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69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2 青岛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19登上月球教案2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19登上月球教案2青岛版

一、教材分析: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登上月球”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教科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能大胆想象;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2、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3、认识月球的概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探究

师: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命,将来有一天,如果人类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居住的话,你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个星球?

生:

月球(木星、金星……)

师:

老师也想到月球上去居住。

(板书:

月球)那到目前为止,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师:

看来月球不愧是地球的邻居,我们已经不那么陌生了。

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情况呢?

生回答,师板书:

(1)月球是什么形状?

(2)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3)月球上有什么?

(4)月球上有引力吗?

(5)月球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多少?

(6)月球上有生命吗?

……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月球的基本情况

师:

下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

查资料、请教别人。

师:

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再提示一下:

不仅要会查资料,还要会分析、整理资料,可以在资料上圈一圈、划一划啦,同时还可以把你的一些新发现记下来。

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小组伙伴一齐动手,给你3分钟时间,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师:

时间到了。

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生:

我们通过查资料,知道月球是一个球体,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还知道月球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师:

(板书:

球体49个38.4万千米)同学们能想象出38.4万千米有多远吗?

打个比方吧,假如地月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到月球,昼夜不停的走,算一算一天能走多少千米?

生:

120千米。

师:

一年呢?

生算:

43800千米。

师:

再算一算大约几年能到达月球?

生动笔算:

大约需要9年。

师:

啊,9年呀!

那到达月球时我们都变成漂亮的大姑娘,帅气的小伙子了。

如果再接着返回的话,一共需要几年啊?

生:

18年!

师:

看来38.4万千米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

接着交流。

生:

我们了解到月球上的温差很大,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摄氏度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摄氏度以下。

师:

(板书:

-180℃120℃)我们这里夏天热不热?

生齐答:

热。

师:

但我们这里夏天的最高温度也只有30几度,但是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可达到120摄氏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要高。

想一想,如果到了月球将是什么感觉?

再想一想,冬天我们穿着保暖内衣,羽绒服,烤着火炉,还感觉很冷,那时的温度也就是零下十几度,可是在月球的黑夜里,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80摄氏度。

那又是一种什么感觉?

师:

哪个小组接着交流?

生:

我们还了解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师(板书:

六分之一):

同学们起立,下面我们来跳一跳感受一下地球的引力。

生齐跳。

师:

假如刚才这一跳是在月球上,想象一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就像电视里的慢镜头。

师:

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对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但这些知识的获取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吧。

(二)人类登月的历程

师: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感兴趣,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月球。

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很不发达,这个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就编了好多关于月球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

生: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亮之子,月亮女神……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个?

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

这些传说表现出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

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人类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你知道是谁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的吗?

谁搜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生: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

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

师:

虽然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但却让我们开始对月球有了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哪何时人类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谁哪儿有这方面的资料?

生: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师:

(出示月球图片)老师这儿搜集到了一张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

师:

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岩石和土的标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师: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播放录像)

这就是乘坐阿波罗11号的三名美国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

这就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个瞬间。

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9级扶梯下到最后第二级时,他放下了一台电视摄像机,通过无线电波,地球上的亿万双眼睛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大靴子,接着,他的另一只脚也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时,他停下来,对着摄像机说: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

”至此,人类正式登上了月球!

(板书:

登上)

师:

虽然这一瞬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还是想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阿姆斯特朗、向整个人类表示祝贺!

生热烈鼓掌。

师:

回顾刚才这个漫长的登月历程,你有什么感想?

生谈感想。

师:

如今,我国十万航天人,用了三年时间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已经于2007年10月奔向月球,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

关于中国的航天情况,你还知道哪些?

生谈。

师: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出示78页资料卡)指名阅读。

【三】自由活动:

“徒步地月之旅”

师:

想不想亲自登上月球去看看?

生异口同声:

想。

师(故作看表状):

这样吧,这节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决定了,带领你们来一次“徒步地月之旅”!

怎么,不相信?

要对自己有信心吗!

好,请大家闭上眼睛,千万不要睁开眼睛,看我们能不能到达月球。

(播放轻音乐,缓缓叙述)来,准备,好,出发!

我们踏上地月之桥,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穿过美丽蓝天,又穿过重重白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哎呀,怎么这么远啊?

不要心急吗,要有耐心。

再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终于,有一天,啊,到了!

我们到月球上了!

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怎么和我们居住的地球完全不一样啊?

来,跳一跳什么感觉?

再大声地喊几声,能听到吗?

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到处去转一转吧,看看月球表面有什么。

哎呀,差一点绊倒,怎么回事?

噢,原来是环形山啊。

好了,该看的都看了,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

来,再踏上地月之桥,再穿过美丽蓝天和重重白云,又不知走了多久,好了,到家了!

睁开眼睛吧!

师:

同学们,地月之旅快乐吗?

可惜有很多人都没有去,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说给他们听听?

生:

我太高兴了!

我到了月球上一跳,哎呀,我一跳三尺高,就像孙悟空一样飞了起来。

我还看到了环形山呢!

生:

月球离我们太远了。

我走啊走啊,呵,我都不知道我多少岁了。

……

师:

说得太棒了!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到月球上去旅行,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成为月球上的居民,到那时,老师和你们做邻居,好不好?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能力。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也尽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也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会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并能生成新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月球、探究月球之后,我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人类登月历程方面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完善认识的过程;最后,我又通过生动形象的“徒步地月之旅”,既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月球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

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处不足,就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会如此之高,而在这方面课前准备做得又不够,从而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教育的机会,希望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能以此为戒。

附送: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20蚯蚓找家教学设计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20蚯蚓找家教学设计青岛版

课题

18、蚯蚓找家

课时

1

科学探究目标:

⑴能通过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⑵能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⑶能共同协作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看法的习惯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⑵能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地进行观察,并真实地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知识目标:

知道动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

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条件。

课前

准备

沙质土和壤土若干、蚯蚓(每组5条)、矿泉水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活动一:

与蚯蚓交朋友

 

学生表示出非常出惊的表情。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蚯蚓的知识。

✧也有的学生对蚯蚓提出问题。

例如:

蚯蚓的头在哪里?

蚯蚓吃什么?

蚯蚓会不会咬人?

 

互动游戏来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你想认识它们吗?

2、咱们用筷子把它们请出来,猜猜它是谁?

 

3、(把蚯蚓放到实物展台上)看到了蚯蚓你想说点什么?

 

谁想办法来帮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4、拿一条蚯蚓放在手中。

交流:

拿它的时候需要怎么拿?

鼓励学生轻轻地触摸蚯蚓。

顺势引导学生在研究中与之和平相处。

5、如果你在昨天离家之后,现在最想干什么?

小结: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蚯蚓一个适合它的家。

(学生表示出很出惊的样子。

表示出应该轻轻地拿。

学生很踊跃。

 

回家。

 

通过游戏和自由发言交流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活动二:

猜测蚯蚓的家在哪?

学生谈对于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

(土壤里)

潮湿的

阴暗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实验、对比实验

潮湿—-干燥

阴暗—-光明

松软---坚硬

有营养-无营养

小组长带领小组进行讨论。

因为学生在采集蚯蚓的过程中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设置这一情境,可帮助学生顺利地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也使学生在下一步提出探究问题的假设时有了一定的依据。

能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师巡视时有意识地了解各小组选择的条件,并引导各小组分散研究方向。

1、以前你是在哪找到见到过蚯蚓?

2、是哪种土壤呢?

3、介绍研究材料:

干的沙质土和壤土。

4、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家你什么怎么做?

(板书:

对比)

5、引导学生整理进生对比实验的条件。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出示研究的辅导材料:

手套和知筷子)

6、各小组讨论:

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活动三:

观察蚯蚓在家中的活动

 

各小组反馈他们要研究的家的对比条件。

 

一致。

 

每个桶中的蚯蚓数量应该是一致的。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讨论,

 

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以其中一组研究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围绕探究问题的假设来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尤其是如何设置对照条件,使学生能较快地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现在我们就来给蚯蚓建一个它喜欢的家。

有了对比条件,其它的因素都要——

谁来说说看哪些因素是我们要注意的?

教师引导:

“对,我们还要蚯蚓创造一个与黑暗相对照的环境____明亮的环境,看它喜欢呆在哪个环境中。

除了这一对照的条件外,其他因素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二小组的同学要给蚯蚓搭建一个既温暖又黑暗的家,这样在设置对照时是两个变量因素了,研究的问题就不能确定了,所以要设置对照实验,我们只能研究一种变量因素。

那就需要你们再改进一下要研究的问题了。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现在我们就来给蚯蚓设计一个家的蓝图,你可以自由选择材料。

做出方案。

如果哪个小组感到有困难,请同学们参考老师的实验提示卡片。

“请同学们把你的方案记录下来。

1、我们的活动计划

我为蚯蚓建一个---------------------的家。

我们的具体方案(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画表示)。

活动完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

要探究一种因素对动物的影响,除这种环境因素设置成对照外,其他因素应该完全相同。

 

 

由教材给出实验方案到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要研究问题,自主进行探究,目的是变被动“教”为学生主动的“学”,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实验中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方法、观察的学习方法、交流合作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时间

谈话:

“同学们为蚯蚓设计的新家都很好,小蚯蚓都等不及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教师参与到学生实验中,鼓励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⑴提醒学生实验时不但动手、动眼、还要动脑,应在认真细致的观察中伴随着思考。

⑵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要玩弄蚯蚓,要爱护小动物。

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引导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数据一定要真实,不要编造。

把记录数据写到卡片上。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为蚯蚓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家,蚯蚓都找到了它们喜欢的家。

这说明

 

小组开始实验,

2、我们的研究记录:

(学生自己设计表格)

实验完毕全班交流:

各小组指定的发言人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对学生正确、恰当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时间

⑴蚯蚓适合生活阴暗、潮湿(温暖、肥沃的土壤)的环境中。

⑵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最简短的话评价这节实验课:

对⑴实验设计有创新的⑵实验时态度认真的⑶实验效果明显的⑷对现象和结果表述清晰的学生分别给予表扬。

“我们为蚯蚓搭建的家还不是它们真正的家,要想让蚯蚓更好的生活,还是应该让它们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中。

强调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拓展活动:

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自制一份资料卡。

板书

设计

18、蚯蚓找家

潮湿—-干燥

阴暗—-光明

松软---坚硬

有营养-无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