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304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docx

心理学与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学绪论

1、在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论语》。

2、教育学的三种含义:

一、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课程的名称;三、教材的名称。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教育问题。

4、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教育规律。

5、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有《学记》、《大学》、《师说》。

6、西方古代的思想著作:

《金言》、《理想国》、《美诺篇》、《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雄辩术原理》

7、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8、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①构成了一个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关注;②形成了概念与范畴的体系;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产生了一批教育学家,出现了教育学著作;⑤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9、培根:

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0、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1、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过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12、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3、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96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反映其“自然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家是:

卢梭。

卢梭把教育划分为:

婴儿(0~2岁)、儿童(2~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0岁)四个时期。

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15、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的教育家是:

裴斯特洛齐。

裴斯特洛齐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6、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学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17、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18、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

杜威、克伯屈等人。

19、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是:

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

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1、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以及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2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既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相结合。

 

教育学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2、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四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勒图尔诺、沛西•能;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3、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4、原始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5、埃及:

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

6、奴隶制社会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分离。

7、在封建社会的官学体系中,“二馆六学”出现于唐朝。

其中,“二馆”指:

弘文馆和崇文馆。

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

8、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系统包括:

官学、私学、书院和社学。

9、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不久,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方针。

10、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政仁治的一个重要战略。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11、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启蒙读物是:

《千字文》、《女儿经》、《三字经》、《百家姓》。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

12、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著作和文章是《师说》、《进学解》、《颜氏家训》、《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13、古代中国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及专制性。

14、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5、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公共性(面向全体人民)②生产性(职业教育得到发展)③科学性④未来性⑤国际性⑥终身性。

16、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17、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内容。

1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①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②教育的阶级性产生于奴隶社会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9、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②学校教育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20、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是:

①教育的目的在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④师生关系民主化;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发展。

21、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学第二章

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

2、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之前,欧洲还保留着明显的“双轨学制”。

美国:

单轨学制。

3、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学制。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1902年的“壬寅学制”。

5、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6、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于1922年,首次规定中小学采用六三三制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7、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8、精神文化包括: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9、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10、学风、校风、校规和校纪等属于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11、学校校风、人际关系、教育环境、教育观念、历史传统等都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12、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

教科书。

13、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

①垄断性(不存在竞争)②非志愿性③公益性

14、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形式。

15、沟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种:

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

16、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信息专递是沟通的直接目的。

17、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三种渠道。

18、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9、学校绩效评估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20、学校绩效评估标准按形式分类,可以分为:

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21、学校绩效评估标准按主体分类,可以分为:

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

2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4种:

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学工作管理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23、课程标准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我国课程计划具有:

统一性、确定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2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互访、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

25、在文艺复兴前后,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

在德国和法国称为文科中学。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学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7、学校与企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

①设置目的不同;②经费来源不同;③与政府关系不同;④产出不同。

28、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程序性。

 

29、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大致的理论观点有:

①目标模式②投入—产出模式③需求满足模式④环境适应模式⑤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30、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的。

31、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

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

32、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位置,是大学的预科。

33、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34、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

古典组织理论、行为分析理论、系统权变理论。

系统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巴纳德、霍曼斯、伯恩斯。

35、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

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36、中小学教师职务设:

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37、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可以分为: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等级。

38、为了体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特点,我国《教育法》做了如下规定: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39、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不包括:

财务流转。

40、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

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和学术方法。

41、学校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学第三章

1、我国较早提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2、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和论。

3、遗传决定论: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华生和洛克。

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洛克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倾向于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体现了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说明了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持“教育万能论”观点的人是洛克。

5、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

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的代表人物是:

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6、皮亚杰的著作:

《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7、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8、杜威认为,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

9、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杜威。

10、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11、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1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如下五种规律:

1具有顺序性

先头部,后四肢。

2具有不平衡性

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3具有阶段性

4具有个别差异性

⑤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不追求面面俱到。

13、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15、儿童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内涵是: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6、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②教育教学获得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7、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生的认识展开的。

 

18、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19、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情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20、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得到体现:

①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学第四章

1、教师的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荀子进一步把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3、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三)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②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职责是:

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

教书育人

4、在我国,取得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是:

中国公民。

5、教师资格条件:

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6、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

专业化。

7、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①提出申请②受理③颁发证书。

8、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始于17世纪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9、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0、教师聘任制的特征:

①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②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③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④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主要包括:

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12、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①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④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13、教师为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

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4、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

15、中小学教师培训分为:

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其中,非学历教育包括:

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16、教师考核的内容:

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17、教师考核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18、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教师职务设在: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技工学校。

20、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设:

《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

21、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22、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任命制和聘任制。

23、当前世界上对教师的认定并不统一,英国的教师不是公务员身份。

24、日本政府规定小学或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学士学位。

25、教师申请参加《专业合格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考试,需要参加以下考试:

①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②语文和数学任选一门③其他学科任选。

26、招聘具有:

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27、对于学历尚未达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主要采取《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的过度办法来解决。

 

2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

教育学第五章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2、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的是:

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论包含:

㈠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代表:

夸美纽斯、马里坦、小原国芳)

㈡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使然也”(代表:

涂尔干、诺笃尔普、柏拉图)

㈢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代表:

卢梭、福禄倍尔、裴斯特洛奇)

㈣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代表:

杜威)

“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代表:

杜威)

5、在众多的教育目的论中,十分重要且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素质教育运动。

6、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7、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8、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9、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和客观的需求,具有可能性的前提是:

大工业时代的到来。

 

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②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会受到哲学观念、人性假设观念和理想人格等因素的影响。

12、各法律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①1978年宪法: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②1986年《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③1995年《教育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④1999年《关于深化……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

14、教育目的不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不具有政策的规定性。

15、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教育学第六章

1、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精神两个方面。

2、中小学德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3、社会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4、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有:

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5、智育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6、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7、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8、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9、中小学智育的内容:

㈠传授知识㈡发展技能㈢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0、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1、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有: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12、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

13、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

14、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15、美的基本形态是:

艺术美和现实美。

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的是:

形式美育。

16、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

真善美。

17、美育的“超美育”功能是指美育能形成的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追求。

18、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

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19、德育活动同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有较密切的联系,因而有其阶级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20、创造性的培养主要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进行。

21、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是为其它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22、我们平时所讲的美育的“超美育”功能指的是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23、道德观不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24、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不可以表述为程序性知识。

25、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和规范,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26、个体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27、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生存功能。

教育学第七章

1、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课程是活动。

2、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发生了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争论。

3、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的一致。

4、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计划又称为教学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6、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同时也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7、我国的教科书长期采用国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