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323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docx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届高三高考方向性模拟考试语

2017年鲁迅中学高考方向性试题语文模拟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tī)亮它,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熠熠(yì)生辉了!

B.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姗的样子。

有乌啼,粗嗄嘶哑。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 jié)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líng)落凄绝。

C.李叔同正行弘法,持律戒严。

他少年俨(yǎn)然翩翩之公子,青年为激昂之志士、多才之艺人、严肃之教育者,中年为戒律精严之头陀(tuó),暮年为得道之高僧。

D.五彩壁龛(kān)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b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在我看来,他走得太久,太久,以至于走完了一生,却仍旧无法找到他的归宿,累累若丧家之犬。

可是当他停止脚步,转过身来,我在他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的沮丧,他平静的神情里似乎还闪露着悲欣交集。

[甲]我一直以为:

既然郁郁不得志,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必然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他却可以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贯穿于生命,在崎岖的游学路上走得从容坚定,他甚至在晚年创办私学,坐拥弟子三千,开教育之先河。

[乙]他姓孔、名丘、字仲尼。

[丙]这是一个怎样的夫子啊!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我看不懂他,也猜不透他。

我以为他是个失败者,可他分明始终以成功者的姿态昂首阔步。

我以为孔子找不到他的春天,可他却分明活在我以为是冬天的春天里。

这大概就是牛汉所说的“不是没有春天,春天在冬天里”吧。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至于B.悲欣交集C.坐拥D.昂首阔步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而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而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5.“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各种文化交流会更加广泛,假设别国媒体正在你所在的地方拍摄美食专题片,请你推荐一种美食,依照示例写一段70字以内的推荐词。

(4分)

[示例]我推荐:

梯坎豆花

推荐词:

梯坎豆花以黄豆为原料,嫩滑爽口,麻而不辣,但平常小吃里蕴含着别样的滋味。

你享用的不仅是豆花的温润和麻劲,更是川渝人的朴实和豪爽。

6.观察下图,围绕图中所题诗句(触目横斜十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方法,字数不超过80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

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海德格尔认为:

“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

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

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7.下列对“敬畏伦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B.“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

C.“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

D.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西汉初年,人们就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B.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C.当今时代,人们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对这种趋势,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

D.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公民的人格,而这需要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

9.请从“敬畏伦理”的角度阐释文中“慎独”一词的含义。

(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甘森的西红柿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

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

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

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

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

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

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

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

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

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

宋代勇说:

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

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

郭光元儿子:

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

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

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

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

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910米。

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

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

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

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

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0.简析文章首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1.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4分)

12.赏析文中画线句段。

(6分)

13.谈谈对文章末段的理解。

(6分)

3、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说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

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

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

徐察其音,莫知病端。

仲鹖曰:

“是病于材也。

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

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

“噫!

非材之罪也。

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

其器有四:

弦、轸、徽、越。

弦以被音,轸以机弦①,徽以比度②,越以亮节③。

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

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④圆也,徽取其数次⑤也,越取其中疏⑥也。

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

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

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

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

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

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驰,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

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

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

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

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

“信取于弦乎?

知取于轸乎?

义取于徽乎?

谦取于越乎?

一物而众理备焉。

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注】①机弦;控制琴弦。

②比度:

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

③亮节:

加大、节制琴的音量。

④栝(ɡuā):

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

⑤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

⑥中疏:

指琴体中间空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尤:

怒,怪罪。

B.是以宫商不诚职宫商: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二个音阶,此指音阶。

C.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道:

通“导”,治理。

D.朴其中,文其外文:

雕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病于材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斧斤以时入山林

C.凡攻琴者,首选材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由物及人,以小见大,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

”借仲鹖之口来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D.仲鹖说:

“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4分)

(2)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4分)

18.用“/”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噫!

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

①红情、绿意:

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②幽素:

幽情素心。

19.“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

20.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韩非子·二柄》)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

(公孙龙《指物论》)

21.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

(1)_________和

(2)_________(2分)

2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2)齐人未尝赂秦,▲,何哉?

▲。

(苏洵《六围论》)

(3)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最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

——迦迪那

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鲁迅中学高考方向性试语文模拟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C.(A.碳-炭/B.姗-珊/D.悖bèi)(3分)

2.B.“悲欣交集”不合语境,上下文无“悲”之意。

(3分)

3.B.顿号应改为逗号。

(2分)

4.C(A.“变成为了”赘余;B.“领域”后缺少“见证”的宾语;D.关联词“不仅”应移至“教育”之后)(3分)

5.略(4分)

6.略(4分)

2、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7.B(这是对“敬畏”的理解,不是对“敬畏伦理”的理解)

8.A(原文中有“大约”一词)

9.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看见时,也要警示、规约自身的言行,谨慎不苟。

(2分)这是内心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是个人修养的极高境界。

(2分)

(二)

10.①描写了途中的单调荒芜。

(1分)②衬托(反衬)出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

或与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形成对比。

(1分)③为下文表现甘森生活的美好及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作铺垫。

(2分)

11.①承接上文,由“口福”过渡到对“眼福”的叙写。

②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的爱与亲情。

③表现了三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

④表达作者的“感动”。

(每小点1分,共4分)

12.①从视觉上写出西红柿的形状的可爱,从味觉上写出西红柿的美妙滋味。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

比喻,形象描绘西红柿的形状与皮质;排比,强调西红柿的美妙滋味;对比,反问,写出甘森西红柿的味道醇正。

③表达了作者品尝甘森西红柿时的满足与惊叹。

(每小点2分,共6分)

13.①甘森的西红柿品质好味道美。

②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珍贵成果。

③西红柿象征着甘森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

④表达了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赞美。

(任选3点回答,每小点2分,共6分)

4、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14.C“道”通“导”,导引。

15.D(连词,并列,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A项,介词,在/介词,到。

B项,连词,并且/介词,按照。

C项,代词,的人/助词,定后标志。

16.D语义双关,一方面指改换琴弦,重新调整松紧。

另一方面指戴仲鹖听了何予的话,改变了看法。

(改弦更张:

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17.

(1)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

(4分,译出“钩弦柱指”“按节临操”“谐”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假使造琴人制琴符合规格标准,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

(4分,“中”“畜”“斫”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18.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予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丽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君子”后可不断)(判对3处给1分,判对6处给2分,判对8处给3分;断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

“//”处断与不断均不计分)

(二)(8分)

19.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诗人不愿岁月流逝。

(2分)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1分)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

(1分)

20.

(1)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

(2)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

(3)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

(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二处给2分,答出三处给4分)

(三)(6分)

21.(定)名分名称

22.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足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

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分析两人不同见解各2分)

(4)(6分)

23.(6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写作

24.(60分)

按高考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何予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

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

何子弹奏它,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不成曲调,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

仲鹖道:

“这个毛病出在做琴的材料上。

我看它黑黑的,歪斜而且朽坏。

它的质地不能胜任琴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

何子道:

“咦!

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制琴入!

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慎重地制造琴的各个部件。

琴器有四:

弦、轸、徽、越。

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

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不超过限度,音节调和就能使声音应弦而发不沉闷暗哑。

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合乎次序,越要取琴体中空的小孔的通畅。

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

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

这样五音不能忠诚地尽职,音律也离开了法度。

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

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磐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不能说不是良材。

要是叫制作者按照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

上焉者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祭享神灵,延见贵宾,唱赞祭礼,疏通隐闭,使民情通畅,万物洁净。

下焉者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