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77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张衡传》《祭妹文》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张衡传》《祭妹文》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学习《张衡传》要抓住两个要点:

1.在分析课文辞章基础上讲清传记文学的特点,要结合“思考和练习”,介绍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2.从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入手,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人物传记特点,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不朽成就。

(二)学习《祭妹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篇为“自读课文”,文字不算很深,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应根据“思考和练习”一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即可。

2.写作特点,主要突出“寓情于事”这一点,其它不必过多“发掘”,以免分散重点。

3.对袁枚三妹素文的身世也不必多作介绍,只需结合课文来讲就可以了。

(三)应把对两课语言知识的整理作为重点。

【指点迷津】

(一)学习《张衡传》写作特点,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对于第一个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1.先在全文各段中比较详略,分析详写张衡科学成就的原因。

并可追问:

对张衡的文才和政绩,完全舍去不写行不行?

2.比较写张衡各项发明创造的详略,分析详写候风地动仪的原因。

3.再在写候风地动仪这段中,分析特别着力写仪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通过提问、分析,让学生具体认识课文在记叙详略上的细致安排,都是为了突出张衡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而推一般,传记的详略取舍,应服从于突出传主特点的需要。

对于第二个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候风地动仪”一节来认识。

(二)《祭妹文》应重点分析第4自然段,可先找出所选事例,然后再从组材和表现方法上作些分析。

1.一段写动年琐事(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

2.在材料组织和表现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A.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

不是一般忆旧,而是通过忆旧来掉念逝者,所以在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

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

这样使材料为中心服务。

B.在表现上只是寥寥数语而情态毕现:

写动作:

“奋臂出其间,显示出儿童的活泼可爱。

写装束:

“梳双髻,披单缣”,使形象生动逼真。

写声音:

“两童子音琅琅然”,给人以实感。

写悲戚:

“掎裳悲恸”,表现出情感的真挚深沉。

写喜悦:

“自东厢扶案出……瞠视而笑”,欣喜之情由衷而发。

这些融汇起来,描绘出有色有声、生动感人的生活画面。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张衡传》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情况?

重点叙述的是什么?

根据这些记叙,对张衡做出评价。

本篇课文记叙了张衡政治、文学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情况。

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史无前例的伟大贡献,详细介绍的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外形、雕饰、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其科学效验等情况。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

张衡致力于科学研究,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这一点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属难能可贵。

以我们今天20世纪的科学水平看,不难想象古人研究天文、地震一类学问的艰难。

只就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来说,就比欧洲人要早1700多年,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然而这只是张衡研究地震学的成果,张衡的伟大在于他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在于他处在谶纬迷信观念风行一时,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东汉时期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说,张衡取得这种成果在于他有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的精神;一是他勇于批判,敢于斗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至今应该认真学习的。

(二)《张衡传》与《屈原列传》两篇传记有什么异同?

答案要点:

如果将《张衡传》与《屈原列传》相比较,则更能体现《张》文特点。

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三)反复朗读《祭妹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开头总起说了什么?

结束时与开头怎样呼应?

2.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什么为线索?

按什么顺序记叙死者的一生?

3.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记叙亡妹一生时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

文章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

4.文章的记叙、写景、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5.哪些句子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哀痛的心情?

答案要点:

《祭妹文》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文章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结尾亦直抒悲痛之情,以“哭汝”二字总括全文,以“奠汝”二字与文首“奠以文”相应,以连呼“呜呼哀哉”呼应开头“呜呼”,结束全文,真是一往情深。

本文抒写对亡妹的怀念,主要采用的是寓情于事的写法。

正文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将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

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

A.记幼年琐事B.记妹归终家后情况C.记妹病危和死D.叙对亡妹身后事的筹措,告慰亡灵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件件小事都寄托无限哀思,撕肝裂胆,今日读之,不免同声一哭。

寓真情于家庭琐事的娓娓诉说,颇与明代归有光相似。

“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皆呼天抢地直宣胸臆之笔,使文章涌起阵阵情感的波涛。

有时叙述中插入几句景物描写,如“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纸灰飞扬,朔风野大”,皆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倍增哀情。

作者以“爱听古人节义事”“一念之贞”说明亡妹的悲剧是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结果,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其“至今无男”“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又流露了封建宗法观念的消极思想。

(四)《张衡传》语言知识整理

1.重点文言实词释义(7个)

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

“公”字释义还可参见258页。

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动词,征召。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证据,征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表现。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出征。

旁征博引动词,寻求,搜集。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动词,征收,征取。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词,征伐。

精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形容词,精心。

以精铜铸成形容词,精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词,本义是精舂过的上等白米。

齐楚之精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粹的宝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精锐。

三打白骨精名词,精怪。

殚精竭虑名词,精力,精神。

施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设置。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动词,施行,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词,施加,强加。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

靡计不施,迄无济动词,使用。

未报秦施动词作名词,恩惠。

何施之为动词,报答。

关施关发机名词,枢纽,关键。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动词,涉及,关系到。

距关,勿内诸侯名词,关口,要塞。

此指函谷关。

赢乃夷门抱关者名词,此用本义:

门闩。

抱关者,守门人。

机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名词,器件。

衡善机巧名词,机件。

其牙机巧制名词,机件。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名词,关键。

此子机变形容词,灵活,机灵。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形容词作名词,机变:

灵巧应变的方法。

日理万机名词,事务。

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副词,平素,向来。

察纳雅言形容词,正确的。

明经义谙雅故形容词,旧时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

附庸风雅名词,《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2.词类活用

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同上。

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大将军邓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3.古今异同词

常从容淡静古义:

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古义:

不去(应荐)。

今义:

不可以。

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

特地征召。

今义:

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

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

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覆盖周密无际古义:

四周严密。

今义:

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古义:

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

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面古义:

方向。

今义:

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古义:

官吏初到任。

今义:

从车上下来。

上下肃然古义:

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

十分恭敬的样子,如:

肃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义:

大,音dū。

又如:

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

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

词(音dōu)。

(五)《祭妹文》语言知识整理

1.重点文言实词释义(5个)

望此七月望日事也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动词,看。

南望原隰,西望栖霞动词,远望。

阿奶问望兄归否动词,盼望。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动词,对着。

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差汝差肩而坐动词,比,并,cī。

后虽小差动词,通“瘥”,病愈,chài。

差强人意副词,chā,稍微。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动词,chà,相差。

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侯差(chāi)拨,管牢狱的公差。

宁请母命而宁汝于斯形容词使动,使……安宁,引申为“安葬”之意。

吾妻归宁动词,省亲。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语气副词,nìn,哪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副词,nìn,难道。

吊远吊扬州动词,祭奠死者或凭吊古迹。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动词,对死者亲属表示慰问。

正欲吊审秋公之事动词,捆绑,提取。

临同临其穴动词,lìn,哭吊死者。

课本注“到”,有误。

居高临下动词,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

临视,则虫集冠上动词,临近。

如临大敌动词,面对。

2.词类活用

凡此琐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琐琐之事。

予弱冠粤行名词作状语,往粤,到粤。

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副词作动词,再现。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名词作状语,本着秉持道义。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悲伤。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宁,此处指“安葬”。

南望原隰,西望栖霞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

阿品远官河南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

3.古今异同词

汝终宵刺探古义:

探问,问候。

今义:

打听消息。

【妙文赏析】

孔子论水①

子贡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

“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③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④,句倨皆循其理⑤,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万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微达⑥,似察;受恶不让⑦,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⑧;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⑨,似度;其万折必东(10),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注释:

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

②子贡:

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③予:

给予。

④卑下:

低下。

此指水性向下。

⑤句倨皆循其理:

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

⑥绵弱微达:

曲细柔弱无微不达。

⑦让:

辞目,引申为申辩。

⑧善化:

善于教化改造。

⑨概:

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

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必东:

一定东流入海。

译文:

子贡问道:

“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

“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简说:

苏轼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水性”尤是。

短文虽仅仅是师生一问一答,但生问得简洁,师答得全面、深刻。

足见孔子观察细致,感悟深邃,意蕴长远。

其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启发性,是颇具教育意义的。

短文以“水”为喻,其意在“仿生”,“水”的千回百折,一往无前;继往开来,前仆后继;勇于参与,随物赋形;包容豁达,无私给予……无不折射社会人生的某些迹象。

“水”是一部生活教材,是多彩的人生世界。

“水性”万千,思想内容丰富,给我们的启迪太多了。

【思维体操】

巧填“龙”字

龙□□□□□□龙龙□□□□□□龙

□龙□□□□龙□□龙□□□□龙□

□□龙□□龙□□□□龙□□龙□□

□□□龙龙□□□□□□龙龙□□□

参考答案:

龙飞凤舞麟角龟龙龙争虎斗车水马龙

生龙活虎虎踞龙蟠攀龙附凤谢过龙恩

千载龙年藏龙卧虎老态龙钟画龙点晴

望子成龙龙腾虎跃叶公好龙龙潭虎穴

注:

另外还有“来龙去脉”、“活龙活现”、“群龙无首”、“鱼龙混杂”、“降龙伏虎”、“二龙戏珠”等。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一)思想教育

1.了解古代杰出科学家张衡的卓越贡献并学习他科学而严谨的治学精神。

2.了解袁枚不满儒家诗教、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二)语文常识

1.关于《后汉书》及传记的知识。

2.了解祭文的一般内容、特点和作者简况。

(三)基础知识见“学法拽要”

(四)阅读提要

1.掌握按时间顺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五)写作借鉴

学习写人记叙文的一般写法。

【动脑动手】

(一)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大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二)文学常识简答

1.“前四史”指的哪四史?

作者分别是谁?

2.《二京赋》和《两都赋》的作者是谁?

其中“二京”和“两都”指的是哪些地方?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

“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高宗曰:

“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

“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解,曰:

“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

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军释之:

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

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

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绳:

捆绑B.先涕泣不自胜胜:

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

遗憾D.请今日为始请:

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

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廉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下以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6.a不惧比干之诉b高宗意乃解()

A.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b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a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b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b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d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abB.acC.bdD.cd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问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罪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答案解析

(一)A、C、D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历算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二)题1,“前四史”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题2,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两都”和“二京”指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

(三)1.A“绳”是名作动,但释“捆绑”不妥,据句意应为“按法律处置”;B“胜”按句意应读shēng,意为“能承受”,写特别伤心,“控制”不妥;C“恨”指“朕”对此事特别不满意,应是“不满意”。

D的“请”指向皇上提出请求,所以正确。

故选D。

2.按句意“因”和“乃”都应译为“于是”,“止”和“仅”都是限制性副词,都应译为“只是”。

A、C、D的判断与此不符,都错了。

故选B。

3.“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是高宗要杀善才的原因,所以“是”指代的是C。

而A和B是结果的一部分,D只是原因的一部分,都不能取。

故选C。

4.“朕”自秦始皇开始只是皇帝专用的自称,不包括“诸侯王”。

5.“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流”古代的一种刑罚——流放,按罪行情节轻重还有等次差别,所以D项符合文句意。

而A、B项对“徒流”解释错了,C项的“相等”也不妥。

故选D。

6.A①的“指斥”②的“缓解”都不妥,B①的“指斥”,D②的“缓解”都不妥,又构成了A=B+D的组合形式。

C完全符合句意,故选C。

7.逐句准确译过,据分句及全句意再加适当虚词验证,便可看出:

①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②两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所以A正确。

③为假设关系。

④为承接关系,故B、C、D三项不可取。

只能选A。

8.C项中“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和“以宽厚仁爱为本”都是原文中未涉及的,故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选C。

【创新园地】

请你先阅读本课“妙文赏析”中《孔子论水》,思考一下,若由此升华、联想到“水”的话题,写一议论文,有哪些立意角度?

看谁写的立意角度最多。

【创新园地】参考答案

1.污身垢体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没有涓涓细流,就没有汪洋大海。

3.不放任自流,才能勇往直前。

4.柔弱的点点滴滴,照样能穿透岩石。

5.纵然千回百折,终要流入大海。

6.积累越多,力量越大。

7.地位越高,向下之心越切。

8.甘愿在卑微低下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9.安于潭中的宁静,就永远流不进海洋。

10.靠堤坝的扶持,才高深莫测。

11.洪流所至,既摧枯拉朽,也泥沙俱下。

12.为了自由,即使是“蚁穴”,也要开拓为“通途”。

13.即使是深广的大海,也不拒纳百川。

14.险恶之处,往往饰以旋涡的笑靥。

15.因一心向下,才被人们高高的抬到水塔之上。

16.那怕是一丝缝隙,也要以柔和的方式挤进去。

17.总是把比自己贵重的油举到上面。

18.能到达目的地,就在于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涌来。

19.益人一生,却从不需要回报什么。

20.谁对它冷酷异常,它便回报异常的冰冷。

21.在温暖、高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