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524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章记忆结构课件.ppt

第四章记忆结构,自A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记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记忆结构问题。

两种记忆说(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

(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1965)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

他们借用W.James(1890)提出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首创应用框图来表示记忆心理活动的结构和信息流程。

(二)两种记忆说的核心:

长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1)Ebbinghaus发现在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则人可正确回忆出7个音节,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只不过他没有把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2)另一德国学者G.E.Muller1900)在研究语言学习时比较明确地提到短时记忆。

(3)最早提出与当前两种记忆说相近观点的是James,他依据意识经验区分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4)Waugh和Norman(1965)最早提出两个记忆系统模型时就借用了James的术语。

二、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一)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发现,脑震荡患者常伴有遗忘症,受到猛烈撞击的汽车驾驶员或足球运动员的逆向性遗忘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则未受影响。

(1)Lyuch和Yarnell(1973)确定,受伤后立即进行的回忆似乎并未受到损害。

(2)Baddeley和Warrington(1970)关于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的实验得到类似的结果。

(3)癫痫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害,但新东西难以记住(Wickelgren,1968)。

(4)高等动物在被摘除海马以后,原已习得的反应保待无损,但新的反应却难以形成或保持。

(5)Jarvik和Exman(1960)利用白鼠做的跳台实验,都说明存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自由回忆实验(Ebbinghaus首先发展出来),1做法是给被试按一定顺序相继呈现若干个音节、字词或其他项目,然后要求被试尽量回忆出已学习过的东西,但不必按照原先呈现的顺序来回忆,故称自由回忆。

将自由回忆得出的结果与原先呈现的顺序加以对照,就可发现在原来的刺激系列中,不同位置上的刺激的记忆效果。

据此作图可得到系列位置曲线。

2在Murdock(1962)进行的一个自由回忆实验中,让被试听一个由30个常用词组成的词表,每次呈现一个词,每次1s,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根据所得的结果可以绘制系列位置曲线(图4-2)。

3实验结果,从图可知,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

起始部分的较优的学习忆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4过去的解释(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原理),刺激系列中间部分项目回忆成绩较差是由于它们既受到起始部分项目的干扰(前摄抑制),又受到结尾部分项目的干扰(倒摄抑制);起始部分项目则只受其后项目的干扰(倒摄抑制);结尾部分项目只受以前项目的干扰(前摄抑制),不像中间部分项目那样,受到两个方向的干扰,故回忆成绩也较优。

5两种记忆说的新解释,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个单一的曲线,而可分为两部分,反映着两种记忆。

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

Murdock(1974)认为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项目正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对于首因效应,两种记忆说认为系列起始部分比中间部分保持较长时间,可以得到较多的复述,因而比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好。

(三)两种记忆说的实验验证,1实验假设:

(1)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人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就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2实验一(Murdoc,1962),Murdoc(1962)作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但将每个字词的呈现时间分为1s和2s两种,所得结果见图4-4。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刺激呈现速度的实验结果都有系列位置效应。

呈现时间为2s的在刺激系列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都优于呈现时间为1s的,但两者在结尾部分却无甚差别。

结果:

增加刺激呈现时间确有利于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证实了第一个预测。

3实验二(Glanzer、cunitz,1966),Glanzer和cunitz应用两种回忆方法。

一种为即时回忆,让被试在刺激系列(词表)呈现完毕后立即回忆;另一种为延缓回忆,让被试在刺激系列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心算作业30s再回忆词表(图4-5)。

结果:

(1)即时回忆和延缓回忆都有首因效应;

(2)即时回忆有近因效应,而延缓回忆却没有;结论:

这说明延缓回忆损害了刺激系列结尾部分即短时记忆,这部分信息因心算而未得到复述,并被心算的信息排挤掉了,而对长时记忆却无影响,证实了第二个预测。

第二节感觉记忆,1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感觉象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象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或称瞬时记忆。

2感觉记忆保持感觉信息虽十分短暂,但它在刺激直接作用以外,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额外的、更多的时间和可能、对知觉活动本身和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3感觉记忆在broadbent关于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中被提出:

当一个通道信息进入过滤器时,其他通道信息被暂时贮存,这种贮存就提示感觉记忆的存在。

4目前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

视觉的感觉记忆称作图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

一、图像记忆,

(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1960)1方法:

用速示器给被试看一张有9个字母的卡片,分上、中、下3行,每行3个字母。

卡片的出现时间为50ms,要求被试使用全部报告法立即将全部记住的字母报告出来。

2结果:

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3Sperling猜测:

被试看到的字母要多于报告出来的。

照他的看法,在字母卡片呈现完毕后,被试有全部这些字母的鲜明的视觉图像,但是这些字母不能一下子全部报告出来,当被试报告第4个或第5个字母时,其余字母的图像就完全衰退或消失了,因而不能被报告出来。

4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1)方法:

给字母卡片(图4-6)中的1、2、3行字母的每行分别配以高、中、低的声音信号,事先将这种配对告诉被试,要求他们在字母卡片呈现50ms后,根据立即随机出现的高、中、低音,报告与之配对的那一行字母。

(2)结果:

被试几乎每次都能正确地报告出任何一行的3个字母,回忆率约达100%。

(3)结论:

在全部报告法的实验中,被试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确实要多于报告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后来在被试报告其他字母时迅速遗忘了。

Sperling由此提出,存在着一种感觉记忆,它有相当大的容量,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暂,很快就会消失。

这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图像记忆的特性,1方法:

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应用延缓回忆,在刺激卡片与声音信号之间插人不同的时距,来研究感觉记忆的时间特性。

2Sperling(1960)曾经在一个实验中应用4行字母,每行4个,共16个字母,并且系统地改变这种时距。

应用的时距为0.1,0.15,0.30,0.50和1s,所得结果见图4-7。

从图中可知,当声音信号延迟0.15s呈现,回忆率就从即时回忆的的80左右下降到约70,延迟0.30s,则下降到约55%;延迟0.50s,回忆率就与全部报告法的结果相近,而延迟1s则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些结果提示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似在0.50s以内,约为300ms。

3Erikson和Collins(1967)有关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的实验。

(1)方法:

在实验中相继给被试看两组点子,分别来看,这两组点子是随机点图,但它们重叠起来就会构成VOH3个字母(见图4-8中A、B、C)。

(2)实验假设:

如果被试能从先后呈现的两组点子中,看出上述3个字母,那么这说明先呈现的那组点图像仍保留在感觉记忆中,可以与后呈现的一组点子相整合,否则就说明先前的感觉信息消失了。

改变先后呈现两组点子的时距,根据确认3个字母的情况,就可以揭示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

(3)结果(图4-9):

被试看出3个字母的概率随着时距增加而逐渐下降,当时距为100ms,则下降到50左右,而时距为300ms则降到40%以卞、这些结果与Sperllng的实验结果在总的趋势上还是一致的,同样也揭示了视觉感觉记忆的时间特性。

更有意义的是它们表明在感觉记忆中还可进行像信息整合这样的加工。

4Averbach和Coriell(1961)发展出一个类似部分报告法的技术。

这个技术与Sperling的有两点不同:

一是不用声音信号作为回忆线索,而用条形标记;二是每次只报告一个字母。

实验时先呈现字母卡片,然后立即或经过一定时距呈现一张白卡片带有一个条形标记,打在原来字母卡片中某个字母的位置上,要求被试报告该位置上的字母。

该实验的结果与Sperling是一致的,也表明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250ms。

5“逆向掩蔽”(BackwardMasking):

当应用的不是条形标记而是圆形,并在字母卡片呈现完毕后立即将圆形标记呈现在原先某个字母位置上,显得可将该字母圈起来,其余与条形标记实验相同,则被试只能觉察到圆形标记,而报告不出所要的圆形内的字母。

在感觉记忆中,被圆形圈起来的字母好像被“洗掉”了。

这个现象被称为“逆向掩蔽”,后面呈现的圆形对前面的字母图像产生了掩蔽作用。

小结,1视觉感觉记忆可将感觉信息存贮几百毫秒,保持感觉信息的原有的直接编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容量至少为9个项目或更多。

2由于方法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视觉感觉记忆的上限。

因为

(1)如果应用声音线索,那么增加字母行数,就需相应地增加声音信号数目,这样就使声音信号的加工变得复杂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操作,从而对字母的保持产生不利的影响。

(2)如果应用视觉条形线索,虽然这不会增加回忆线索的数目,但字母数目增多势必要增加字母位置区分的难度,同样会对感觉记忆不利。

(3)存在着输出干扰,先提取的信息对后面信息的提取可有干扰作用。

二、声象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EchoicMemory),

(一)Moray等(1965)的实验1方法:

他们模仿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一个“四耳人实验”。

他们把4个扬声器放在一间屋里的4个角的位置,让被试处在当中的位置,使他可以同时从4个不同声源听到声音并能区分出声源,犹如人长了4个耳朵似的。

实验时可从2个、3个或4个声源同时各呈现1-4个字母后,要求被试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实验时,在被试面前的板子上安着4个灯,各代表一个声源。

声音刺激呈现后只开亮一个灯,哪一个灯亮了,被试就要报告它所代表的那个声源传来的字母。

2结果:

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

这和视觉的实验结果相同,证实听觉系统中也存在感觉记忆。

(二)Darwin等1972年的听觉实验,1实验方法与过程:

给被试的双耳带上立体声耳机,通过每只耳机双声道,同时给双耳分别呈现两个刺激(字母数字),例如,给左耳呈现“B”和“8”的同时,给右耳呈现“F”和“8”,双耳有共同的刺激“8”。

这时被试的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B”,从右耳听到“F”,而处于左右耳中间位置的数字“8”似乎来自头脑内部(其实是从双耳来的)这样就出现“三耳人”。

左耳双耳右耳B8F6RLU10,实验也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应用部分报告法时,在被试前面屏幕上的左、中、右部分可打出一个光条,指示被试报告从相应信息源来的信息。

这种视觉线索与刺激的时距为0s,1s,2s,和4s,所得结果见图4-10。

2实验结果:

声象记忆的效果仍然是部分报告法优于全部报告法。

3声象记忆与图像记忆的区别:

(1)声象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从图410可见)。

(2)声象记忆的作用时间可达4s,而图像记忆只有几百毫秒。

4.疑问:

既然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是直接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的,也即维持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那么在声象记忆作用的4s期间,信息的编码和性质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这时是否还是感觉记忆呢?

这些特点也许与听觉实验中刺激的系列呈现方式和相对较慢的速度有关,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

5.小结:

目前已有的一些证据确实表明存在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原有形式来贮存,它们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

尽管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十分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材料和时间,这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开始阶段。

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三级加工模型或多存贮说:

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包含感觉记忆一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该模型的核心仍是两种记忆说,只不过是吸收了感觉记忆来更好的说明记忆信息加工过程。

一、Atkinson-Shiffrin(1968)记忆系统模型1基本观点: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可以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为代表(图4-11)。

他们认为记忆有3种贮存:

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

2模型结构与功能

(1)感觉登记:

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并按感觉道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有的很快就会消失,有的受到人的注意和扫描能够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贮存:

信息进入短时贮存进行变换和编码,在没有复述条件下,可保持15-30s。

短时贮存具有两个功能:

A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复述缓冲器。

B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

(3)长时贮存:

这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保存相对地说是永久性的,但也会因消退、干扰或强度减弱而不能被提取。

当长时贮存的信息被提取出来的时候,就转入短时贮存了。

3对记忆信息流程的控制思想(突出特点)

(1)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贮存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短时贮存缓冲器,并且信息的数量可受到一定的调节。

(2)信息在短时贮存缓冲器中,可能不被复述而被新信息排除缓冲器;也可能依据长时贮存中的信息而进行归类、编码等加工;也可能对信息进行复述而进入长时贮存都体现出人的控制。

(3)长时贮存中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以保存,并根据需要而被提取到短时贮存缓冲器中得到加工,这也体现出人的控制。

Atkinson-Shiffrin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对进出短时贮存的信息流程施加某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控制。

二、模型的扩展Shiffrin和Atkinson(1969)对他们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曾加以扩充,但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贮存再到长时贮存的信息流程与以前的模型相同(图4-13)。

扩展一:

这3个贮存都与控制过程相连(用虚线表示),其活动均受到控制,使记忆系统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

扩展二:

从3个贮存都有连线与反应发生器相接,这意味着每一个贮存都可引起反应。

扩展三:

长时记忆被看成“自寻址记忆”,其中的信息是不会消退的。

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1关于复述的新观点:

机械地默默地复诵识记项目并不足以使短时记忆信息转人长时记忆,一种新的观点是将复述分为简单的复述和精细的复述。

(1)简单的复述即以前所说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保持性复述。

(2)精细的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

2关于工作记忆:

它强调短时记忆的内容随当前完成任务的要求而变化,以及重视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进行加工。

从记忆结构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并没有改变其短时记忆的实质,仍然能为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所容纳。

3对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两种理解

(1)一种理解就是这个模型的原来的含义,它强调3种记忆结构是独立的,它们构成3个加工阶段,如Shiffrin和Atkinson的观点。

(2)另一种理解则不着眼于独立的记忆结构,而侧重3个加工阶段,从过程上来看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虽然这后一种理解多少离开了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本义,但它在避开了记忆结构问题后,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记忆信息加工过程。

第四节加工水平说(Craik和Lockhart,1972),一、加工水平

(一)基本观点:

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分析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提取,加工深度愈深,则有愈多的认知和语义加工。

一个刺激的加工深度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的任务等。

尤为重要的是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和持续较长时间;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和持续较短的时间。

(二)实验支持,实验1(Craik和Tulving,1975)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测验。

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

对字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3种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结构:

这个词是大写的吗?

语音:

这个词与词WEIGHT押韵吗?

语义:

这个词是否能填入下述句子,“他在街上碰到”记录每次被试作出回答所需的时间(反应潜伏期),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宣布的再认测验,所得结果见下页图4-15。

实验结果:

(1)加工愈深,所需的时间也愈多,以语义水平的加工需时最多;

(2)加工愈深,再认的成绩也愈好,同样以语义水平加工的成绩最好,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实验2(Bower和Karlin,1974)照片再认实验,方法:

他们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面孔照片,同时要求他们对每张照片上人的诚实、魅力或性别作出判断,然后进行照片再认测验。

结果:

在作了有关诚实、魅力的判断后,再认成绩要高于仅作性别判断的。

这提示作为人的品质判定比确认人的性别要求更深的加工,因而也有利于再认。

实验3(Rogers,1977)的自我评定实验,方法: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分别涉及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外,还增加了自我评定一项,即问被试该形容词是否能描述他本人,在被试完成这些作业后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

回忆成绩按结构、语音和语义作业的顺序而提高,与Craik和Tulving(1975)的结果相一致,更有意义的是进行过自我评定的形容词的回忆成绩最好。

显然,自我评定要求比语义更深的加工,从而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二、关于复述,

(一)基本观点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效果依赖于加工深度,因此它对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所强调的复述作用提出尖锐的批评。

复述或简单的复述是一种机械地、默默地复诵识记项目,它被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看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和转入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

但是,加工水平说认为这种复述并不能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二)实验支持(Craik和Watkins,1973),1方法:

给被试呈现一串单词,要求他们记住词表中最后一个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

例如,给被试呈现的词表是daughter,oil,rifle,garden,grain,table,football,anchor,giraffe,要求被试记住以g字母开头的最后一个单词。

在本例中单词garden的复述次数为零,即没有复述,而单词grain的复述为3次。

这个插入的单词数量或复述次数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变量,可系统地加以变化。

在给被试呈现几个这样安排的词表后,出乎被试的意料,对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测验,要求他们尽量多地回忆刚呈现过的单词,结果见图4-16。

2实验结果插入项目数没有对记忆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插入项目多即复述次数多的并不比插入项目少的或复述次数少的回忆得更好。

这说明信息并不能通过这样机械的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

这个结论与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是对立的。

加工水平说从加工深度出发,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后者是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加工水平说对复述的看法为许多心理学家接受。

三、加工一致性,疑问:

从图4-15可以发现,在关于语音和语义的问题中作“是”反应的记忆成绩优于作“否”反应的记忆成绩,从加工深度来说,两种反应是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记忆结果呢?

Craik和Tulving(1975)认为,记忆的结果不仅依赖对项目本身的加工,而且也依赖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

在上述实验中对语音和语义问题要作出“是”反应的词与问题(上下文)是一致的,它们组成一个整体,一起贮存,因而记忆效果好;而“否”反应的词与问题则不是这样,要分开来贮存,所以记忆效果差。

在结构问题中,呈现的词与问题的整合没有意义,因而“是”反应并不优于“否”反应。

这样,他们就把项目和上下文的加工一致性引入加工水平说,加工一致性实际上涉及信息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Crack和Tulving,1975的实验,方法:

沿用以前的程序,但事先告诉被试要进行测验。

这种做法可促使被试对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词的意义,即进行语义加工。

结果:

在完成关于字词的结构和语音的评定作业后,记忆效果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他们指出,这是由于没有适宜的上下文(问题)的缘故,上下文愈丰富,对于项目的加工就愈精细,也愈不容易与其他项目混淆。

如果没有这样的上下文,即使涉及到项目的意义,记忆效果也不会提高,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加工的精细性和区分性的概念。

四、关于加工序列,加工水平说以加工深度概念为核心,强调不同深度或水平的加工对记忆的决定性作用,而与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相对立。

但加工水平说难以回避的问题是,那些由浅到深的不同水平的加工是否也是一系列的加工阶段呢?

(1)加工深度观点包含着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一系列的加工阶段。

(2)虽然感觉分析必然要在语义分析之前,但是其他的加工却不是按上下级组成一系列的水平,而是一种编码的侧向扩散。

所谓的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

Craik(1979)的阅读例子对侧向扩散的理解,校对阅读只顾看字母或字词,包含大量精心的表浅加工或保持性复述,也即加工在这个表浅水平上扩展开来(图中阴影横向扩散),但很少语义加工。

要点阅读为了掌握材料的要点,包含大量精心的语义加工或精细的复述,即加工在语义水平上扩散开来,而很少表浅的加工。

这种阅读对材料有较好的理解,事后也能回忆出较多的材料内容。

这种横向扩散提示,在感觉分析以后,人可以进行较深水平的分析,似乎无须事先进行较浅水平的分析,这必然引起严重的疑向和缺少证据,仍然难于回避不同水平的序列组织问题,成为加工水平说的要害和薄弱环节。

小结1:

关于加工水平说受到的批评,

(1)加工水平说的基本思想是说有意义的事件可被较好地记住,这本来就是常识,加工水平说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没有增进人类对记忆的理解。

(2)加工水平说是含糊的,无法进行考验。

它没有提出加工深度的客观的、独立的指标,不能进行严格的验证。

(3)加工水平说含有循环论证,因为它认为受到深度加工的东西就可以记得好,反过来又把记得好归结为受到了深度的加工。

小结2:

记忆结构的两种对立观点,多存贮说和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是由几个独立的结构组成的一个系统。

加工水平说主张只有一个记忆,这种记忆有不同水平的加工和相应的不同效果。

不同的加工水平似乎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前后关系。

加工水平说所主张的一种记忆也不是单一的,其内部是分化的,这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记忆结构问题。

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多存贮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