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60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46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5页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班级

八9、10

科目

物理

授课人

李亮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学习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学习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课后练习题,自学:

1.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测量

3.误差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活动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纠正,解决学生自学中发现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学检查内容及形式设计

学生自述学习内容,并相互检查;再做课后题目,检查自学效果。

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及方法设计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

小时(h)、分(min)、秒(s)

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长度的单位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

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误差

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

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课堂练习设计

详见后附页

本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节练习题

预习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存在问题

补救措施

课堂训练反馈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

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课堂教学设计

班级

八9、10

科目

物理

授课人

李亮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课后练习题,自学: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活动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纠正,解决学生自学中发现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学检查内容及形式设计

学生自述学习内容,并相互检查;再做课后题目,检查自学效果。

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及方法设计

1、问题:

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为什么?

讨论:

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7、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

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课堂练习设计

详见后附页

本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节练习题

预习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存在问题

补救措施

课堂训练反馈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第一句是选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课堂教学设计

班级

八9、10

科目

物理

授课人

李亮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学习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学习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课后练习题,自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3.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4.速度计算

5.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活动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纠正,解决学生自学中发现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学检查内容及形式设计

学生自述学习内容,并相互检查;再做课后题目,检查自学效果。

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及方法设计

一、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

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

v=s/t表示。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设计

详见后附页

本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节练习题

预习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存在问题

补救措施

课堂训练题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

(1)

(2)(3)B、(3)

(2)

(1)C、

(2)(3)

(1)D、

(1)(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

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

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m,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课堂教学设计

班级

八9、10

科目

物理

授课人

李亮

授课时间

课题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学习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课后练习题,自学:

1.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测量

3.误差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活动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纠正,解决学生自学中发现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学检查内容及形式设计

学生自述学习内容,并相互检查;再做课后题目,检查自学效果。

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及方法设计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

多少秒?

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

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本节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

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本节练习题

预习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存在问题

补救措施

课堂训练与检测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D、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E、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F、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

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课堂教学设计

班级

八9、10

科目

物理

授课人

李亮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总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活动设计

教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二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答案:

弦空气黄河水【明确】发声体即声源可以是各种物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注意】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答案:

琴弦振动停止【注意】振动停止,发声才停止.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经验丰富的检修工夜间用一根铁棒沿地面下水管排设处逐段细听,就能发现漏水的部位.这是因为--------------。

在太空没有空气,所以无法传递。

当宇航员跟压力舱外的其他太空人或地球上的控制人员讲话时,他必须使用。

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穿越太空到地球。

自学检查内容及形式设计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答案: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答案: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及方法设计

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