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18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docx

新课标大纲解读高考语文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

新课标大纲解读2014高考语文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0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专题0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

语言表达“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

“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洁,不重复?

嗦,不说多余的话,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晰”,就是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意,它反映了质的要求。

“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连贯”指语句之间的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

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逻辑性强。

“得体”即适合语言环境主要是外部语境,包括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情景等,用语恰如其分谦敬合体、分寸合理等。

语言表达“准确”,指语言表达确切恰当,无语义错误、歧义、用词不当或句式错误等;“鲜明”指语言表达明白晓畅,易于理解,能运用有助于语意鲜明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能发现语意不鲜明的问题并加以调整;“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具体说来,即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并追求用词的生动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知识积累方面,懂得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要求;二是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能够在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中按照要求进行语言表达,涉及语法、修辞等知识点。

后者是考查的重点。

1.试题类型以主观题为主,而连贯题的命题形式则向着主观题、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

2.语言材料则选用那些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对学生语言操作综合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强。

本考点常与句式、修辞手法、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和图文转换等考点互相渗透,一起考查。

4.本考点注重语言具体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通知、书信、公益广告词、节目主持开场白或串联词、欢迎词、活动主题词、新闻评论等应用文体的写作和修改,近几年颇受命题者青睐。

一、简明

指能够删掉赘余的语句,消除歧义,做到简要明晰。

“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就是表达尽可能简洁;“明”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简明”的考查主要有删改所提供的材料中有重复的文字和无关的信息、变换原语言材料的语体和辨析有歧义的语句,常结合语病的辨析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具体操作中要避免晦涩、歧义、?

嗦,做到井井有条,表达清晰。

具体要求是:

1去次留主:

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

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2辨识歧义:

要注意表达时不出现歧义,使意思表达得简要明白,避免误解,实际上强调的是语言的清晰性,解答简明题时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

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3删除繁冗:

多出现在改错题里。

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方法技巧】

1.语言要简洁

1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

例如:

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

“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这一生理现象,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简洁了。

2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

例如:

这是一件新的毛衣。

句中的“的”字当省去。

3能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

例如:

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上述问题”来替代。

2.语言要明白

做到语意明白、确定,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

1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一样的话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

三是要注意避免同音误听。

2对于书面语,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要防止晦涩难懂,二是要避免歧义。

例如:

纺织局批准了厂子免除张明因被诬告违反操作过程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被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

这句话在语法上、逻辑上没有错误,但是语义不够清晰,使人难以一下子理解其意思,这就是晦涩难懂。

这句话可以用几个短句来表述:

张明因为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被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后来因有人诬告他违反操作过程,又受到取消上述奖励的处罚,厂子为此请示纺织局免除对张明的处罚,纺织局批准了厂子的请示。

对于造成歧义的原因及怎样避免歧义,在“病句”专题中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3.话题要集中

说话必须围绕中心,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要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偏离句子中心,以致影响句子主要意思的表达。

二、连贯

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对“语言连贯”的考查,一般涵盖两大方面,一是重新组合句序,二是准确进行语句复位。

题型多为选择题,也常与修改病句、语句扩展、句式仿写及变换,及其他创新题型如写串台词等结合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对连贯的考查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它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方法技巧】

一、“3抓”解答排列句序题

这种题型是给出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要求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一般有三种形式:

嵌入式排序、衔接式排序、无语境式排序。

高考有时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有时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多数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判断顺序的标准一般以空间先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时间先后;事物发展前后,人们认识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次轻重为序;还要注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顺序。

排列句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

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

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排序题都采用此法,请大家结合以上例题认真分析。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的结构;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1关联词语的呼应。

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4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5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对于嵌入式排序、承接式排序,我们还要注意所提供的语境。

二、解答语句复位题的6个注意点

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

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1.事理是否相承:

逻辑关系?

?

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后、动静、多寡等。

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有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而这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

2.话题是否统一:

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保持一致。

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讲述的话题或陈述的对象应该保持一致,而不能彼此混杂。

3.前后是否勾连:

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

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明显有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从而使文段在表意上思维清晰、层次井然。

4.意境是否协调:

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

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乐,或直截了当,或隐晦曲折,或贬或褒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才能感染读者。

5.句式是否一致:

“一致”的内容比较多,像句子结构、关联词搭配等,贵在找出照应点。

语段中的信息前后吻合,彼此响应,才能在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音节是否和谐:

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所特有的规定。

其他题型如修改题已在病句修改题中涉及,写过渡语等将在新题型中涉及,此处就不再赘述。

三、得体

所谓“得体”,也就是用语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

语言环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

“内部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外部语境”则包括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情景等。

语言得体主要指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

1.转述得体

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

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

发出信息者甲、接受信息者乙和转达信息者丙。

转达者的任务是完成甲、乙间的沟通。

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要在不失本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地变化、因人变化。

2.用词得体

用词得体在命题时主要侧重于修改“用词不当”的现象。

3.语体转换得体

语体即语言的表达体式,有书面语、口语,在书面语里又有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说明语体等。

语体转换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需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从另一种文体转换成另一种语体。

【方法技巧】

1.分清对象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

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例如:

“嫦娥”一号圆了中华民族的探月梦,记者采访公众对此事的感想。

回答时,如果是中学生,就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侧重谈对未来的憧憬:

“‘嫦娥’一号登月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让我们的探月科技走在世界最前列。

”如果是中学教师,就应突出自己职业的特殊性,侧重谈理想任务:

“‘嫦娥’一号登月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注意场合

用语包括说话、写文章、书写标语等。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

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下,应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在庄重场合,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话题集中,语气庄重,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和语气。

在其他场合,则使用口语多一些,例如在公园里,说话就可随意、自然一些,话题分散一点儿;在与人促膝谈心时,不宜用外交辞令,故弄玄虚,因为面对面说话,发话人和答话人都有一定的语境,许多话都可以十分简短甚至省略,不必追求完整;在娱乐场合,用语要有趣、生动,有时还需要幽默。

用语注意场合,还包括标语的位置和广告的时机。

例如:

有关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的标语最好放在人们的生活区;而在北京八宝山火葬场入口处贴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的标语,让人看了就觉得不舒服。

3.把握语体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

又如书面语体中的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有外商问:

“什么叫‘正法’?

”中国官员答:

“正法就是杀头。

”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两种说法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4.考虑目的

交际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重点等也应有所不同。

譬如老师劝学生读书,如果对方不想读书,老师就要帮其分析原因,说明读书的重要;如果对方很用功,但效果不好,老师则应在学习方法上作指导;如果对方文理关系处理不当,老师就应该着重谈全面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如果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谈话的重点,只泛泛地说一通,效果会理想吗?

5.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

面陈,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

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

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恰当表述。

6.谦敬要恰当

好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己方。

有人把谦敬词语用一句话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

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例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例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例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考点1、语言表达简明

例1.2013?

高考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

“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探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两个主要观点。

每一条不超过25字

需要指出的是,气质只是天生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如对于容易照看型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优点在于他们的随和、开朗、适应性强,但他们面临的不足在于行动有时会过于轻率、感情不够稳定;对于难以照看型的儿童来说,他们的积极方面在于他们比较敏感、感情丰富,而不足则在于他们的任性、适应慢和易发脾气;最后,对于缓慢发动型的儿童,他们积极的一方面是比较冷静、情感深沉、实干,而潜在的不足可能是冷漠、缺乏自信、孤僻。

对于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都应该结合其气质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优势,避免自身上的不足。

考点2、语言表达连贯

例2、2013?

高考广东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________。

________,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________。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是人类的观念③科学技术的发达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

【变式探究】2013?

全国课标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____①____。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

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____②____,这

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____③____,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语言表达得体

例3、2013?

山东高考卷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

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

重庆高考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

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地批评说:

是不是______________?

小李幽默地回应说:

不是________,是________。

【变式探究】2013?

高考安徽卷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

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

哟,红灯啊?

我没注意。

李华:

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小伙子,你讲的在理。

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

谢谢您,再见!

路萍:

也谢谢您,再见!

一、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1.准确?

?

语意表达准确,语法合理规范。

主要指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

2.鲜明?

?

色彩感情色彩和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主要指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鲜明的态度。

3.生动?

?

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特别提醒】“准确”“鲜明”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生动”是语言表达的升华。

解答这些类型的题既要从语意、语法方面考虑,也要在表达效果方面追求更高的要求。

二、常见题型

1.修改语病型

示例: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用语不当,请你指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鲜明。

中国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

××市务良制药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上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反应,已导致9人死亡。

全国各医院应该查封、扣压××市务良制药公司生产的全部药品,必须停止销售使用××市务良制药公司的产品。

对某些商人只为金钱利益而不大理会患者生命的行为,我们予以批评。

对死者家属,我们表示深切的慰问。

本题所给语段在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等方面存在毛病,如材料中对于“不大理会患者生命的行为”用“批评”属于语意过轻,如此严重的行为应用“谴责”,才能准确表达语意。

这类题往往在语意或语法方面存在问题,要根据表达的准确、鲜明等要求进行修改。

2.主观表达型

示例:

近来,南京准备移栽数百棵树龄近百年的法国梧桐树,为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让路。

梧桐树是南京的标志之一,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道风景。

树龄较大的树移栽后存活率很低,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采用增加下挖深度避免大树遭损的做法,又使建设成本大增。

一方面是耗资上百亿的特大利民工程,一方面是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梧桐树,孰去孰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①观点鲜明;②运用反问手法阐述理由;③不超过50个字。

本题要求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从具体事实中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

此类型的题我们称之为鉴赏点评型。

除此之外,还有拟写公益广告词、宣传语、提示语、开场白、颁奖词等。

这类题型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它们均要求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

【方法技巧】

一、用词“准确”五符合

1.符合情境

例: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解析:

如果在白天,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

2.符合事理

例:

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

解析:

其中的“砌”用得不准确。

“砌”是层层垒起之意,用颗粒状的珍珠来“砌成”,不大可能。

可把“砌”换作“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能形象地描绘出洞庭的新气象。

3.符合心理

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

“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

4.符合程度

例: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景色,我陶醉沉醉、迷醉在其中了。

解析:

在本句子中,用陶醉、沉醉、迷醉皆可,但这三个词语所表达的醉的程度是不同的。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选用符合语境的词语,即注意上下文、前后文的衔接。

5.符合对象

例:

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解析:

“收集”用得不准确。

句中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才准确。

“用词准确”与“同义词辨析”有交叉,比如都要注意程度、对象、范围等。

二、表达“鲜明”三恰当

1.恰当选用词语

1表达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

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2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

因为颜色可以给人以刺激,同时也是最富有感情的外在形象。

例:

太阳出山了。

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

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

哦,是个小女孩,红领巾在晨风里,微微地飘。

解析:

作者着意渲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集中而概括地描绘出来,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

2.恰当选用句式

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或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可以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能使语言独具特色,因此,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语言“生动”四恰当

1.恰当选用词语

1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

使用的词语要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例: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