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89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doc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肖坤在《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7期撰文分析了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提出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创业实践等要素系统构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产业升级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纵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并具有创业意识和精神,具备创业能力,能够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构建和实施:

1.设立创业培训学院专门机构,保障创业教育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确立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地方经济和人才市场要求;3.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改革人才培养目标;4.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创业大赛等;5.搭建创业服务体系,服务学生创业,组建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6.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励创业精神;7.开展质量监控与跟踪服务,评价创业绩效,建立在校和离校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宏观上要把握好三个方向;1.推动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是战略选择;2.系统设计,建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3.区域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变革策略

黄亮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撰文:

文章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域反思了职业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变革职业教育的策略。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指人的“自我”存在,也就是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的存在。

它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人的地位,视自由、选择为人的权利,并将责任上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

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主义缺失严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职校生被物化了,职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显性素质,却忽视了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

2.教师在无形中将自己物化了。

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角色意识代替了自我意识。

由教育的主动实施者,变为被动的教育实施的工具。

3.职校生自身人的存在的迷茫。

普教失败者的形象使其产生自轻自贱的心态。

他们找不到自己在职业学校的位置,看不到职业教育的价值,陷入自我存在的迷茫。

4.功能性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不是以完整的人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各自“扮演”角色的方式呈现,彼此缺乏真诚和信任。

因此,要建立积极的职业教育范式。

首先,剔除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工具主义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职业学校要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标,在成人的基础上引导职校生成才。

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真诚的个性品质。

再次,教师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主观性,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选择灵活适切的教育方式。

最后,师生之间要从“功能性关系”转向“存在性关系”。

存在性关系包括“对话”关系,以及“我与你”(I-You)的关系。

前者指由“传授”转向“对话”,后者指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塑造、任意施加影响的“物”,而学生亦不把教师当作是试图征服自己、压制自己毫无情感的教育机器。

德国KOMET测评技术及反思

肖化移、李中玲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4期中撰文深入介绍了德国KOMET测评技术、配套的职业能力模型及测评方案的设计,并对此测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反思,为我国开发职业能力测评方案提供启示。

KOMET是“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的缩写,以高职学生为测评对象,对其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等进行测评的技术。

根据职业教育实践对职业能力测评的需求,并以新职业主义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KOMET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的在于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其动态发展过程做出测量与评价,并进行学生个体、高职间的水平比较。

KOMET职业能力模型基于能力发展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对能力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系统化的表述,该模型建构的顺序是确定能力维度,划分能力级别,建立能力指标。

KOMET测评方案的设计包括;1.测试题目的开发,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测试题具有开放性,由情境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构成,测试题目与学习范围和职业一一对应:

2.测评工具的选择与应用,测评工具有6种,针对不同背景的被试者和情境状况可采用不同工具;3.测试结果的评价,包括对评分者的培训、受训评分者根据指标和评分点独立评分等。

KOMET测评技术问世不久,尚未成熟。

其优点是:

1.建立了科学、前沿、跨职业的职业能力模型,使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职业教育体系间的比较成为可能;2.开发的测试试题独具匠心,打破了传统测试问卷封闭的局限性;3.测评内容广泛,利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根摇实际需要对学生做多方位的测量和评价。

缺点是:

1.所需测试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测评结果的信效度;2.评分者信度难于把握;3.KOMET的职业能力测评问卷有待进一步开发;4.KOMET测评技术从德国引进的,易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KOMET应用于实证研究中还需注意:

1.要把影响测评结果的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点;2.以足够的专业教学能力作为选择评分者的条件,通过适当的培训方法确保评分者信度;3.开发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问卷。

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谢国东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关注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成人教育的理念、政策以及行动框架等已成为国际成人教育的共识,为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参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各国政府间探讨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对话与政策评估。

大会始终坚信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始终关注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始终强调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是共同责任,始终追求成人教育的最终目标——让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形成了有关成人教育发展在思想理念、行动框架与愿景等方面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

成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

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制定发展成人学习与教育的相关政策:

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丰富资金来源,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成人教育监测机制;加强成人教育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党和政府对成人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提出应结合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提出的思想理念、行动框架与愿景,思考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

作者认为,国际成人教育共识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体现在;以终身教育(学习)思想为原则转变成人教育观念;在学习型社会形成中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建立健全各类成人教育制度;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加快终身教育(学习)立法工作;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发展中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兰小云博士撰写博士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调查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状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依据行业高职院校的特性,选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系统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将行业高职院校分为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和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三类,分别对三类院校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共性进行了分析,并借助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展示了我国行业高职院校的大致发展历程。

然后,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三个维度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主要划分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1986年到2002年和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分别对各阶段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校企合作的关系和方式、校企合作关系演变缘由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因素。

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院校和企业对相关制约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并据此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和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等五种较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对其内涵、特点、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运作中所需关注的问题、运作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总结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验。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作者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前期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五种合作模式及其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影响因素,归纳得出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模型。

在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对行业高职院校所应构建的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内涵和变化模型进行理性分析与构建,并依据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分析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后,论文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并借鉴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和国际经验,提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后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

侍建曼在《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后大众化时代的特征与影响,探究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进而从内部和外部深入剖析后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时代,一方面使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服务对象多样化,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等趋势,另一方面也面临竞争和挑战。

因而在大众化时代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利用远程评估系统进行质量监控至关重要。

在建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办学指导思想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和闲暇教育,从培养方式、手段等方面扩展“高等”的内涵;2.客观评价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注重人们的实际学习成果,紧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3.坚持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指标,4.突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个性特色,致力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质量评估指标。

从内部而言,要创新评估方式,包括:

1.教育教学条件的投入;2.教师、教材及教法质量;3.学员素质及学习质量。

从外部而言,重点是办学效果,包括:

1.教育主管部门评估;2.学员社会适应能力;3.社会满意度。

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监控体系,从外部和内部共同控制教育质量。

外部监控指国家法律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的规章及监控管理等,同时社会舆论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内部监控体系包括学校监控和教学监控。

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鉴用数据评价来监控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同时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基于供应理论的高职人才就业模式创新与实践

桑雷、马蕾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2期撰文,文章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剖析了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就业模式存在的三大病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举措和实践。

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大量的不良供给和局部的供给过剩的现象,反映出的是“高协议就业率”和“低对口就业率”的局面。

“供应链理论”是由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指的是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所构成的一个紧密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供需网络。

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型特点决定了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的概念提出的,应用高职教育供应链分析传统人才就业模式,发现其主要存在三个病症:

1.存在“头轻脚重”的问题,表现在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指导偏重于在校培训及之后的就业选择环节,一定程度上忽略对最初教育选择的指导;2.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表现在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3.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高职供应链的主体包括主管部门、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各主体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针对上述病症,作者认为可以从供应链的全过程人手,逐步构建起基于GPS导航的“三维联动、四阶结合”的人才就业工作新模式。

GPS即为教育引导(Guide)、专业引导(Practice)和就业服务(Service),“三维联动”即调动起“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四阶”即为“就业宣传、能力、指导、评价”,做到:

1.建立与中学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2.加强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深度拓展;3.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平台;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常态沟通。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最新改革述评

牟晓青、于志涛在《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美国于2012年4月开始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最新态势。

2012年4月19日,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发布了白皮书《投资于美国的未来:

职业技术教育变革蓝图》,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提出了联系实际、加强合作、明确责任和改革创新四个核心原则,以创建世界一流的教育系统,提供优质教育与培训机会等。

这次改革采取了如下的实施架构:

1.明确各方职责,形成联邦政府引导、各州主导、相关机构合作实践、学生与家长监督的职责体系。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整合大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例如,课程设置实行双学分制,确保学生既完成高中学业,也获得大学学分,避免上大学之后的重复学习。

3.组织形式是联盟团体,不允许某一机构或组织单方参与:

资金支持采取竞争性方式,不再是定额拨款。

4.为激励创新,教育部在帕金斯基金中划拨约10%,专门设立创新与变革基金。

5.建立循证数据库,各州根据《中小学教育法》、《劳动力投资法》等,将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数据纳入州纵向数据系统。

6.支持特殊学生群体,为农村地区学生、低收人家庭学生等提供支持,强调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2.教育是个体成功发展的关键。

3.响应市场需求,使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保持动态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为高速发展的产业领域中的急需职业输送人才。

4.明确职责体系,确保各方主体均在自己的能力和职权范围内发挥作用。

5.双学分制,使学生在完成普通教育学业的同时,也获得职业导向的技能,使教学满足个体发展的两种需求。

6.竞争性资金支持体系,确保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纳税人的利益。

7.循证数据库建设,使整个改革自始至终透明化,体现了科学化和廉洁化的理念。

8.教育机会平等,这是帮助特殊群体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长效手段,也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

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范安平在《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撰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开展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均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如:

1.国家层面的保障与推动。

国家立法、给予经费、政策和办学条件的支持,是历史上诸多发达国家保障和推动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做法。

2.社会层面的参与和支持。

例如,在德国企业承担的经费则达14.7亿欧元,约占职业教育培训总经费的84%。

3.讲求实效,强调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特点。

例如,奥地利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在学校的实习车间或企业的培训基地进行。

4.注重效益,严格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估。

例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校均被要求配备校内评估人员,负责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价等。

5.农民工教育促进城市化发展。

例如,面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的教育培训需要,美国历史上建立了大批社区学院,大大促进了二十世纪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

6.重视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

例如,加拿大在十九世纪末就实行了企业缴纳较高数额的职业安全健康保险金制度,利用保险机制加强事故预防和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上述经验为我国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具体如:

1.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水平;2.强化监控管理,保证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3.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需要,促进农民工“短半径”就业;4.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与培训;5.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优化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生产方式发展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

唐智彬、石伟平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的特征,探讨了各阶段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内容与特征,并呈现了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

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特征有:

1.生产规模较小;2.围绕核心手工技术而存在;3.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逐渐分化,分工特征明显。

因此,为了寻求有效的技术传承方式,实现技术的传递与扩散,学徒制成为此阶段最为普遍的方式。

在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其生产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人的主要生产与工作对象转变为操作机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行业的消失;2.劳动日益单一化,技能不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学习过程;3.大机器的出现,导致了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因此,为适应前期工业经济阶段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公共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逐渐出现;2.出现了班级教学方式的职业教育;3.社会组织与团体开始介入职业教育;4.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广泛出现,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体现在;1.工业生产与服务业取代了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应周成为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3.“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成为这一阶段前期工业生产的主流方式。

发达的工业经济使得职业教育的层次开始提升,企业培训也大规模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

此外,在福特主义工作组织下,职业教育以培养能胜任一种岗位工作的工人为目标,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趋向简单,办学模式单一。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体现在:

1.劳动内容以知识为中心;2.生产形式以“柔化性”生产方式和分散生产为主;3.“后工业社会”到来,经济上以服务性经济为主,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4.“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这一阶段后期的工业生产方式。

在办学模式创新特征上,首先是学徒制重新焕发活力;其次是工作场所学习越来越普遍:

再次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元。

台湾空中大学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张枝实在《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5期中撰文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台湾空中大学办学的有关情况,然后对其校务转型发展、内部外部SWOT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电大转型发展、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

空大是台湾第一所也是最大一所采用视听传播媒体教学的公立开放大学。

其高标准的培养质量,保证了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皆有杰出表现,参加研究所和高普考试,录取率高,屡创佳绩。

空大的办学特点主要有:

1.完善的学分通道;2.新颖的教学模式;3.贴心的人文关怀;4.开放的办学方略。

但台湾目前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空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鉴于以上形势,空大提出了转型的相应策略:

优势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明确了整体发展的六条路径和三大愿景,以及品质保证机制,积极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借鉴空大转型发展的经验,内地电大的转型,开放大学的筹建,除了从自身查找问题和差距外,也应该从外部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和有效方案,以期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具体包括:

1.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在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适时引入学分银行的内容,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从而更好地打开局面;2.借鉴课程制教学模式,电大要在专业制基础上借鉴课程制,在满足现有“学历需求”的学生基础上,向更广阔“素质需求”的学生覆盖;3.不断增强发展软实力,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校舍、师资、资源、平台等硬实力保障,还需要有政府认可、社会认同、人民认知的社会担当,以及师生员工共有的精神家园等软实力支撑;4.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区教育是必然的趋势:

5.实现横纵双向发展路径,开放大学要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也应该继续加强社会服务,拓展能力,延伸触角,实现横向纵向多条道路发展。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2013届博士陈玟晔在其学位论文中,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勾勒出了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轨迹,分析了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战后台湾技职教育萌芽时期(1945-1960)。

1945年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为复苏经济,技职教育应运而生。

该时期技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具备高度关联性。

2.台湾技职教育成长期(1961-1990)。

1968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以职业及科学为主轴重建教育体系:

1974年增设技术学院,为技职教育学生升学与提升技能提供机会。

该时期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创造台湾地区经济奇迹的空间背景相关联。

3.台湾技职教育成熟期(1991-2006)。

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1997年其普及技职教育升学管道,完成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升学系统。

该时期台湾技职教育发展达到巅峰。

4.台湾技职教育改革期(2007-现在)。

90年代技职院校不断升格改制,造成人才质与量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教育部”开始反思技职教育基础定位,并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1.制度层面,推动五专一贯人才培养、强化实务能力选才机制;2.师资层面,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引进产业资源协调教学;3.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4.资源方面,改善高级职业学校设备提升质量、建立技职特色发展领域;5.质量监控方面,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落实专业证照制度。

技职教育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且优质的基层技术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

升格改制,过分激进;定位模糊,区隔不易;技职院校招生困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分流筛选,学生素质差距;偏重研究,缺乏实务;实务师资仍显不足;次等教育观念遍存。

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教育结构层面,主要是社会价值观的偏见、少子女化效应和学生就业信心与竞争力下降:

在教育政策层面,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低度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技职教育由市场需求导向;在产业发层面,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传统产业大量外移。

为应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技职教育精致化,以提升技职教育地位;技职教育特色化,以明确地位发展;教育经费均等化,以共享教育资源;产学合作全面化,以落实致用目标;技职师资多样化,以强化实务课程;学习机会多元化,已建立终身学习;技职课程市场化,以顺应产业需求;技职学校整合化,以降低招收问题;学习内容同步化,以推展全人教育;评鉴制度弹性化,以选择合适师资;证照制度实用化,以彰显证照功能;教育制度严谨化,以提高人才质量:

职业生涯辅导系统化以辅助学生就业;技职教育国际化,以发展宏观教育。

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12届博士臧志军在其学位论文中,以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比较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三国中央或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对比,抽离出有关职业教育的制度规则。

最后形成关于三个国家的制度描述。

作者采用利益相关方视角对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展开分析,结果如下:

1.在基本决策管理制度方面,所比较的三个国家决策形态不同、初次与继续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不同。

尽管各国改革的方向不同,但最终结果有可能是一致的,即形成一个有限的国家责任,相当多的教育职能被开放给一个“技能供给体系”。

2.在基本教育培训机构体系方面,企业是重要的职业教育参与方、中等与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