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92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docx

媒介公信力资料汇集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

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媒体公信力之评估

  一般认为,“公信力”与英文credibility对应,字面意思是“可信度”。

在传播学上,credibility是指受众对传者可信任程度(believability)的认知。

所以说,可信度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信源的主观判断。

  传统上,credibility有两大构成要素:

trustworthiness(可信赖程度)和expertise(专业权威性),而这两大要素也并非完全客观的。

在政治传播上,可信度是指受众对传播者的权力合法性、行政有效性、专业权威性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综合认知。

总之,可信度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因人因地因事而异。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赢得特定目标群体普遍信任的特质和能力。

这里强调“特定目标群体”是因为媒体的公信力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换句话说,在一个目标群体中享有良好信誉的媒体在其他受众群体中则可能声名狼藉,在国际层面上尤其如此。

一般情况下,传播者的可信度(公信力)与其传播效果成正比。

但这并非意味着声誉欠佳的传播者(包括媒体)影响力就弱,因为传播效果有正向和负向两个纬度。

某些声誉不佳但发行量极大的小报(tabloids)也往往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在政治传播上,抹黑手段虽然卑劣,但非常有效。

  从实战角度考量,必须细分媒体公信力。

以中国媒体为例,我们应区分它的国内公信力和国际公信力,还要区分不同性质媒体的公信力,譬如官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等。

还要区分媒体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信力。

对西方媒体也大致如此。

在有些情况下,媒体的国内公信力和国际公信力基本一致,但在有些情况下二者并非一致,甚至相去甚远。

编辑本段媒体公信力-构成要素

  正确导向要素

  江泽民同志强调: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新闻宣传工作所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

一个经常发生导向错误的媒体,是不可能有什么公信力的,导向一旦出现严重错误,它的形象不仅大打折扣,而且祸国殃民,甚至危及媒体生命。

思想高度要素

  导向正确是前提、是根本,思想高度是水平。

高度产生影响力,高度决定公信力。

思想高度来源于理论高度,没有理论上的高度,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高度。

舆论主调要素

  网络媒体公信力

  主调也指主旋律。

一个媒体的主旋律突出,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就高,公信力就强。

一个媒体能否唱响主旋律,关键看媒体的决策层是否胸中有大局。

新闻真实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虚假新闻不仅使媒体失去了信誉,而且给社会舆论造成了混乱,甚至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高雅格调要素

  作人讲人品,办报讲报格。

作为媒体,人们把它当作“良师益友”;作为新闻工作者,人们称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降低品位,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以此来换取购买率、收视率。

失实不可信,低俗同样不可信。

舆论监督要素

  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维护稳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忙作用,同时也可大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情感亲和要素

  情感亲和,实际上讲的是“三贴近”。

“三贴近”的功夫在于“贴”,就是要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正确反映群众意愿,用真情为受众服务,并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新闻宣传。

品牌特色要素

  各个媒体都很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多姿多彩,五光十色。

新闻精品要素

  一个媒体的形象好,公信力强,与多出精品有很大关系。

精神产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

新闻精品是一个媒体、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职业道德要素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基本内容是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

抓好新闻业务建设,解决好业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塑造队伍的良好形象,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使一度受损的媒体公信力得以恢复和增强。

编辑本段媒体公信力-国内国际情况

中国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调查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远远低于其国内公信力。

在2008年3·14拉萨骚乱和北京奥运会议题上,西方媒体的立场暴露无遗。

当时《德国之声》一位读者说,现在无论中国说什么,这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在国内,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也不容乐观。

2009年对129名中国人的访谈显示,完全不相信中国官方媒体的占17.8%,半信半疑的高达47.3%,基本相信和完全相信的占34.9%。

至于中国的地方媒体,2008年下半年在某省的调查表明,47.4%的受访者对当地媒体评价一般,26.3%的受访者对当地媒体不满意。

  《星岛环球网》2008年9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只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

这项调查是在揭批部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背景下进行的,绝大部分样本来自中国大陆。

  从事新闻、传播研究与实践的人士对中国媒体的评价低于平均水平。

换言之,“业内人士”对中国媒体的表现更不满意。

近期网络上对中国官方媒体的批判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大众传媒、亲身经历和社会交往是人们认识环境的主要信息来源。

当从媒体获取的信息与自己的亲身感受或其他可信赖的信息相违背时,受众便可能转向其他信源。

当对同质信源普遍感到失望时,受众便会转向异质信源,譬如境外媒体、小道消息等。

外国媒体公信力

  中国人对西方媒体的评价相差很大。

那些对中国媒体强烈不满以及对西方媒体报道缺乏直接感受的中国人,对西方媒体的评价更为乐观,而那些在西方社会学习、工作过的中国人对西方媒体的总体评价却低得多。

2008年9月《星岛环球网》的调查显示,完全相信西方媒体的占6%,部分相信的占76%,完全不相信的占21%,其他占1%。

同时,83%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存在对中国的误解。

这次调查的绝大多数样本来自中国大陆。

  美国著名研究机构Pew2008年8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1998-2008的十年间,几乎所有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都在持续下降。

该调查证实,政治立场是影响受众评价的重要因素:

民主党人对大部分新闻媒体的评价优于共和党人。

这项调查显示,在电视媒体中,CNN可信度最高,30%的人几乎完全相信它,10%的人完全不相信它,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达60%。

在12家电视媒体中,BBC的可信度最低。

在印刷媒体中,《华尔街日报》的可信度名列第一,25%的人完全相信它,10%的人完全不相信,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达65%。

在新闻网站中,美国人最信任Google和Yahoo。

  一份2009年1月份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英国人最信赖的信源是主流新闻媒体、亲朋好友和新闻电台。

英国人获取消费信息的第一选择是搜索引擎。

编辑本段媒体公信力-提升对策

  媒体公信力并不是一个一夜之间可以建立或改变的指标,它的沉落或提升都不在一夕一朝。

如何有效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其主要的提升路径有:

政府信息公开

  提升媒体公信力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

政府的信息公开,会直接有助于媒体提供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作为信息的拥有者和管理者,政府占有和控制着大量的信息。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媒体的新闻报道都在实行有效的管理,在诸多报道领域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在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爆发的前期,媒体支支吾吾,集体失语,就与政府因素直接有关。

其后果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因此,在我国媒体要提供真实、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政府增加透明度首当其冲。

媒体负起责任

  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

这种对于新闻原则的执着态度就是它的公信力的来源。

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并不只是以吸引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而更应该是面对最广大受众的媒体。

中国媒体正在一步步尝试着能够真正为公众说话。

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离不开其从业人员的努力。

公众对新闻从业者即记者和编辑的起码要求是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

人们对新闻的要求除了快速、客观、真实之外,还越来越要求深度。

20世纪内,西方新闻界相继兴起了不同潮流的“深度报道”运动,这中间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评估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类型的深度报道使新闻记者成为社会中的一种力量,一种正义和勇敢的标志。

  随着中国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界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正义精神的媒体及记者,如集体揭穿繁峙金矿瞒报事件的《中国青年报》,揭开中国证券股市黑幕的《财经》杂志,还有长期关注京城出租车行业内幕的记者王克勤、深入报道“马家军”训练始末的赵瑜等等。

危险的战地新闻里也有了大批中国记者的身影,如唐师曾、水均益、闾邱露薇和非典中频频出现的柴静、王志。

重视对受众的研究

  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直接制约媒体的公信水平。

加强对受众的研究,是目前中国媒体公信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之一。

西方传播学十分重视对受众的研究。

在所有传播学家的经典传播模式中,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都是一个必须被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新闻理论领域,众多学者对受众问题都做了本国式的精彩思考。

新闻学者陈崇山研究员在全国第三届受众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以《论受众本位》为题,论证了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受众本位”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申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的天职。

  媒体和受众密不可分。

受众研究和针对受众的各种措施已经被纳入了整个新闻事业的轨道之中,成为新闻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除了学界对受众进行理论上的探究之外,大众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受众市场的研究,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经营政策。

有不少媒体已经学会运用市场营销的规则,细化受众市场,准确市场定位,从而追求有限条件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

  在媒体与社会共生的前提下考察中国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有一个媒体自律和他律的问题。

无论是公众、政府官员或是业内学者,都对作为舆论监督者的媒体自身的被监督问题思考起来。

没有被监督的媒体,其权利被滥用的机率极大,无法保证公信地位。

  在走向法治社会的中国,人们日益认同应以法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但常常忽视道德规范的意义。

其实,法律只是行为规范中的一种。

学界数一直在讨论有关新闻法治的问题。

法律是权利的保障,但对新闻记者乃至整个新闻界而言,首先考虑的应是自律机制。

这可能是比包括法律、政策、纪律在内的他律机制都更具价值的选择。

特别是在中国新闻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强调行业自律,提倡自我约束,反对不择手段、包打天下、低级趣味、搞有偿新闻等不良道德因素的影响,这将有利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新闻事业的社会公信力。

  除了特定的新闻法尚未出台之外,国内现在对媒体的外部监督,大的方面已经有很多,例如经营管理方面有国务院的法规及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的行政规章,政治导向方面有各级党组织的宣传部在把关。

公众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向媒体进行反馈。

现在缺乏的是确保意见的听取和执行的专门机构或是专门的组织。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团体———中国记者协会已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这使群众监督记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媒介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

传媒如果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极差,受众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或根本不可信,那么,传媒就丧失了公信力,传媒的权威、信誉也荡然无存。

所以,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安生立命之本。

    一、 传媒公信力让流言止步

    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这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葆有的信仰与原则。

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映。

   舆论学者认为:

绝大多数流言是无源、无名的,它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了解,希望对隐约感到的威胁做出反映。

因此,流言是公众在社会生活情景中的一种应激状态。

要想消除不实流言的负面影响及潜在的威胁,最为根本的就是重拾中国媒介的公信力。

     二、传媒的公信力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品牌的竞争。

品牌是一个企业信誉的体现,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传播媒体而言,媒体品牌创建的核心就是媒介公信力的建立。

媒体如果视公信力为儿戏,势必最终失去受众的信任。

     良好的传播效果的获得不仅要求传播产品富有吸引力,传播形式新颖独特,同时还要求传播媒体具有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公信力。

公信力不是媒介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媒介自诩的,它来自于媒介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掌控和解读等外化的能力。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公信力可以被认为是决定媒介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向受众提供的传播产品必须权威、高尚。

权威是指媒体的报道要客观公正,没有偏见或不因谋求私利而损坏公共利益。

高尚即媒体报道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不传播庸俗低下的新闻信息。

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公正、正派的良好的形象,进而感染吸引更多的受众,增强其公信力。

与之相应,媒体公信力越高,受众就越愿意接近它,依赖它,毫不设防地接受媒体提供的所有新闻信息。

    三、传媒公信力有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之间的竞争的实质就是多受众注意力的吸引。

现代传媒就是将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利润。

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失去了受众也就失去了一切。

   媒介的公信力同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紧密相连的,人无信则不立,同样的道理,媒介无信则不立。

如果媒介牺牲自己的公信力,丧失自己的信誉,他就无法获得受众的信任感。

即使它提供的传播信息是有用的、重要的,受众也是不会买账的。

   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传媒业的日益市场化使传媒产业化成为了全球性的趋势。

中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快传媒产业化的步伐。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商业效益已经与社会效益一样,成为了衡量媒介工作得失、甚至决定媒介生存发展的重要考量。

由于媒介销售的是新闻这样的特殊商品,因而新闻产品的质量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决定着媒介的收益和发展。

消费者评价媒介好坏的重要尺度之一就是他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可靠,值得信任,所以只有拥有高度公信力的媒介才能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可以说,提高公信力是传媒产业化对媒介提出的必然要求。

     媒介的公信力是维护受众媒介忠诚度的保证。

媒介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要赢得受众多媒介的传播内容在价值和感情上的认同,进而从行为上与该媒体保持稳定接触的程度,就必须树立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的公信力。

传播市场上的胜利者之所以拥有大批忠诚的受众,主要是因为这些传播媒介的公信力高,富有权威。

   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真相已经被日益泛滥的信息本身掩盖了,已经完全没有了“不透风的墙”。

媒介完全没有必要对信息进行管制。

由此可见,任何媒体要赢得市场、信任和受众,关键是取决于媒体对信息的及时、高速、透明、权威的报道,取决于传媒的公信力。

 

学子论文:

浅析我国媒介公信力提高之对策

2005年04月14日13:

44人民网

  张国平

  〔内容提要〕

  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既有长期以来的社会因素影响,也有媒介自身的原因。

加入WTO后,我国媒体将面临境外媒体的竞争,提升媒介公信力对守卫我国的舆论阵地犹为必要。

提升媒介公信力需要政府和主流媒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

  媒介公信力知情权社会公器博客

  中国早期报人章太炎曾说过:

“事不可诬,论不可宕,勿以法理虚言而蔽事实,勿以众情踊动而失鉴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

媒介公信力缺失。

2003年“非典”风波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媒介公信力问题。

那么,影响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我国媒介的公信力?

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影响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媒介必备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

造成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1.政府信息公开不够

  媒介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知情权”是公众的基本权利。

“知情权”有两种含义:

一是媒介有从政府处获取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大众有从政府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①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拥有大量的信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信息不够公开以及政府以不应当产生“负面影响”为由干预和管制新闻等原因,媒介养成了一种“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报道“习惯”,甚至在重大的新闻事实面前,媒介也要看政府的“眼色”行事,媒介逐渐失去社会公器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知情权和国家的公权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2003年我国“非典”爆发前期,媒介支支吾吾,集体失语促成了小道消息的蔓延和社会恐慌,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进而也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2.媒介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我国新闻体制不健全,新闻队伍层次不齐等原因,新闻媒介腐败现象屡有发生。

从湖南娄底日报远政法部副主任伍新勇落马,到山西省繁峙矿难报道中11个新闻记者因受贿被查,再到2003年《鄂东日报》新闻寻租事件,都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介腐败的一个侧面。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理应为社会大众服务,但是一些媒介不顾肩负的社会责任,拿社会“公器”作为谋私的“武器”。

这不仅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也极大的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

  3.媒介报道与受众需求脱节

  我国在媒介研究的方面起步较晚,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的影响下,媒介竞争意识不强,对受众重视不够,根本不顾及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把受众作为“发射”信息的“靶子”。

这样就造成了媒介报道和群众的需求脱节:

媒介报道的新闻百姓不爱看,百姓需要媒介又不能满足。

媒介为了宣传需要,信息传播的方式单一,内容空洞,再加上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回避一些百姓关心的问题,百姓对媒介渐渐的失去了信任。

  4.媒介监督机制不健全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有“促进和监督社会规范的实行”作用,媒介有监督社会的权利。

负有监督社会职能的媒介如果缺乏社会的有效监督,其手中掌握的“公权”极为可能被媒介所滥用,无法保证其公信地位。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于是有些媒体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闻,新闻寻阻、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且也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

  二、重塑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必要性

  在目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重塑我国媒介公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1.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媒介公信力直接影响着媒体受众的多少、社会影响力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大小等等,说到底,关系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公众希望媒体能真实地报道新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来表达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

在现代信息公开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重视,他们就会弃该媒体而去,进而寻求其他的媒体。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媒体一旦失去了受众的支持,它将面临难以生存的尴尬境地。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无产阶级党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媒介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②在目前加强党的科学决策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党和政府需要媒介发挥舆论引导和监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广大人民也需要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和心声,提高媒介的公信力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3.迎接境外媒介进入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媒介和资本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我国,我国媒体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未来的激烈竞争形势下,我国媒介如何能顶住压力,守住已有的一片舆论阵地,这就需要提高我国媒介的公信力。

媒介的公信力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公信力,媒介将失去一切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也就失去了舆论引导的生命力。

境外媒介的进入将不仅威胁着我国媒介的生存,同时也为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因此,提高媒介的公信力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媒介公信力的下降不仅威胁着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媒介的社会形象。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媒介的公信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公众巨大的期待。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措施,也是树立政府形象和提高媒介公信力的重大举措。

那么如何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首先,要有法律和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

如哪些政府信息必须公开,以何种方式公开,哪些信息不必公开,或者在多大期限内不能公开等等都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的信息政府必须要及时公开,并且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以免造成群众的恐慌。

第二,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

政府信息公开的如何,公众满不满意,这就需要社会来评估。

社会评估不仅有利于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政府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建设。

三、减少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力。

现代文明要求一个严肃而又负责任的政府,媒介全面而真实的报道,并非为政府抹黑,相反,媒介的真实报道正是我们政府开明、负责的表现。

减少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全面发挥媒介环境监视功能,不仅有利于媒介的公信力提高,而且有利于政府的科学领导和决策。

  2.提高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媒介公信力的提高需要主流媒体承担起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主流媒体在报道时,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这种态度就是媒介公信力的来源。

主流媒介要敢于说真话,敢于为公众说话,不回避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关心的敏感话题,不仅要报道正面的鼓舞人心的事迹,而且也要敢于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

  提高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公众对媒介报道的起码要求是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媒介简单的有闻必录,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