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2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诚信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

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

“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

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

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

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

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

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

发展概况

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济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2、历代“市”的发展:

基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构①含义:

与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A含义

③“海禁”政策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

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提示】

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①产生: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②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

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

国民党统治后期;

注意:

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知识结构】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①解体标志: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②具体表现: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因:

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

济结构的变动⑤解体影响:

(2)近代工业产生:

外资工业、民族工业

①时间:

19世纪六七年代

(1)洋务企业②概况:

军事和民用工业

③影响: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1、兴起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①原因B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

(2)民族资本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近主义企业②概况:

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

代③影响:

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

(1)原因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本2、初步发展

(2)概况:

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义(3)影响②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的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①辛亥革命推动

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发曲折发展

(1)原因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短暂春天①畸形发展:

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②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

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③“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4、短暂发展①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原因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③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5、陷入困境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劫掠,遭受沉重打击;

(2)原因②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

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等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有利和不利因素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示】

本单元线索: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1、基础:

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主要措施有:

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内容:

“一化三改”;评价: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3、一五计划制定:

任务:

“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建立①特点:

(1)工业化建设②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

4、一五计划的实施③完成的意义:

(1953—1957)①改造形式:

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

(2)三大改造②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评价:

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A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国①曲折过程B探索失误: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1、十年建设C调整恢复: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价:

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设曲折发展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

义2、十年动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

建③“文革”的教训

道①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

(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的含义、原则。

的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探(十一届三中全会)

(2)意义: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

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①原因:

(1)突破口:

农村②步骤:

③意义:

①起步的标志:

2、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措施、原则:

三、改革开放③意义:

伟大历程①南方谈话:

内容、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四大:

内容、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十四届三中:

内容、意义

④中共十五大:

内容、意义

①点: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对外开放的新局面②线:

开放沿海14个城市;

③面:

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

①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标志?

4、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②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

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提示】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

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提示】

本专题用四个子目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学习时,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特征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

主要涉及第一、二课内容。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

主要涉及第三课内容。

(3)世界市场形成。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涉及第四课内容。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扩张,并战胜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从而,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结构】

1、背景:

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

);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D思想、宗教根源:

开始形成E客观条件:

(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

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2)早期的殖民扩张:

①殖民扩张概况;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1)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1、工业革命

(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

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2)工业革命的扩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

(2)经济基础:

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

美国和德国

2、概况

(2)开始标志: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

通过分析典型解释一般,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本专题学习中,可从美国这个典型国家入手,弄清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分析其经济政策的变化,进而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特点。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

①危机暴发前,“加速”

1、背景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

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

(1)阶段

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

原因、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目的、措施、作用

2、概况

(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利:

作用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作用

(3)特点: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对美国的影响

3、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

(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

代经济理论:

资①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政策:

本效果:

主1、美国经济发展特征

义②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的效果

(2)发展阶段经济理论:

变③20世纪80年代经济政策:

化效果:

经济政策:

二、当代资本主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

“新经济”

义的新变化“新经济”出现的原因

2、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3、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1)特点:

4、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2)主要内容

(3)效果:

(1)特征:

5、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2)政府的主导作用:

(3)效果: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两大问题:

其一是列宁领导的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其二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借鉴作用,因此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

(1)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的极度匮乏

(2)内容:

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1、战时共产主义目的

①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

(3)阶段评价

目的

②1921年初

评价

一、苏俄(联)社会主①战争破坏经济

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1)背景:

②战后推行……政策,引发…加剧…

2、新经济政策

(2)内容:

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3)特点:

(4)评价:

3、初期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①时间:

20世纪20至50年代

A工业化建设:

背景、方针、阶段

(1)形成②过程特点、成果

联B农业集体化:

背景、方针、问题

社③标志:

1936年斯大林宪法的颁布。

(2)形成原因:

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个人因素

主1、体制的确立政治:

高度集中、…计划、优先发展…

义(3)特征经济:

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建文化:

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设政治:

积极、消极

(4)评价经济:

积极、消极

文化:

积极、消极

①背景:

(1)赫鲁晓夫改革②措施:

③评价: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①背景:

体制(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②措施:

2、体制的改革③评价:

①背景:

(3)戈尔巴乔夫改革②措施:

③评价:

直接原因: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历史原因:

外部原因:

3、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

4、斯大林模式经验与教训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提示】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①市场全球化、②生产全球化和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③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④资本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⑤科技全球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⑥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国际化、⑦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演变的过程。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萌芽。

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二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

20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本专题主要讨论当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第1、2课),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二是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第3课)。

三是资本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第3课)。

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问题:

理解区域集团化趋势对各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理解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性和作用。

理解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知识结构】

1、含义:

2、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②生产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具体表现④科技全球化

⑤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国际化

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⑦……

①萌芽:

新航路的开辟

二、20世纪前全球化的演变过程②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进一步发展:

第二工业革命

①背景:

②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内容:

当(资本全球化)④机构:

今⑤作用:

世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①背景:

界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关贸总协定②建立:

经(贸易制度化)③宗旨:

济④作用:

的(3)对体系的认识:

(1)含义:

(2)背景(动因):

趋三、当今世界经济2、经济区域集①欧洲联盟:

势的全球化趋势团化的发展(3)主要经济区域集团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影响:

(5)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前身:

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建立

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3)世贸组织的宗旨

(全球化实质性进展)(4)世贸组织的作用: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四、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3、影响: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发展问题: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全球性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