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19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8 古诗二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

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如:

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

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

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

(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

(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

“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

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

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

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

(如:

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

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

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

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

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

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

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

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

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

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

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

(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

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

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

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

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

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

九天:

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

2分钟)

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9 黄山奇石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黄山奇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课图文并茂,教学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作为导学案设计,教师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字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背诵第2~5自然段。

(重点)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

(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尝试质疑(用时:

5分钟)

1.播放黄山风景的视频,教师简介黄山。

2.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设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

1.学生认真欣赏黄山风景的视频,用一句话谈谈对黄山的印象。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疑:

黄山都有哪些奇石?

奇石是什么样子的?

都叫什么名字?

黄山奇石有趣吗?

……

3.整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

20分钟)

1.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检查朗读课文并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多种形式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4.指导书写生字。

强调“每、巨”这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是在介绍黄山的奇石?

数一数,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奇石?

具体介绍了几种?

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时圈画生字。

2.小组长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识字。

(1)在教师指导下开火车读生字。

(2)用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4.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5.认真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生字,书空“每、巨”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6.学生按自学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用时:

10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指导理解词语“中外闻名、秀丽神奇”。

(4)指导理解“尤其”。

2.指导朗读。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思考:

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分别讲了什么?

(2)看地图,了解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3)看黄山“四绝”资料,说说“中外闻名、秀丽神奇”的意思。

(4)读句子理解“尤其”的意思。

尝试用“尤其”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

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巩固生字。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写字,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明确目标(用时:

3分钟)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课文词语,复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2.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3.交代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做到声音响亮,认读准确。

2.齐读第1自然段。

 

二、图文对照,感知奇趣(用时:

22分钟)

1.结合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1)细读课文,图文对照。

(2)问题引入:

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们的神奇、有趣?

2.指名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1)指导学生汇报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感觉新奇、有趣的词句。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石奇在哪儿。

3.组织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介绍给其他同学。

4.指导背诵。

1.结合活动卡自学,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互相说说图上石头的样子。

2.边听边圈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1)“仙桃石”:

抓住它的形状像大桃子,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抓住一个“落”字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感受它的神奇。

(2)“猴子观海”:

抓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石头的惟妙惟肖。

(3)“仙人指路”:

根据石头的样子,做一做这样的动作,想象这是什么神仙在给谁指路,体会它的神奇。

(4)“金鸡叫天都”:

根据书上的语言,自己画一画。

3.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介绍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展开想象,锤炼表达(用时:

10分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出示其他黄山石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为其取名。

3.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象这三种石头分别是什么样的。

2.欣赏其他黄山奇石,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借鉴写法,抒发情感(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法特点。

(1)文章写了几种黄山石?

这么多黄山石都是一样的吗?

(2)课文是怎样生动地写好每一种奇石的?

2.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1.广泛讨论,总结写法。

 

(1)有详有略,重点写了前四种。

 

(2)根据样子进行想象。

 

2.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 日月潭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日月潭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读来入情入境,是一篇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好文章。

因此,本导学案设计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领会、品悟课文主题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采用图文结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课文。

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自主背、自主说,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积累“茂盛、名胜古迹、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等词语。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重点)。

背诵第2~4自然段。

3.产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日月潭的有关资料。

(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题解字(用时:

4分钟)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台湾岛的位置。

2.出示日月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3.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了解“潭”的意思。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岛的位置。

 

2.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有哪些景色,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插图理解“潭”。

(深水池,深水坑)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用时:

12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进行字词闯关游戏。

第一关:

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第二关:

理解词语,在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第三关:

出示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新词,借助生字卡读准字音。

2.进行字词闯关游戏。

第一关:

先同桌互读词语,再小组开火车读。

第二关:

互动交流,说说自己懂的词语的意思。

然后找出反义词“清晰”和“朦胧”。

第三关: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用时:

16分钟)

1.播放关于日月潭的视频,教师配乐朗读。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日月潭在哪儿?

(2)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3)你最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3.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或语句。

1.一边欣赏视频,一边听老师读课文,进入情境。

2.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或语句;

(2)在小组内讲讲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日月潭的情况,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3.在班上交流读书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段落,做到读正确、流利。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8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字的结构归类。

3.示范讲解,提示易写错的字。

(胜:

左窄右宽,第一笔是竖撇,第五笔是小撇。

展:

竖提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撇。

迹:

先写“亦”,再写“辶”。

4.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词,巡视指导。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后自主交流。

 

3.一边听讲解,一边书空。

 

 

 

 

4.在田字格内抄写生字词。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词语导入,设疑学文(用时:

5分钟)

1.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日月潭的风光。

3.出示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自读,同桌轮流读,小组开火车读,齐读。

 

2.说出这些词语是描写台湾的日月潭的,找出“山清水秀”这个词。

 

3.朗读句子,自主质疑:

日月潭为什么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二、图文结合,精读感悟(用时:

20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把你吸引住了,画出有关语句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指导。

句子1: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2)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体会日月潭周围环境的美。

句子2: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叫月潭。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2)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谈感受。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清晨”和“中午”时日月潭的美。

1.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完成学生活动卡)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小组内合作交流:

在小组内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互相评价,互相提出建议。

 

2.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互动交流,在读中深化感悟,内化语言。

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句子1:

(1)学生朗读句子并谈感受。

(2)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体会日月潭周围环境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句子2:

(1)学生朗读句子并谈感受。

(2)学生抓住“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想象、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独特。

3.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中的语句。

(图文对照,感受美景:

第3自然段读得轻一点;第4自然段第一句音调稍高,第二句读得舒缓一些。

三、再读内化,积累语言(用时:

10分钟)

1.组织小组间赛读课文。

2.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再次出示“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选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然后在班上比赛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背给同学听。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一两句话。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

日月潭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

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台湾的名胜古迹。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4.开展以“台湾在我心中”为主题的“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活动。

1.学生自由谈感受,产生对日月潭的喜爱、向往之情。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介绍。

 

3.自由交流,产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学生进行练习并交流。

 

 

11 葡萄沟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葡萄沟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而内容又易于理解。

鉴于此,本导学案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展开阅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利用图文结合等方式,在重点之处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好、分”。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难点)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有关新疆的资料。

(学生)

2.准备中国地图和介绍葡萄沟的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猜谜导入,质疑激趣(用时:

5分钟)

1.出示谜语:

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了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

2.板书课文题目,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沟”。

3.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

1.读谜语,猜出谜底:

葡萄。

 

2.用“拆字法”认识生字“沟”。

(“氵”加“勾”)

3.自主交流读了课文题目后最想知道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

15分钟)

1.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并读准生字字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随机正音。

3.出示由多音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想一想其他读音并组词。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1.同桌合作学习。

按学习提示自学生字,然后和同桌交流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读、领读、齐读的方式学习生词,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

3.个别读、齐读,读准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

思考其他读音并组词。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评议。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用时:

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对于葡萄沟,你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内容,引导学生重点了解葡萄沟的位置、葡萄沟的得名原因、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1.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朗读,从文中了解葡萄沟。

2.

(1)自己读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内容。

(2)班级交流,师生互动对话。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葡萄图案,组织学生做“摘葡萄”游戏,巩固对生字的识记。

2.出示生字:

份、坡、梯、起、客、收、城、市、利。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发现“坡”和“披”的区别,讨论容易写错的地方及其他生字的识记方法。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