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32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docx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

日本侵华战争史(原创一)

“也许你们被遗忘了,但你们在那个血雨腥风年代的英雄事迹永存。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的大仗。

”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研究,充分反映中国抗战遏制了日军北进南下的战略企图,有力地支持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于1947年10月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作战损失有生力量合计3227926人,其中阵亡1328501人(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17000余名校尉),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因病损失有生力量合计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残废191644人,逃亡323436人。

两项合计为4165485人。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中的大多数将士的作战是英勇的,他们奋勇抗击日寇的进攻,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殊死抵抗,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的战役,有力的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聂荣臻元帅曾指出: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一样,令人崇敬不已。

”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

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阶段对于中华民族是一段不能忘、不应忘的历史,这段不应忘的历史应当真实、客观、准确的传承下去。

可喜的是,目前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已经相关著作,例如徐康明著《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萨苏《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宋波著《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等书,这些书或介绍国民党军的某一战例,或从某一角度分析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为研究国民党军抗日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实事求是的讲,目前关于对于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的书籍仍然较少,抗战在我们的记忆中应当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也应当有初期四大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入缅作战等等。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薪火传递的文化使命。

中国抗日战争史虽然历时不久,但其间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却是极其深刻。

置身在那个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人们,所经历的人生起落之大,悲喜情感之强,具是难以想象和体会的。

同时,由于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场景变动频繁,过程激烈,中间不免会给后人留下较多空白。

所以,对抗日战争的研究极为重要。

许多史实或经过过程难以求证,因此本书引用了一些国民党将领、中下级军官、士兵的回忆,这些回忆文章或高屋建瓴,在战役总体上分析战局;或触及个体,剖析一人一事。

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难免存在偏差。

(例如,唐生智守卫南京一段。

召开会议的时间,担任指挥员的主动或被动等情况均存在相互矛盾的讲述。

太原会战相关人员自相矛盾的叙述。

)但正如王海光在《回忆录的写作与中国当代史的存世》中指出:

在存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

但是,只要大家都能参与到存史过程中去,个体记忆上的错讹就会最大可能得到矫正。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自己的研究定位时,引用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一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它对自己的研究赋予了一种非常神圣的使命。

准确的讲,本书并非是一种研究,仅仅是希望能够填补国民党战例研究领域的一小块空白,为想研究本领域的人员提供一个非常粗糙的依据。

因为对历史复原的活动而言,不怕众说纷坛的嘈杂,只怕“舆论一律”的孤鸣;不怕百家争鸣的质疑,就怕鸦却无声的寂静;不怕百花齐放的繁芜,就怕一花独放的单调;不怕对历史描绘出错,就怕连出错的描写也没有了。

我初写本书的意图是:

以个人的兴趣,还抗日正面战场以本来面目。

而进行相关资料搜集愈多、对相关战役了解愈深。

也越觉得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太遥远。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活跃在我的面前,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开始出现。

及至后来,抗日这段历史太过厚重,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

我只能做一个资料的“搜集者”,力求用资料给观者提供一个抗日正面战场的发展轨迹,通过一场场战役,通过一个个阶段的态势客观而公正的还原抗日正面战场面貌,但原貌是不可能被还原十分之一的,但我力求能够更加接近。

我在完成本书一年的时间里,所居之处位于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蒋介石官邸、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同在院内,每日晚,散步于前中央军校内,仰望苍天古木、凭栏而感,愈觉得个人在时代面前的缈小。

历史不应当被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在我们沐浴着和平阳光,关注超男、超女,关注股市的今天。

也许您可以抽一点时间,关注并不遥远的那场战事,重温一下那个不可思议年代的人和事。

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一篇 魔兽来袭――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时期,德国驻南京大使馆发给德外交部发出一封秘密电报。

这封电报详细描述了日军在屠杀、强奸、放火、抢劫的种种情况后又写道:

“犯罪的不是这个日本人,或者那个日本人,而是整个日本皇军—它是一部正在开动的野兽的机器。

”这就是二战时期同为法西斯国家的德国对日军的评价,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侵华日军是魔兽之师,在20世纪上叶动荡年代里,在中华大地上奔腾、肆虐。

侵华的日军指挥官是魔,畑俊六、寺内寿一、松井石根、冈村宁次、坂垣征四郎、阿南惟畿等高级指挥官们,为元帅、为大将、或为中将,他们精通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地形。

日俄战争期间,他们都是年轻的尉级军官,血气方刚,血与火的征战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冷酷的心,他们精于战役布势,擅长攻击。

侵华的日军是兽,他们经过超乎常人想像的训练,并被优良的装备武装到牙齿。

日本人是一个猪变的民族,但日本军队却进行了一次升华,由猪变态发育为狼,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从中国丰富的语言词汇找了“鬼子”来形容他们再恰当不过。

残忍使日本军队面对大战出奇的冷静,他们能够清楚认识战场,找准国民党军的薄弱环节,他们能够一击致胜。

1937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年,7月底,北京地区已经沦陷,魔兽之师将中国人民、中国军队逼到退无可退的境地。

香月清司与寺内寿一大将战刀挥出,魔兽之师凭借其机械化军队优势,从华北、华东二个方向蜂涌而出,在中华大地上肆虐,这是一场无论如何也躲不掉的浩劫。

沿美丽的长江从入海口处上溯,上海、南京、武汉,一个个美丽的城市从你的身边悄悄流过,你可以体会到杏花春雨江南的风韵。

而如果你从华北平原向下沿津浦铁路旅行,看着天津、济南、徐州缓缓从车窗外滑过,你又可以体会到骏马秋风塞北的意境。

一个个城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集结地,每一个城市都蕴含了华夏文化的精华,他们见证了三国群雄的逐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变迁。

同时,也见证了日军对他们的垂涎与践踏。

因为日军对中国的城市极为着迷,总是将中国的大城市作为进攻的目标,这一点可以从战后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找到依据:

“回顾过去的战绩,仅就我军之迷恋攻占城市恶习再作一言:

举凡作战目标,不外能动的敌军与不动的土地(城市、山河的要地等),军队作战应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其他为次。

但是,城市总有其魅力,而且各条大道最终总要通向城市,尽管军队常有穿越远离城市的旷野进逼敌军的任务,却往往为城市所吸引,人人皆愿入城。

同时,在中国战场上,各兵团有许多随军特派记者,他们用无线电发报机将战绩直接向国内报纸进行报道,大肆宣扬‘争先立功’之类的战果,此种情况亦可能为城市所吸引的原因之一。

将自古以来日本武士‘争先立功’的精神发挥于现代战场之上,可谓功过并存。

”因此,1937至1938年,日本军队与中国军队在中国大城市进行了四大会战,分别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

成千上万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接受了命运赋予的使命,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活剧。

第一章 会战前总体态势第一节 “七·七”事变点燃抗日烽火“七·七”事变,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生存’,不能超过三个月,中国因为军备力量脆弱,政治无组织,决不能长期抵抗日军。

”“七·七”事变的冲突两方是日军中国驻屯军与中国第29军。

日军的中国驻屯军:

众所周知,中国抗日从“七·七”事变正式开始,但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即日军为何能在中国驻军?

事实上,外国在华北驻兵始于1901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朝政府与列强订立的《辛丑条约》,该约系1901年(光绪21年,辛丑年)9月7月由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荷、比、西之11个国家的代表在签定。

共12款,19个附件。

原约第九款:

中国应允诺诸国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

之后在华北驻屯的外国军队有英、美、法、意、日五个国家,司令部都设在天津。

平时驻兵约定为8,200人,每国不超过2,000人,日军应为400人。

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等12处。

是年11月24日,日本派出“清国驻屯军”,由军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编成,1913年10月改称“中国驻屯军”。

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田代皖一郎大将。

司令部、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军直辖各部队驻扎天津;中国驻屯旅团司令部(旅团长何边正三少将)、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主力驻扎北平及丰台;其它部队分驻于各屯兵点。

随着中国驻屯军的升格,5月6日,又发布了临参命第51号,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是维护日本在华北的利益,必要时使用兵力。

中国第29军:

当时驻守在平津一带,指挥员为宋哲元,宋哲元部原为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全军共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5个独立旅,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

29军曾参加过1933年长城喜峰口的对日作战,后来进驻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深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他们目睹日军的侵略气焰日盛一日,亲身经受了敌人的侮辱与欺凌,广大官兵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该军的具体部署是:

第37师驻北平城内、西苑、卢沟桥和长辛店等处;事变地:

北京。

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总会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入侵者,从闯王李自成到多尔衮,从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再到气势汹汹的日本兵,北京市民都会大开城门来迎接。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七·七”事变及日军侵华的本来面目及其报道的虚伪性,现将中、日双方对“七·七”事变的整理、摘录:

中方: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以卢沟桥为假想攻击目标,在卢沟桥以北一公里的龙王庙一带,举行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就在中国军队营房附近。

晚21时,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

此后,又说失踪士兵已归队,要求中国方面派员一起调查失踪原因。

正当中日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时,丰台增援之日军赶到,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西门外,让日军进入东门,被守城的29军吉星文团严词拒绝。

日军即向宛平城开枪开炮,守军忍无可忍,奋起应战,中日之间的战火就这样由日军点燃了起来。

激战中,守军营长金振中腿部负伤,但仍不下火线,带领士兵们坚守卢沟桥阵地。

战事延续到8日清晨,由于中日开始谈判,双方暂时停火。

但在谈判期间,日军又连续两次发动进攻,均被守军击退,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也被击毙。

8日下午,日军最后通碟中国军队,限令守军晚8时前撤至永定河东,否则日军要继续炮轰宛平城。

中国军队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第110旅旅长何基沫、第219团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

广大官兵义愤填膺,英勇杀敌,全歼进攻卢沟桥敌军100多人。

第29军的一位青年士兵,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敌军13人,最后壮烈牺牲。

守卫卢沟桥北面的一连官兵,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全连除4人外全部为国捐躯。

9日,双方军队达成口头协议:

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华军撤至宛平以西,宛平由保安队接防。

但日军谈判仅仅是一缓兵之计,援军一到,随即破坏停火协议。

10日,双方再次发生战斗。

7月8-9日,中国政府外交部就日军在卢沟桥挑起的侵略事件、向日本使馆提出口头抗议。

14日,中国政府外交部又向日本使馆提出书面抗议,要求立即制止日军之军事行动,并声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

9日,中国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守土应具备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伎,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

同时电促军政部长何应钦由川返京,筹划全面抗战事宜。

为了预防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同一天又命令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第80师师长高桂滋、第46军军长庞炳勋、第53军军长万福麟等,率部立即向保定、石家庄一带集中,以支援第29军对日作战。

12日,蒋介石又电令宋哲元,以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就地抵抗。

命令驻防黄河北岸的中央军集中保定、沧县一带,以为第29军之支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他们公然叫嚣:

“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生存’,不能超过三个月,中国因为军备力量脆弱,政治无组织,决不能长期抵抗日军。

”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决定再次向华北派兵增援。

7月11日,日本近卫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政府已下定重大决心,关于派兵华北问题,决定采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

同日,日本陆军参谋长命令从东北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中抽调两个多师团人关。

16日,又增派4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至华北。

l7日,日本军部制定葡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确定在华北作战先“击破29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通过全面的战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日中间的问题”。

同时,日本政府决定在国内动员40万军队,决心以武力灭亡中国。

日方:

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夜间,正在北京郊区卢沟桥北面演习的日本军队的一支小部队,受到当地中国军队的非法射击后应战而引起“华北事件”(即“七·七”事变)。

当时日本第一次近卫内阁在昭和12年6月4日刚刚成立,政党政治不得人心,加上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顺利成功和昭和11年所谓“二·二六”事件以及军部大臣改为现役武官制等影响,军部尤其是陆军对政治的发言权起来越扩大起来。

日本方面对于“华北事件”的态度,本来是不使局面扩大的方针。

当地的中国驻屯军在7月8日清晨确定了防止事件扩大并立即就地解决的方针。

陆军中央部于8日清晨获悉事件发生后,就和政府意见完全一致的基础上也确定了防止事件扩大,作为局部地区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就地解决的方针。

根据这一决定,参谋总长于8日下午6时42分电令中国驻屯军:

“为了防止事件扩大,应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

”对日本方面来说,“华北事件”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的事件,当时,日本因正在致力于建设满洲,加强对苏战备,贯彻执行重要产业的扩充计划等,无睱他顾,在用兵上也完全没有进行日华全面战争的计划和准备。

对日本来说,不扩大事件的方针,是严肃而有诚意的。

收拾局面的就地谈判,是在中国驻屯军和中国方面第29军代表之间进行的。

日本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有关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纠纷的事项,回避了涉及政治问题。

经过忽冷忽热的一段谈判,到了18日,问题似乎大致得到解决。

但后来却连续发生了25日的“廊坊事件”和26日的“广安门事件”,于是我方终于进入了诉诸武力的阶段,在此期间,陆军中央部为了准备应付局势的恶化,从满洲和朝鲜抽调一部分兵力以加强中国驻屯军,而中国军队也越发加强向华北集中兵力。

7月27日,中国驻屯军为了自卫决定诉诸武力,陆军中央部和政府对此表示同意,并于28日再次对留驻国内的3个师团正式发布了动员令。

但是,日本并没有放弃不使事变扩大的方针。

也就是说,即便行使武力,其区域也只限平津地区,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一下中国抗日军队的敌对和不守信义的行为,以期促事件的早日解决。

随着中国中央军的大举北上,战局首先向察哈尔省东部、随后又向河北省中部发展,事变日益扩大了。

8月13日,战局终于扩大到了华中。

日本军队在上海附近激战后,乘胜追击,12月13日攻占了中国首都南京,当初,政府称这次事变为“华北事变”,但随着战局向华中扩大,9月2日改称为“中国事变”。

这样,以卢沟桥事件为开端的日华局部地区的纠纷,由于日本不使局面扩大、就地解决的努力没有奏效,终于发展成日华之间的全面对抗。

于是,日本打算乘这个机会转祸为福,从根本上调整多年来一直成为悬案的日华邦交。

从日本人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其对“七·七”事变的诡辩与谎言。

第二节 日军入侵总体企图及兵力部署在介绍日军入侵企图时,我们不能不讲日军的侵华战略。

所谓日本侵华战略,主要指日军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可以说主要是指军事战略。

侵华日军的一切行动,都是根据日本战略要求采取的,也无一不是日本国家政策与意志的体现。

日本政府在各个时期对国家战略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以1927年东方会议上确定的《对华政策纲领》,特别是会后炮制的《田中奏折》最为露骨,其中“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以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总战略。

学术界对东方会议在制定、确立日本对华侵略政策中的作用相当重视。

认为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的《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了先独占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

而《田中奏折》则详尽地暴露出日本企图并吞“满蒙”,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为推行国家战略,日本又制定了国防战略,即确定联合与打击对象的先后顺序及武装力量建设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基本方针。

日本确定的国防战略是:

采取攻势战略方针;以中国为首要征服对象;在侵华过程中,随时准备同口本“发生冲突可能性最大、且有强大国力。

特别是有强大军备的美国、苏联”作战,以扫除日本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的障碍。

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就是遵循着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北进苏联南下南洋群岛,吞并亚洲、称霸世界这一基本国策进行的。

1937年,日军在中国的兵力部署: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七七事变后调至华北之侵华日军:

华北方面军:

8月2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华北方面军。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驻天津,翌年1月移北平)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

步兵第11旅团旅团长坂并德太郎少将、步兵第36旅团旅团长牛岛满少将。

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中将:

步兵第27旅团旅团长馆余物少将、步兵第28旅团旅团长酒井隆少将。

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中将:

步兵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少将、步兵第40旅团旅团长上月良夫少将。

野战重炮兵第1、2旅团、第1军通信队。

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参谋长铃木率道少将。

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

步兵第8旅团旅团长长濑武平少将、步兵第33旅团旅团长田坞荣次郎少将。

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

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草场辰已少将、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

第108师团师团长下元熊弥中将:

步兵第25旅团旅团长中野直三少将、步兵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

方面军直辖:

第5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中将:

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少将、步兵第21旅团旅团长坂本顺少将。

第10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

步兵第31旅团旅团长谷藤长英少将、步兵第118旅团旅团长本川省三少将。

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旅团长山下奉文少将。

华北地区日军总兵力约37万人。

华北方面军组成后,即以平、津为进攻出发地,以平汉路为突击方向。

一部沿津浦路,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路,采取两翼迂回的战术,同时展开战略进攻。

9月13日,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占领大同后.一部进犯绥远,主力沿同蒲路南犯。

10月10日,第1军侵占石家庄,并在该地设军司令部。

尔后,一部沿平汉路继续南犯,主力沿正太路协同关东军察哈尔兵团于11月8日占领太原。

在此前后,该方面军所属部队中一部兵力转调至华中地区。

10月20日,方面军直辖的第5师团之第9旅团(国崎支队)和第1军之第6师团,分别配属转隶进犯杭州地区的第10军。

10月30日,第2军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

日本为适应侵华战争的需要,七七事变后,相继编了7个师团,即第13、18、26、101、108、109、114师团。

其中,隶属于关东军的第26师团系由独立混成第11旅团等改编而成。

8月24日,改编后的上海特别陆战队编制:

司令官大川内传七少将:

东部支队支队长安田义达中佐、杨树浦支队支队长竹下宜丰中佐、北部支队支队长吉田良夫、闸北部队等。

9月11日,第9、13、101师团编入上海派遣军。

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参谋长中川广大佐。

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中将、参谋长细勇三郎大佐。

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参谋长西山福太郎大佐。

至此,华中地区日军总兵力约19万人。

10月30日,第16师团由华北方面军转隶上海派遣军,11月7日,上海派遣军编入华中方面军。

同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

第10军(10月20日成立)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参谋长田边盛武少将。

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参谋长下野一霍大佐。

第18师团师团长牛岛贞雄中将、参谋长小藤惠大佐。

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参谋长矶田三郎大佐。

10月20日,华北方面军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欠步兵第11大队,配属第10军)其任务在杭州湾登陆,协同上海派遣军作战。

11月5日,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

7日,华中方面军正式组编。

方面军司令部设在上海。

第10军12月1日纳入华中方面军序列。

12月24日,日军占领杭州,军司令部即设该地。

1937年底日军分布情况:

到1937年底,日本陆军增至24个步兵师团:

驻中国21个师团,占其师团总数的87.5%。

其中华北7个师团,华中9个师团,东北5个师团。

朝鲜1个师团。

日本国内2个师团。

日军指挥官介绍:

畑俊六:

187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1896年9月,17岁的畑俊六进入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学习,以第三名的成绩从陆幼毕业。

同年12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次年以同期660名学生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正式开始他的军人生涯。

1901年,畑俊六被晋升为炮兵少尉。

1907年,畑俊六进入陆军大学学习。

1910年,以该期学员第一名的成绩从陆大毕业。

1926年,晋升为陆军少将,1928年,转任参谋本部做战部部长。

1931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担任野战炮兵总监。

自1933年起,陆续担任过第十四师团师团长、陆军航空本部长、中国台湾军总司令等。

1937年,晋升为大将,就任陆军教育总监一职,实为陆军三大首脑之一。

寺内寿一:

1879年8月8日出生在盛产武士的日本山口县一个极有名望和势力的世袭贵族家庭。

早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3年赴德任驻维也纳副武官。

“二·二六”兵变后,他被钦命为陆军大臣。

“前进”和“进攻”成为他的座右铭。

寺内寿一仕途顺利,历任近卫师团参谋长、第19步兵旅团旅团长、驻朝日军参谋长、独立守备队司令、第5师团师团长,第4师团师团长、驻中国台湾日军司令、军事参议官等职,而且军衔从“大佐”升到“少将”,再到后来的“中将”,已经是日本陆军中重要的高级将领了。

七七事变后,随着战事扩大,日军不断增兵中国大陆。

1937年8月31日,寺内寿一被钦命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主要任务是:

“占领平津地区及其附近要地,并确保该地区之安定。

挫伤敌之战争意志,获取结束战争之局势,迅速歼灭河北省中部之敌。

”寺内寿一主张速战速决,因而指挥华北方面军猖狂进攻整个华北欲区。

上任伊始.他就马上下达了华北方面军的进攻命令。

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的看家本领就是侵略中国,淞沪会战初期日军连续遭受沉重打击,一时战局呈胶着状态,长谷川清紧急向东京发报求援,请求东京大本营派得力资深的陆军指挥官到上海指挥作战。

陆军大臣杉山元与参谋本部次长梅津美治郎商量后,推荐熟悉上海和华中地区情况的松井石根,退出现役已两年多的松井石根因而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