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7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docx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特性

[教学时数]4学时

[目的和要求]

了解:

(1)了解幼儿文学的文类特征

(2)了解幼儿文学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

(3)了解幼儿文学最早是由成人读幼儿听的文学

掌握:

(1)幼儿文学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

(2)幼儿文学的游戏性,它既体现在幼儿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操作性上

(3)在幼儿文学的艺术构成中,文学文本是最为基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文学的游戏性所体现的是一种富于意味的游戏精神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

[学习提示]

幼儿文学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的特殊功能。

对于幼儿文学认知性的认识,包含了对于其教育性于文学性关系的正确理解。

幼儿文学的文本及其阅读方式都体现了韵律性的特征。

幼儿文学最早是由成人读幼儿听的,但随着幼儿的成长,其阅读方式也需要完成从“听”向“读”的过度。

幼儿文学与游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既体现在幼儿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操作性上。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所体现的是一种富于意味的游戏精神

幼儿文学是一种超越单一语言文本的文学样式,它存在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交织与综合中。

在幼儿文学的艺术构成中,文学文本是最为基础的。

第一节幼儿文学的认知性

认知性是幼儿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它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特征之一。

幼儿文学首先不是纯粹审美的文学,而是一种“教”的文学,幼儿文学有必要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像和文字读物,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进入与世界最初的交流中。

一、幼儿的认知活动

在心理学上,认知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使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

对幼儿来说,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处,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掌握参与这个世界的行为能力,是他的生活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新出生的婴儿身上携带有来自人类集体以及家族的某些特殊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像一些有待唤醒的种子,须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逐渐“孵化”。

在此之前,幼儿对自己刚刚来到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完全是零,他的心智也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

因此,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

“白板”上将写下些什么,完全有待后天的教育。

这一比喻凸显了儿童身心的可塑性质,更凸显了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于大部分个体来说,0-6岁的幼儿期是一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年幼的孩子将从零开始,逐渐获得对周围的事物,语言,概念等的基本认知,这一认知学习的程度和框架模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接下去的成长发育过程。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十分积极,强大的吸收能力,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有助于促使他在接收到各类认知信息时,能够迅速将其同化入自己正在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幼儿期认知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时期幼儿认知活动的特征。

虽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认知发展程度上有所差异,但总体说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认知活动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1.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低

幼儿比较易于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真实物体,图像等,但尚未更多地发展起对事物或概念的抽象认识与推演能力。

因此,年龄越小的幼儿,在认识和理解外物时,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发展出一些简单的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比如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推理,但其前提是这些活动是在他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的情景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抽象认知活动,仍然离不开生活具象的支撑。

“通常认为成年人的更依赖语义(意义)表征,而儿童更依赖于知觉表征”,年幼的儿童尤其如此。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在认知活动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如模型,图片)等也可以帮助吸引和集中他们的注意,从而方便认知活动的展开。

2.认知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泛灵思维的特征

幼儿对外物的认知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即幼儿倾向于将自己的思维,感觉和意图添加到所有其他生物或没有生命的物体上,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泛灵思维现象。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当他看到一把小椅子摔倒的时候,有可能会在扶起椅子的同时,为它揉一揉“痛处”。

这个动作的发生除了有模仿成人世界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孩子自我感受出发,认为椅子摔倒时也会“痛”,同样,当一位父亲问4岁的孩子“小河为什么流动”时,孩子的回答是“因为它有生命的,它想这样做”,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出于这个原因,幼儿具有一种倾向于接受奇幻思维的认知特征,他们通常十分乐观于接受这样一种解释事物的诗性方式:

太阳出来了,云层不见了,因为太阳对云感到很生气,所以把云赶跑了。

太阳和月亮玩躲猫猫的游戏。

太阳一出来,月亮就躲起来了。

月亮出来的时候,太阳就躲起来了。

3.以单一的线性理解和记忆为主,尚不具备对复杂事件的认知把握能力。

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在谈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时,举了这样一个儿童记忆和语言使用的例子:

假设你去问一个6岁的孩子,让她告诉你去动物园的经历,她也许会这样说:

“我想想。

首先,我们上了一辆大车,接下来我们就看见了大象,嗯,大的北极熊,嗯,猴子,嗯,接着我拿冰淇淋蛋卷,嗯,回家了。

大部分幼儿对于事件的理解和记忆都停留在简单线性模式上,这也对幼儿的语言结构产生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略显复杂的事件或语言的语法在最初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时,通常会有一定的障碍。

幼儿认知活动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幼儿认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幼儿接受特征出发创作的幼儿文学,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期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幼儿文学的认知特征

与读者年龄段相对较高的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相比,幼儿文学与认知教育之间有着更难以割断的密切“瓜葛”,因为严格说来,幼儿的文学接受活动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一个对幼儿实施认知教育的过程。

而且很显然,在幼儿认知教育方面,幼儿文学有着其他形式的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首先,幼儿文学作品通常是以幼儿易于接受的图像或者形象的语言来组织的,例如一个篇幅短小的韵文或散文作品,通过运用奇妙的语言声韵,幼儿文学作品能够将特定的认知对象化入一则新奇有趣,易记易诵的儿歌,或者一个简单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它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游戏快乐中形成知识,达到认知目的。

与此同时,任何幼儿文学作品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语言认知学习的语境。

其次,幼儿文学善于用贴近幼儿理解能力的形象化的方式,来解释或者呈现某个特定的知识对象,比如事物的名称,概念,性质等。

它能够帮助幼儿在具象思维的语境中获得认知,并学会接受和识别抽象的概念与符号,从而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

幼儿文学常用的童话手法十分符合幼儿思维中某种泛灵倾向,因而易于让幼儿读者感到亲近和便于理解。

从幼儿文学的创作事实来看,大量看上去难以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直接解释清楚的知识,都曾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的说明和传达。

最后,幼儿文学的中心之一是故事,很多时候,它是通过对于一个简单,连贯,合适,生动的叙事过程的表现,来为幼儿读者提供关于世界和生活的各种认识的。

它向幼儿期的孩子反复展示,一个事件是如何在一种语言的组织下,得到比较完整和有秩序的呈现的。

这样,在孩子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故事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逻辑结构的种子”(姜尼·罗大里)。

与此同时,它也为幼儿读者准备了丰富的角色扮演的可能。

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研究中,采用游戏方式的“角色扮演”行为2—6岁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幼儿文学的故事则为这样一种扮演提供了比普通游戏更富于想象力,更为丰富多彩的素材,也提供了比游戏更广泛的认知内容。

“从孩提时候开始,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故事让我们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

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

”同时,由于这种扮演是在符号的层面上展开的,它将有助于在无形中提升儿童对符号活动的认知和掌控能力。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各种题材,类型的幼儿文学作品提供了包括语言与符号,名称与概念,情绪与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的认知内容

1.语言的符号认知

早在幼儿开始说话之前,成人朗诵儿歌所发出的富于音乐感的声音,以及他们朗诵故事时所采用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语言能力培训。

从幼儿开始学习语言起,除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词汇和句子之外,大量由成人朗诵或讲述给孩子的幼儿文学作品,成为了他们早期语言发展阶段的自然模仿对象。

这种阅读帮助孩子储存下一个愈益扩充的词汇和句式的“心理词典”,并在反复的语言听说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激活幼儿大脑皮层的语言知觉脉冲,使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广度,深度和敏感度不断得到相应的提升。

应该说,任何幼儿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语言认知的材料,它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2.名称与概念认知

幼儿文学的一大任务,是向幼儿读者传递关于事物名称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认知。

许多以民间童谣流传下来的儿歌,就包含了对于大量日常生活中事物名目的吟唱,其中包括日月星辰,风月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关于各种动植物以及人间节气等的基本知识。

在创作儿歌中,这种围绕着特定事物的赋写而设计的吟唱,仍然是十分常见的手法。

与此同时,幼儿文学作品常常用来向孩子传授关于一些基础性的抽象概念,比如数字,色彩,空间(方向),时间等等。

以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李奥尼的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为例。

这本图画书讲述小蓝和小黄两个好朋友一起玩耍,而这两个好朋友其实是蓝色和黄色的两个色块。

因为玩得太要好了,两个朋友互相染上了彼此的颜色,变成了绿色,以至于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他们了。

在这本图画书的故事里,就同时包含了对于颜色的概念以及不同色彩之间变化关系的认知。

3.情绪和行为认知

如前所述,幼儿文学的故事能够为幼儿提供特殊的角色扮演的场所。

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体验中,幼儿可以获得对于他所曾经经历过或者将会经历的情绪和行为的认知,比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我情绪,行为方式的认知。

由英国作家希亚文·奥拉姆编文,日本插画家北村悟绘画的图画书《生气的亚瑟》,就是一部表现儿童生活中愤怒情绪的作品。

作家用夸张而又幽默的手法来表现男孩亚瑟的愤怒,亚瑟因为看不成电视而感到委屈,生气,他的愤怒化作乌云雷电,冰雹狂风,甚至引发了一场“宇宙大爆发”,但是最后,当亚瑟一个人“坐在火星的碎片上”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生气的原因了。

书中亚瑟“生气”的情绪或许令许多孩子都感同身受,但与此同时,故事各处充斥的幽默感和结尾那个故作轻描淡写的提醒,也会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份情绪的滑稽之处,从而领悟到如何适当地处理它。

幼儿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处的时间还不长,这里发生的许多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他来说有可能意味着因陌生带来的不安,紧张或慌乱,在某种程度上,幼儿是孤独,他迫切地需要通过故事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孩子,面临着与他相似的生活情境,体验着与他相同的情绪感受。

而观察和认识这些故事里孩子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能够帮助现实中的幼儿获得对于合适的行为方式的积极认知。

三、幼儿文学的认知性与文学性

一般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广义上的认知功能,但幼儿文学是其中唯一一个明确将认知的需要看的与文学的考虑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的门类,这一现象本身有着客观层面的原因。

从幼儿文学的读者对象来说,年幼的孩子有必要通过各种幼儿文学作品,来认识这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尤其是在面向0-3岁幼儿读者的大量幼儿文学书籍中,对于一种特定的认知目的的考虑,往往成为这些作品最基本的一个创作动因。

从幼儿文学自身形态来看,由于受到题材,形式,语言,精神表现等层面的多重制约,幼儿文学的一般文学性追求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是一种还来不及与多少文学规则打交道的文学门类。

比如,成人文学甚至少年文学中常用的语言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在幼儿文学中完全行不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文学仅仅是一种承担认知功能的权宜性的文学样式。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一个幼儿文学文本的全部作用就是向幼儿传递某种生活的知识,比如许多一般的字母书,概念书,等等。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上,总有一批幼儿文学作品在这样的认知传递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展示和构建着幼儿文学自己的特殊美学。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些承载着知识的,适合儿童理解的简单语言结构体,而且同时成为一个具备文学所特有的富于奇思的叙事创意,精妙,别致的语言设计以及微妙,准确的情感传达的阅读对象。

这种在许多方面完全有别于成人文学甚至狭义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美学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幼儿文学作为一个文类的特殊的美学特征。

因此,在幼儿文学的创作,接受,鉴赏和选择过程中,有必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幼儿文学的认知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为幼儿文学作家,除了要熟悉幼儿的身心特征,生活内容,情感方式之外还要把握幼儿广泛而又特殊的认知需求,从而在幼儿文学的创作中将认知内容自然而然地融会到作品之中,以借作品达到促进幼儿精神成长的目的,这也是幼儿文学作家特有的一个任务,但同时,单一认知层面的考虑并不足以促成优秀的幼儿文学创作,就像一首声韵整齐的教育儿歌并一定是一首成功的作品;相反,作家需要凭借自己对既符合幼儿接受特征有富于文学性的语言声韵组织和情味表现方式的理解和把握,来呈现上述教育内容。

比如瑞士童书插画家莫尼克·弗里克斯的八本小老鼠无字书系列,分别以“字母”,数字,房子飞机大风小船颜色反正为题,借用以小老鼠为主角的浅显生动,充满创意的图画故事,来向幼儿教授基本的字母和数字知识,自然知识,幼儿生活中常见或者感兴趣的物件,以及颜色,空间等一般生活概念。

创作者在明确的教育目的基础上完成了十分卓越的幼儿文学故事的创作,从而使幼儿在趣味的阅读中同时获得生活知识,在知识的吸收中同时得到审美熏陶。

作为幼儿文学的成人读者,尤其是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挑选阅读材料时,也应当对幼儿文学的认知性和文学性特征及其关系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一方面,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父母和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认知需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为幼儿选择幼儿文学作品时,除了“有趣”好玩幼儿喜欢等被普遍认同的一些选择标准之外,还应从幼儿认知教育的通盘考虑出发,有意识地使其读物能够覆盖到各个不同的认知方面,另一方面,在幼儿实现教育需要的同时,作为其阅读选择代理人的成人读者,也应该具备从数量庞大,色彩纷繁的幼儿读物中选取出那部分真正体现了幼儿文学艺术魅力的作品的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选择的一些比较优秀的认知类幼儿文学作品,大多还是从外国译介进来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莫尼克·弗里克斯的无字书系列、来自法国的、“第一次发现”系列科普图画书、艾瑞·卡尔的认知图画书作品,以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奥谢耶娃的教育故事等。

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幼儿文学作品中对于单一教育意图限制的突破以及作品文学性的提升方面大有进步,但在将这种文学性的追求与有意识的认知目的相结合方面,则还没有出现太多引人注目的文本。

第二节幼儿文学的韵律性

幼儿文学的作者对韵律有着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幼儿文学文本的语音搭配上,也表现在其故事语法的处理上。

幼儿文学作品的接受大多是通过由成人朗读或讲述给幼儿听的方法来实现的,它既是一种文学欣赏,也是对幼儿的一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与韵律

幼儿是伴随着对韵律的天然感觉而出生的。

婴儿还在胎儿时期就感受到母亲有节奏的心跳;婴儿出于本能的吮吸行为,也是一个具有节奏感的动作。

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对苦恼的新生儿播放与母亲心跳频率相近的声音,他们会安静下来。

婴儿也很享受像摇篮那样有节奏的摇晃运动。

早期儿童研究表明,具有听觉能力的婴儿对于周围环境中节奏分明的声音,更容易表现出注意。

这种幼儿期的节奏感包含着原始和天然的审美成分。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写到:

“在制作领域,一个一岁的幼儿有时能获得规则的节奏或制作出非常原始的绘画,虽然那也许只是胡乱的练习而不能算作品,然而开始作画的笔触都是有节奏的;它使我们感到,与生俱来的熟练行为的运动成分从一开始便构成了原始的审美活动。

幼儿的这种天然的韵律感,或许与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命甚至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韵律感有着深刻的练习。

四季轮转,昼夜替换,草木枯荣,候鸟迁移,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某种节奏,而我们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巨大而又无形的节律场之中。

这意味着,幼儿期对于韵律的特殊敏感,很有可能是长久以来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留存下来的节律原型的表现。

这使得幼儿期的韵律感觉也具有了深厚的人类精神的底蕴。

幼儿期的韵律敏感期与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有关。

有规律的声音或语言的节奏代表了一种可以预期和把握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带给幼儿安全和愉悦的舒适感。

因此,幼儿会不厌其烦的重复某些动作,以此建立和巩固一种广义上的节奏。

两三岁的幼儿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

一个孩子爬到一张桌子下面,桌子上盖着垂到地面的桌布。

小伙伴们看着地爬进去之后就走出房间,然后再回来掀起桌布。

当他们发现桌子底下的同伴时,就会高兴地大声叫嚷。

这个游戏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

他们依次说:

“现在,我来藏。

”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

不停地重复意味着有规律的叠加强化,这是幼儿对于韵律的需要的一种表现。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断地碰到这样的情形:

一个幼儿在听完一则短小的故事后,不断地要求成人反复讲述这个故事,并为自己可以开始参与其中一些动作或情节的预测而感到无比兴奋。

所有这些意味着,幼儿期是一个从身体到心里都富于韵律敏感的发育时期,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迎合、肯定幼儿对韵律的需求,并巩固这种韵律感,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二、幼儿文学的韵律性特征

幼儿文学是一种十分重视显在的语言韵律感的文学样式,而这种重视与幼儿的韵律敏感有着必然的关联。

在所有语言类作品中,富于韵律感的歌谣、故事等作品能够迅速赢得幼儿的好感,并促进幼儿对这些语言对象的记忆。

“押韵的文字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出生之前。

在一项研究中,妇女在怀孕的最后3个月诵读苏斯博士的《戴帽子的猫》,结果婴儿出生52个小时后,可以从其他未押韵的书中分辨出苏斯博士的韵文书”。

幼儿文学的韵律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声音的韵律

幼儿文学的韵律性首先体现在语音方面。

在幼儿期的阅读中,韵文类的幼儿文学作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童谣、儿歌和短小简单的儿童诗,也包括采用韵文体手法的故事、童话等。

儿歌是以语言上的韵律为第一审美要素的幼儿文学作品,其韵律性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其中既包括韵脚、双声、叠韵、连锁等语言上的韵律效果,也包括对偶、排比、回环、重复等结构上的韵律效果。

传统童谣中的绕口令、连锁调、问答歌等,大多同时综合了上述多种韵律手法,其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朗朗上口的音韵特点,使得幼儿早在理解这些歌谣的意义之前,就已经记住了它的语言。

研究证明,韵文作品的听诵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幼儿对富于韵律感的语言的敏感和喜爱,许多散文的幼儿故事也常常将韵文手法融入其中,它成为了幼儿故事创作的一个特色。

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这篇小童话:

小花瓣

张秋生

在碧绿的草地上,开着一朵花。

一朵金灿灿的小花,像是一张美丽的小脸蛋。

小花有10片花瓣,她们紧紧地挨在一起,手拉手,肩并肩,围成一个小圆圈。

风姐姐吹过这里,她说:

“小花瓣,小花瓣,让我看一看,哪瓣最好看。

10片小花瓣都摇晃着小脑袋说:

“我们是平平常常的小花瓣,谁也不好看。

风姐姐笑着说:

“奇怪真奇怪,10片并不好看的花瓣,围成了一张美丽的小脸蛋。

在碧绿的草地上,开着一朵花。

听了风姐姐的话,10片花瓣笑得多么甜……

尽管这则小童话并没有采用韵文体形式,但它在许多地方使用了含有“an”韵的字,它们有的放在句子的末尾,比如“蛋”、“肩”、“圈”、“看”、“甜”;有的则嵌在在句子中间,比如“灿”、“脸”、“片”、“圆”,从而带来了声韵上谐和节律感。

与此同时,这些字也与作品中含有“a”、“ai”、“ao”、“ang”等韵的字—“花”、“她”、“拉”、“开”、“挨”、“在”、“袋”、“怪”、“草”、“小”、“靠”、“好”、“笑”、“脑”、“像”、“张”、“让”、“晃”、“常”—构成了声韵上的隐约呼应。

这些声韵上相关的字词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的高密度集合,给这则散文体的童话带来了一种齐整而又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为幼儿朗读这样一些富于韵律感的故事,特别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听觉敏感,从而使它们更易于记住和复述故事的内容。

2.结构的韵律

幼儿文学的结构韵律体现在大量散文体幼儿文学作品中。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小童话:

甜甜的手掌

冰波

住在北边的小黑熊,用大手掌把大苹果捏碎,揉呀揉呀。

小黑熊说:

“我要让手掌变得甜甜的,有苹果味。

住在南边的小棕熊,用大手掌把草莓捏碎,揉呀揉呀。

他说:

“我要让手掌变得甜甜的,有草莓味。

有了甜甜的手掌,两只小熊去冬眠。

小黑熊住进了一个大树洞里。

一会儿,小棕熊也住进了大树洞里。

两只小熊头碰头,躺下来。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只小熊都在想:

“是苹果味的好呢,还是草莓味的好?

小黑熊说:

“我的苹果味给你尝尝。

小棕熊说:

“我的草莓味给你尝尝。

舔着甜甜的手掌,两只小熊都睡着了。

这则童话中关于小黑熊和小棕熊的叙述采用的是相同的句式,只有少量词语的替换,它们在故事里的轮流出现,造成了故事结构上的一种韵律感。

它使短短的故事就像一只回旋的曲子,沿着幼儿可以把握和理解的节奏,有规律地向前推进。

这样节奏分明的故事结构有利于幼儿读者顺利进入故事的情境,也有利于其听、读注意力的集中。

在幼儿文学作品中,三段式的回环结构式经常被用到的手法。

比如下面这则童话:

大海那边

[日本]冈田良雄著

季颖译

早晨,大海对面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玫瑰色。

静静的海滩上,三只早起的小螃蟹,挥动着大钳子在做体操。

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就像是听从指挥一样。

随着小螃蟹钳子的挥舞,玫瑰色的天空,渐渐变成了金色。

“瞧!

瞧”小螃蟹停止了做操。

这时候,海面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

这里,那里,到处都像撒下了金色的粉末一样。

“啊,海那边是太阳的故乡。

”一只小螃蟹说。

中午,三只小螃蟹在热的发烫的沙滩上比赛吹泡泡。

噗噜噗噜,噗噜噗噜。

这时候,一只白轮船鸣着汽笛,飞快地朝海对面开去。

“那条船是去美国的,”另一只小螃蟹说,“所以,海那边是美国。

到了夜晚,三只小螃蟹在漆黑的一片海滩上散步。

这时候,海对面的天空忽然一下子变亮了。

小螃蟹们觉得波浪上仿佛架起了一座银光闪闪的桥,从海那边一直通到海滩上。

噢,月亮升起来了。

这时候,第三只小螃蟹说:

“海那边是月亮的故乡。

真的,大海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这则带有知识性和哲理性的幼儿童话在结果上很清楚地分为三个部分;随着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夜晚”的三次时间变化,大海那边的景色在发生变化,关于“大海那边是什么”的问题也有了三个不同的答案。

童话的三个结构部分存在着故事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但又有着基本相同的故事语法和许多形式相近的句子。

这样,在每一次故事的推进中,它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新的阅读挑战,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十分整齐、严谨的结构。

绝大多数幼儿可以十分顺利的发现和把握这一规律,从而顺利的理解故事。

幼儿文学作品中,语音和结构的韵律性几乎无处不在。

这种韵律性能够使幼儿读者愉快、方便地进入作品的听、读过程中。

此外,它的韵律感也有助于增强幼儿读者对于身边世界的一种稳定的秩序体验。

三、幼儿文学的阅读桥梁功能

幼儿文学是“听”的文学,它最早总是由承认“读”给幼儿听的。

然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