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

(考试总分:

20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2、(4分)下图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编写的讲述中国近代战争历史的读本,为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章写道“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得到提高,但西南门户却被打开”。

此战争应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分)1904年章太炎写了一副对联: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以下有关此对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人”指的是慈禧太后B.“割台湾”指的是《马关条约》

C.揭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割东三省”指的是九一八事变

4、(4分)1898年,如果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他能够()

①去上海租界拜访好友

②在重庆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广州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5、(4分)“我们在近代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比较突出的‘教案’研究中,往往明显地笔带感情,将一切教民的罪恶均归结于传教士,而对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加以保护,并笼统地称为爱国主义。

”这表明()

A.反洋教是农民阶级反侵略的最主要形式

B.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不能称为爱国主义

C.这一历史研究有理性的自省精神和勇气

D.农民阶级反侵略具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6、(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7、(4分)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

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

据此可知()

A.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B.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D.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8、(4分)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9、(4分)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

“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10、(4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黄海战役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11、(4分)“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中的“是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激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潮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2、(4分)“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13、(4分)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宰割的局面,其原因是()

A.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各国赞同

B.各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各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

14、(4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天平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15、(4分)中日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为“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A.三国干涉还辽B.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C.《辛丑条约》的签订D.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6、(4分)下表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17、(4分)假如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最有可能的爱国行动是参加哪支军队和日本侵略者作战()

①刘永福黑旗军②丘逢甲黑旗军③丁汝昌北洋舰队④徐骧义军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18、(4分)“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材料所述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4分)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7年是农历()

A.丙戍年B.辛丑年C.丁酉年D.壬辰年

20、(4分)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21、(4分)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D.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

22、(4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3、(4分)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

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A.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B.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D.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24、(4分)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25、(4分)“门户开放”政策()

A.使美国单独控制了中国B.是西方列强共同实施的

C.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4分)下图是美国《马蜂杂志》登载的一幅题为《中国问题》的漫画,图中头顶斗笠、手持烟锅昏昏欲睡的农夫代表中国,其他为了争夺农夫果实打得不可开交的人代表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正跃跃欲试。

据此推断,该图最早绘制于()

A.1860年B.1894年C.1898年D.1901年

27、(4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招抚一镇压一利用B.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28、(4分)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

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

由此可见()

A.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B.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D.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29、(4分)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0、(4分)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

“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B.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31、(4分)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

A.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B.反映出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完全消除D.造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32、(4分)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后()

A.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B.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清廷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33、(4分)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

“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

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

”材料描述了列强()

①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②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④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4、(4分)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35、(4分)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36、(4分)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C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37、(4分)下图是日本人所画的《下关讲和会谈》,这幅画的构图()

A.受到了作者立场的影响B.掩盖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C.反映了条约的公平正义D.能平息其他列强的挑衅

38、(4分)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

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政府认可东南互保运动B.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

C.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D.义和团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39、(4分)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中国地图(局部),图中斜线部分的涵义是()

A.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B.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的地区

C.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D.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40、(4分)下图是19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国……)。

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

A.列强已构建在华国际共管体系B.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

C.传播进化论思想具有现实需求D.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

41、(4分)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

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42、(4分)《盛世危言》中记载“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为女红失业;洋铁、杨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放热统治能力

C.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D.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43、(4分)“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44、(4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

45、(4分)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

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46、(4分)“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已经挖苦地指出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

”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

47、(4分)《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反映了下列哪种矛盾的结果()

A.外国资本帝国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C.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D.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48、(4分)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49、(4分)自清政府于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留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901年达到280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

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

这反映了()

A.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向外派遣留学生

B.清政府积极推行教育救国政策

C.面对民族危机国人积极寻求救亡之法

D.新政使国人看到了救亡的出路

50、(4分)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

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A错误;“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

2、(4分)【答案】C

【解析】关键字句是“西南门户却被打开”,联系近代主要侵华战争可知是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中法新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这场战争使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得到提高,故C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都是中国战败,不可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得到提高”,排除ABD。

3、(4分)【答案】D

【解析】从材料“割台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割让给日本,材料中“一人”是指慈禧太后,故AB项正确,排除;由材料中“曾幸古长安”“割台湾”反映了最高统治者不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顾自己玩乐,一味割地求和,使中国领土丧失。

由此可知章炳麟的诗句抨击了最高统治者的腐朽卖国,故C项正确,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发生的,不符合题目中“1904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4分)【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察1898年时西方列强已经取得的在华特权。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开设工厂的特权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建立教堂的特权始于1844年的《望厦条约》;而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和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故①②③正确,故选B。

5、(4分)【答案】C

【解析】根据“往往明显地笔带感情,将一切教民的罪恶均归结于传教士,而对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加以保护,并笼统地称为爱国主义”表明认为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的爱国精神有了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表述错误;材料否定义和团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故D错误。

6、(4分)【答案】C

【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7、(4分)【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地方大员实行“东南互保”政策,与洋人达成协议互不干涉,显然当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命令地方,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地方对抗中央,不是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增强,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不是分歧,是命令不了地方,故C项错误;地方督抚是维持自己的势力,看到晚清政府的腐败,并不是缺乏民族精神,故D项错误。

8、(4分)【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相关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应排除。

9、(4分)【答案】D

【解析】中德《续修条约》规定说明,如有优待他国利益,彼此须将互相酬报之专条或互订之专章,一体遵守,方准同沾优待他国之利益,说明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体现“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排除C。

10、(4分)【答案】B

【解析】平壤海战时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黄海海战是海上决战,辽东战役时路上作战,威海卫战役宣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故B正确。

11、(4分)【答案】C

【解析】“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指甲午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巨额赔款,并割辽东半岛给日本。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变法兴起,A错误,C正确;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错误;《马关条约》割地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不是甲午战争的深远影响,排除D。

12、(4分)【答案】B

【解析】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B项正确。

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C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D项错误.

13、(4分)【答案】A

【解析】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各国赞同,使得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故选A;BD时间不符,排除;C项划分势力范围反而会激化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排除。

14、(4分)【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逐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