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69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叙事案例集锦.doc

教育叙事案例(小学部分)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吗?

  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吕舜昌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的干干净净。

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

”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

(旁批:

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

“说说你的根据吧。

”那位学生马上说道:

“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

”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

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

(旁批:

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

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

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

“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

”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

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

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

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

(旁批:

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意外的观察课

(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

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

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

“小鸟!

”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

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

“小鸟在哪?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在电视机上面!

”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

有的说:

“小鸟迷路了。

”有的说:

“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

”有的说:

“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

“小鸟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

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

“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

”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

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

“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

”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

例如:

“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

”“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

”“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

你们好!

’……”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

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

“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

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

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

“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

”朱丽立即反驳说:

“可以这么说。

”我马上问: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

”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

我微微一笑,说:

“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

”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

”我问。

全班齐答:

“不是。

”“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

”“春风温柔。

”“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

”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

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

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

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

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

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

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特殊的思品考试

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何雯

临近期末,我来到305班教室对同学们宣布:

“这节课我们进行思品考试。

由于天气太冷,首先请四个组的同学陆续到操场上去跑一圈再上来。

”我一边说着,一边借故将一把扫帚碰倒在教室门口的地上。

第一组的同学先出去,其他组的同学自由复习(便于我更清楚地作记录)。

当他们跨过扫帚鱼贯而出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绊着了扫帚,只见扫帚弹跳着换了一个位置。

可那孩子只回头看了一下,接着往操场跑去。

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走到扫帚前,稍愣了一下(觉得奇怪),弯下腰,捡起了扫帚,轻轻地放到门后面,然后高高兴兴地往操场跑去!

我又一次“不经意”地将扫帚带到地上,第二组的同学向操场跑去……

我紧张并装着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切,偷偷地记录着:

有三位同学两次捡起扫帚(进出各一次);七位同学捡一次;两位同学差点被扫帚绊倒,但没有捡起扫帚;其余同学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

等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我宣布:

“同学们,思品考试已经结束了!

”孩子们都惊叫起来:

“考试?

没看到试卷呀!

”我笑着宣布了刚才几位有特殊举动的学生的成绩,几个机灵的小家伙马上明白了刚才考试的内容。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感慨万千。

有的说:

“以后我一定把眼睛放亮一点,看见扫帚就捡起来。

”有的说:

“我以后不管看见什么东西在地上都要捡起来。

”……我说:

“同学们,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想一想,还应该做到哪些呢?

”我让他们经过讨论后再回答。

孩子们回答非常精彩。

有的说,以后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有的说,以后要遵守纪律,值日不逃跑……

我高兴地进行了总结,并说:

“今天的考试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老师还要访问你们的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及家长,并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考评。

”孩子们很兴奋,都说不做试卷的考试真好!

并表示:

以后一定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新课程的思品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

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也应该“回归生活”,也应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所能评价得了的!

只有坚持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位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

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

”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

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

”我说:

“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

”他会心地点了点头。

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

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

“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

”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

“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

”他点头同意。

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

“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

”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

随后我又说:

“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

”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

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

”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

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2005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

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

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撰写教学日志。

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

第三,研究教学案例。

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

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课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

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

”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

侯老师说:

“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

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

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

”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

”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

“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

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

但并不完善,还可以想方设法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会更好。

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

”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

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

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地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

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

其次是校委会成员。

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

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

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

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

“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

”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

“是你逼我的!

”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

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

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

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

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

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

我记得曾对索亮说:

“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

”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

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地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

一遍遍听取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学习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奇文转录]历史题该怎么考

(作者:

张寿卿 摘自《读者》2004第20期)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

最远打到哪里?

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英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

它的题目是这样的: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

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

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

棒,分析得好。

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

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

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

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

分析。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

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必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签订的叫什么条约?

割让多少土地?

赔偿多少银两?

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

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

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

银两都给了嘛!

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

   

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天啊!

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学生2: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

-----李白

  学生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

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

“是谁说的?

”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

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

“是我说的”。

我们中国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

这使我想起《读者》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美国: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

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

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

”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

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

“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 

  遗憾之二:

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

”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

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

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

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仅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

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强调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 

今天我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课,上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位年轻的老师课上得很活泼,很善于设置一些情境和问题,或者抓住某一个关键词眼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比较热烈,可见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活动已成习惯。

  当讲到“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老师就请同学体验:

“把”字是怎样一个动作?

学生一说:

“一只手拿着文书的一端,另一只手慢慢展开。

”学生二说:

“应是一抖把文书抖开,以示神气。

”到此为止,应该是很不错的。

我以前也上过《卖炭翁》,就是没有想到在这“把”字上让学生去体验。

  但紧接着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黄衣使者,把你当时的想法说说?

”一位女生马上站起来说:

“我感到很自豪,我有一纸公文在手,谁敢不听?

我背后有皇帝撑腰!

”老师听了笑着点点头,就这么又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当时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不该到此结束:

你说这女孩回答得错吗?

也不能说她错,她把当时那个太监的心里活动完全再现了出来;你说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这么过去了,总觉得如骨鲠在喉;也许老师设置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名为宫市,实为强抢”的主题;也许这学生的回答确实是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所以也就这么不置可否的过去了。

但我认为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卖炭翁的视角去感受卖炭翁当时对那个黄衣使者的想法,引导出对黄衣使者的憎恨,对卖炭翁的同情之情,而不应该去引导学生体验当个太监的洋洋自得心理;即使如此,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短的简评与引导。

怎样写教育叙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