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50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

2015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

(一)

考试时间:

120分,满分:

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9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桑代克C.卡普捷列夫D.廖世承

【解析】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2.()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过程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录音、录像等。

教学媒体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心理B.教师心理C.教学心理D.学习心理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以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其年龄跨度是()

A.0-2岁B.2-7岁C.7-11、12岁D.11、12岁以后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跨度是7-11、12岁。

5.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是()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尊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和认同感等。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6.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解析】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7.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2岁B.4岁C.6岁D.8岁

【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证明,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小学】

A.奥苏伯尔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8.强调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论是()【中学】

A.完型-顿悟论B.认知-结构学习论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第一,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第三,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9.“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解析】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小学】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解析】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一旦新旧知识建立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就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非人为的联系指内在联系而非任意性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10.按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中学】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解析】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

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速度依次分为: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11.小明为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小学】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求知欲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为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1.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中学】

A.内部动机B.直接动机C.外部动机D.间接动机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

1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

【解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3.学习程度对保持和遗忘有较大影响,实验证明,既不产生疲劳又使保持的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为()

A.100%B.150%C.200%D.80%

【解析】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的程度为150%)。

1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5.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不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任务难易D.身心状态

【解析】任务难易属于外在的因素。

16.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

“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解析】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题干陈述符合负强化的概念。

17.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8.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冲动型D.沉思型

【解析】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

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

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19.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布鲁姆C.朱志贤D.柯尔伯格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20.有益于提高思维积极性的动机强度是()

A.强的B.弱的C.适中的D.两头的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21.()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B.斯金纳C.班杜拉D.皮亚杰

【解析】基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积极强化原理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

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

22.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事例或案例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解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23.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任务难度D.以上均不是

【解析】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唯一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是努力。

24.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C.变得勤奋的阶段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解析】12-18岁属于初高中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

25.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

【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

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26.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解析】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

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

27.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

【解析】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时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28.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小学】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解析】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

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28.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中学】

A.正迁移与负迁移B.近迁移与远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解析】根据前后学习材料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可以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和水平迁移(横向迁移)两类。

29.个体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

30.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1.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

【解析】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32.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33.在技能形成过程的练习中期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

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素干扰,顺利渡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

【解析】划线是一种最常见的复述策略。

35.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计划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3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

【解析】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

发散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聚合思维则是确定一个唯一答案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式思维,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

核心是发散思维。

37.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推测与假设训练D.发散思维训练

【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像,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校等等。

38.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小学】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9.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中学】

A.奖惩的结果B.接受讲述C.获得事实材料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解析】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0.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小学】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B.活动定向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

【解析】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其中,最初阶段为动作的定向阶段即活动定向。

40.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中学】

A.比纳B.推孟C.韦克斯勒D.高尔顿

【解析】比纳主张的是用心理年龄表示智力高低,推孟改用智力商数(智商)来表示智力高低。

高尔顿以生理功能为取向进行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

因此应选C项。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41.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2.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则学习效率越高。

(×)

【解析】根据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3.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而学习是外来动机的作用。

(√)【小学】

【解析】为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43.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

(√)【中学】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如经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4.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陈述性知识。

(×)

【解析】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

45.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探索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

(×)

【解析】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

46.一般把智商在80以下的儿童确定为智力低常儿童。

(×)

【解析】一般把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确定为智力低常儿童。

47.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

(×)

【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具有高智商的人还和其主观能动性相联系。

48.练习的相对同一有利于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练习的变化有利于克服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

(√)

【解析】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

49.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小学】

【解析】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教学过程也要根据学生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特点,来影响这一过程。

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吻合。

4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中学】

【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50.掌握学习通常要求学生掌握80%-90%的测验项目才能学习下一单元。

(√)

【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

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51.在加涅的八类学习中,解决问题是该分类系统的最高学习形式。

(√)

【解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比第七类规则学习更高一级或更为复杂的学习类型。

规则的获得,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但问题解决则意味着多种规则的选择与连结,建立起新的或更高级的规则集合。

52.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小学】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2.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称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中学】

【解析】加德纳提出的是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

5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解析】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54.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

【解析】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5.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可用公式表示为“S—O—R”。

(×)

【解析】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

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

“S—O—R”是早期认知学派的观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56.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小学】

参考答案:

【小学】

内涵: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