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15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docx

海门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最新稿721

海门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市“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全面小康水平、进军基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明确全市“十二五”期间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统筹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促进全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省、南通市和我市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根据《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

“十一五”以来,全市服务业紧紧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以提升生活服务业为基础,抢抓发展机遇,加强推进,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服务业进入到了集聚发展、规模发展、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量持续攀升。

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4.5亿增加到2009年的133.6亿,5年间增加绝对值69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75.2亿增加到2009年的150.4亿,5年间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18.8%。

服务业地税收入由2005年的2亿增加到2009年的6.8亿,增长超过了3倍。

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南通各县市位居前列,2005到2009年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成为海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发展领域不断拓宽。

“十一五”以来,我市传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新兴业态异军突起,引进的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休闲餐饮等多种新型业态,有力的推动了全市商贸流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

以慧聚英力、巴赛利亚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以省十大农村交通物流示范基地——叠石桥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以省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都市科技创业园为典型的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3、投入力度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依托“四大增长极”的发展平台,放大桥港和通道优势,以服务业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一批支撑型、引领型重大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开工,为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构筑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5-2009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超过100亿,年均增长25%。

目前开工建设的超亿元服务业重大项目超过了25个,总投资规模达到80亿元以上。

近年来,全市先后开工建设了叠石桥市场三期、贵都之星综合商业体、亚萍国际购物中心、欧尚超市、东恒盛国际公馆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显著提升了服务业发展层次,增强了服务业发展的后劲。

4、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为抓手,做优做强服务业板块经济,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全市共有1家省级、3家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009年,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共完成营业收入311亿元,上交税收1.5亿元,入园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8500多家,吸纳就业24000多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叠石桥家纺市场、和洲汽车产业园为龙头的市场型服务业集聚区,以叠石桥物流中心、东洲物流园区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都市科技创业园、神舟科技创业园为龙头的科技型服务业集聚区,以全通商、商业步行街为龙头的现代商贸型服务业集聚区等板块经济。

服务业集聚区凭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集聚、规模经济等优势,已成为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服务业比重偏低。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占GDP比重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2%,低于南通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与南通各县市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

2、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服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产业培育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低,我市的服务业发展从阶段特征来看,还是属于以传统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

2009年,全市服务业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商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税贡献度仅为四分之一左右,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功能亟待提升。

3、重大项目推进难度大。

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韩国乐天、海门科创等一批引领示范性服务业项目受土地、资金、规划等要素刚性约束,推进难度较大。

能提升发展层次、推进转型升级的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文化类重大储备项目数量少、落地难。

4、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全市园区、乡镇之间差距明显,且地区之间差距呈扩大趋势,制约了全市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环境

(一)国际环境。

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发展由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国际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产业转移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加速延伸,跨国公司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加快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步伐。

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把经济增长转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上来,服务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国内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和内在动力。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发展潜力更大。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将为我市服务业加速崛起、全面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三)区域环境。

从我市看,“四大增长极”的加速构建和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八大千亿产业群的加快打造,对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构筑了扎实的发展平台。

随着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崇启大桥的建成和加快建成,特别是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市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我市承接上海、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江苏省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先后颁布实施,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充分承接大都市制造业、服务业的转移,打造长三角北翼服务业高地,是充分发挥海门发展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贯彻落实“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服务业“提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民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增强服务业综合功能,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产业集聚,基本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途径,提升发展质量,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坚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积极繁荣生活服务业并举,统筹协调,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

   3、合理布局、集聚发展 

   根据服务业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约束,促进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科学合理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明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集聚区。

   4、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植新兴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服务业发展。

坚持以市区为主、各区域统一协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集中优势要素重点发展关键产业,努力促进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企业数量明显扩大,全力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

到2015年,基本确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地位,全市服务业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较快、三个提高”的发展目标。

一个突破:

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1%。

两个较快: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年均增长19%以上,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超410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9%以上,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0亿。

三个提高: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到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

(一)现代物流业

充分放大我市桥港通道优势和江海岸线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港口、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组织管理水平,构建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

到2015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海门服务业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打造形成立足苏中、辐射苏北、联接苏南、服务长江流域的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中心。

2015年全市物流总额超3000亿,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特点,重点建设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大千物流中心、东洲物流园区、沿江保税物流园区、滨海临港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基地。

优先发展依托港口,为临港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撑配套的临港物流,依托集聚区特色产业发展,为生产制造业企业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依托生产和生活资料集中交易场所为商贸流通提供服务的商贸物流。

充分发挥物流园区布局集中,用地节约,经营集成,功能集约,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海门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物流主体培育。

鼓励重点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水平高、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着力扶持培育省重点物流企业叠石桥物流公司、银河钢材市场做大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中建材物流、宝钢物流、索亚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整体提高我市现代物流水平。

--推进主辅分离。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新型业态,引导制造业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互动并进、共赢发展。

鼓励中兴能源、通光光缆、海螺水泥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实行物流业务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

着力培育一批为我市新型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

“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辅分离,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以上。

(二)服务外包业。

确立“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外包集聚区+重点外包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框架,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建成1-2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集聚区,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50家以上,服务外包产业业务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发展特色服务外包业务。

依托我市在医药研发和家纺设计创意方面的领先优势,着重发展新药开发、临床测试等医药研发外包、创意设计、布料开发等纺织研发设计外包,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管理等信息技术外包和电子商务、呼叫中心、企业管理数据库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

--建立特色服务外包示范区。

以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海门国际科技产业园、复旦复华科技创业园、神舟科技创业园等载体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

优先规划发展以国际科技产业园为承载平台,以医药服务外包、软件设计为特色产业的服务外包基地,以叠石桥创意设计产业园为依托的家纺创意设计基地,以数字动漫、创意制作、网络游戏为主要特色的动漫产业基地,力争创建成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加强对上海、北京、昆山、南京等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地区的招商力度,吸聚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海投资服务外包项目,逐步做大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

--培育壮大重点外包企业。

以慧聚英力、巴塞利亚药业、卓泰家纺研发设计中心等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成为我市乃至行业内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三)特色旅游业

以张謇文化为主题,以江海休闲为重点,以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地为目标,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服务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典型示范产业。

至2015年,力争实现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旅游业年收入突破25亿元,年均增长25%。

--加快重点景区建设。

通过景区建设,打造“扶海跨江,神奇息壤”的海门旅游新形象。

加大张謇文化旅游景区、蛎蚜山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余东古镇保护开发、叠石桥购物旅游景区、滨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争创3A、4A以上精品旅游景区。

至2015年,基本形成以张謇文化体验中心为核心,以滨海旅游休闲带、滨江风情体验带为两翼,以城市商务娱乐区、家纺旅游购物区、海永休闲度假区、余东历史老街区等四区为支撑的“一核、两带、四区”的旅游新格局。

--打响旅游品牌。

充分挖掘“张謇故里”、“千年古镇”、“家纺之都”、“江海风情”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主动加入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合作,加大宣传和包装力度,打响张謇故里纪念游、余东古镇文化游、官公岛生态游、叠石桥购物游、江海风情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品牌,策划我市“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海门旅游由“过路经济”向“过夜经济”的转变。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高星级涉外旅游宾馆、品牌经济型酒店,改善通往景区的交通状况,培育打造江海特色的餐饮品牌,加快开发红木小件、叠石桥家纺、颐生酒、海门羊肉等海门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指示标识设置,全方位提高游客吃、住、行、购的接待水平,带动海门餐饮、娱乐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四)现代商贸业

以城市南进和老城区改造提升为契机,以大型综合性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为重点,统筹布局,以创新业态、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为抓手,建成若干具有一定区域服务功能的商业商贸中心,全力构建与海门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安全、规范、便利、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商业服务体系,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商业服务功能更加配套完善,率先实现商业现代化。

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达到19%,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450亿元。

--加快核心商贸集聚区建设。

推进新文峰大世界扩建工程,构建以中高端百货业为特色的城市西部核心商圈;加快凤凰文化广场的启动开发,培育形成以文化产业为特色的中部核心商圈;加大韩国乐天商业城推进力度,建成集娱乐、餐饮、购物中心、高星级酒店多种业态的现代复合型核心商圈;放大法国欧尚的商业辐射,吸引多种商业业态的区域集聚发展,加速形成以欧尚超市为核心的南部商圈。

--大力提升新城区发展水平。

重点抓好张謇大道两侧、北京路两侧、滨江片区三大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

积极吸引中南集团、证大集团、仁恒置地等商业房地产巨头开发商业地产,加强新区商业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的互动融合发展,力争至2015年建成证大中国山、仁恒滨江生态城、张謇广场等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总部大厦、创新创业、商务会展、大型商贸、高档住宅以及文体设施等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新城区城市化水平和商贸配套功能。

--强化商业特色街建设。

对长江路、步行街、解放路、人民路、江海路、静海路等主要商业街道的业态设置加强规划引导和培育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明确经营主题,统一形象设计,形成特色商业品牌,增强海门消费吸引力。

--做大做强专业特色市场。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原则,提高经营效率,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跨区域、广辐射、上档次的专业特色市场。

叠石桥家纺市场要以三期工程为新起点,坚持功能和形象同步提升,全力推动家纺产业高端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大型专业市场。

加快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北上海国际装饰城二期工程、水果批发市场、苗木花卉市场、红木制品交易市场、银河钢材交易市场等专业特色市场的培育打造,促进专业市场的集群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专业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品流通格局。

--发展提高农村商业。

结合供销“新网”工程,继续实现“万村千乡”工程,加快构建农村消费品、农资、农产品三大流通网络,构建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

(五)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的总体目标:

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服务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以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至2015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在孵企业250家以上。

--加快载体建设。

全力推进复旦复华科技产业园、海门科技创业园、神舟科技创业园、临江生物科技创业园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与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群体,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

围绕我市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组织,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产学研合作。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服务支撑我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搞好功能定位,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加快集聚区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服务业板块经济。

突出主导产业,放大比较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地位和区域优势地位的大型服务业集聚区。

至2015年,集聚区规模明显扩大,产业优势初步凸显,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力争1家入围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3-5家进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行列,8-10家进入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行列,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相关行业总收入的50%以上。

叠石桥家纺市场要瞄准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定位,以叠石桥市场三期工程为发展平台,迅速启动批零市场、网络市场、连锁市场三大新市场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创意设计、公共服务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服务产业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纺集聚区。

和洲汽车产业园要提升发展档次,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装饰装潢、汽车维修保养、汽车商务会展和汽车物流六大业态的同步发展,打造苏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大的汽车交易平台。

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和东洲物流产业园要分别以全国最大的家纺物流平台和苏北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为发展定位,整合要素资源,加快推进进程。

依托城市南进,结合新城区功能定位,着力发展以商务服务、金融、保险、创意等高端业态集聚的中央商务集聚区,注重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中兴、中南、南通三建等本地骨干企业的总部到新城区落户,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投资吸引力,着力吸引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销售中心等机构前来落户发展,实现总部经济的集聚发展,在新城区逐步形成中央商务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现代商业集聚区鼎立发展的格局。

五、发展布局

围绕我市生产力布局空间架构,强化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功能,服务业空间布局向中心城区和生产力发展优势区域集聚,至2015年,初步形成“一个核心区、一条集聚带、两个集中区”的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个核心区:

主要包括主城区、新城区、西城区、开发区中心商务区等。

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推动城市资源整合,推进旧城区改造和企业“优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业,重点布局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CBD、高星级酒店、滨江特色旅游景区、专业市场集群和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区等。

一条集聚带:

指沿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主要包括海门港工业区、滨江新城区、青龙化工园区、临江新区等沿江基础产业区域。

重点发展为钢铁、化工、船舶修造等基础产业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布局大型工业物流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园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等项目,促进沿江工业的降本增效。

两个集中区:

滨海服务业集中区。

作为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要加快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和物流配送功能。

重点发展策应配套重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商贸业、商务服务业、沿海特色旅游业。

布局沿海仓储物流基地、小型CBD、本港特色餐饮街(区)、沿海风情旅游景点等,提升现代服务业对沿海开发的支撑能力。

叠石桥服务业集中区。

围绕“家纺之都、旅游胜地、购物天堂”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与家纺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休闲购物旅游业,重点布局家纺物流基地、家纺设计创意基地、总部经济、商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购物旅游景点、星级酒店等业态,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园区的城市功能和对家纺产业的服务功能。

六、项目支撑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等多元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着力化解土地指标等要素制约,重点实施投资超300亿元的50个城市综合体、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转型升级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完善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组织与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市、镇两级服务业管理常设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理顺体制和职能,强化市服务业办公室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协调作用,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割,加快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规划体系

以“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为纲领,积极完善服务业规划体系,科学制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专项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服务业行业和空间布局,突出区域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明确发展重点,搞好集中引导,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三)落实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南通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扶持。

根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加快修订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逐年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对各类服务业相关行业引导资金扎口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对服务业重特大项目和服务业品牌企业,可采取个性化扶持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及规划、财政、旅游、信贷、资金等手段,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促进服务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