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157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

②《中孚》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

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

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

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

女娲造人

②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战争神话

《山海经》:

阪泉大战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

识记:

①《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②《诗经》的收集来源:

采诗说。

(汉代学者)

献诗说。

(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

(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③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

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理解:

①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②《诗经》的流传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理解:

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①班固:

“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②何休: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婚恋诗

识记: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周礼·媒氏》、《郑风·溱洧wěi》、《陈风·月出》;

②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zhuō蝀dōng》

③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④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

《邶风·谷风》、《卫风·氓》 

理解:

弃妇诗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同上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识记: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小雅·巷伯》

②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

《魏风·园有桃》。

③悲叹家国沦亡:

《王风·黍离》。

④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桧风·隰xí有苌楚》。

应用:

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3、政治讽喻诗

识记:

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①揭露宫廷丑闻:

《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②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魏风·陟zhì岵hù》、《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鼓》、《小雅·采薇》

③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

《大雅·瞻卬》

④颂美统治者:

《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应用:

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4、史诗及其他

识记:

①《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②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最著名:

《豳bīn风·七月》

艺术水平较高:

《周南·芣fǒu苢yǐ》、《魏风·十亩之间》

理解:

①《豳bī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

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应用:

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ì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

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

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

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

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

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第二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应用:

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理解:

①“六诗”、“六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②孔颖达:

三体三用说:

唐人孔颖达认为: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

应用:

①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

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②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诗,如:

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

B.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

《芣苢》、《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

《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鸱鸟》。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

《溱淯》、《关雎》;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

3、四言诗的典范

应用:

①《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②《诗经》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理解:

《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

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应用:

①《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

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②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B.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C.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D.语言很有特色:

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先秦散文

应用:

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

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

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

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

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

5)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

①《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

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②《逸周书》:

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③铜器铭文:

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

④《春秋》: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理解:

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

识记: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理解:

①《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②《国语》概况

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

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

①《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②《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的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

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③《左传》的辞令艺术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④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②+③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理解:

《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

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

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应用:

《战国策》文学特色

《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录,《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

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理解:

①《论语》概况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②老子及《老子》概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③墨子及《墨子》概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应用:

①《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②《老子》的文学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

1)形象化的说理。

《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③《墨子》的文章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孟子》雄辩文采

理解:

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用:

《孟子》文章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gò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3、《庄子》:

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

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

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应用:

①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聩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

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异彩纷呈的故事:

《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

2)奇幻谲诡的想象:

《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

3)空灵飘忽的文风:

《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

4)谐趣和讥刺横生:

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

5)精湛传神的文笔:

《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②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同上

4、《荀子》和《韩非子》

理解:

①理解:

荀子及《荀子》概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

《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②理解:

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应用:

①《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2)创作诗和赋:

但是荀子的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

②《韩非子》寓言特点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

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

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屈原和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识记:

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

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理解: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

《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的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色

识记:

“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

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

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理解:

楚辞与赋的区别

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从体式上说:

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从性质上说:

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应用:

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

就体式而言,有两种: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

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第二节“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

①《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史记》:

“离骚者,犹离忧也。

”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

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②《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

《离骚》的思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