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28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docx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

 

 

目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

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第五讲对联句式

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

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

(一)

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

(二)

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

(一)

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开发教师

崔雅鸿

教研组

语文组

课程学习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楹联和对联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楹联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二、学习如何鉴赏中国楹联,体会中国楹联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提高鉴赏中国楹联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通过对中国楹联以及相关知识的查找、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设计

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

第四章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

可提供的总教案数

10~12

教材方式

自创

适用年级

高一高二

选课人数

90

教学设备要求

多煤体教室

所需课时

12

上课形式

讲座

参考文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考核方式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根据教学要求,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考核指标及标准

出勤率

日常作业

考核(学分)

总评

20%

30%

50%

100%

学科组长意见

学生选报情况综述

(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上届学生反馈及需完善的地方

校本课程

指导小组意见

《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课程来源:

原创

授课教师:

崔雅鸿

教学材料:

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

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

课程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学

授课时间:

由学校教务处安排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高二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

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

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设计

学时

1、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2

2、第二章最佳对联结构

4

3、第三章对联鉴赏1

2

4、第四章对联鉴赏2

2

5、对联收集

1

6、参观名胜古迹,或组织观看影音资料

1

合计

12

21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3文意切题

【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第一讲汉字与对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对联与汉字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

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

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

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

所以说,对联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

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

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

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

梁章钜《楹联丛话》云:

“尝闻纪文达师言:

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按《蜀梼杌》云:

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

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三、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总说

汉字和汉语从产生之初就给对偶提供了条件,给对联的产生和书写提供了条件,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

我们知道,对联是要写出来或刻出来让人看的,而这一写或刻的载体就是中国文字——汉字。

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来看,最早的文字多是图案形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字逐渐由图案分化成两类:

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世界上很多文字属于拼音文字系统。

这种文字主要以规整美为主,有很强的工艺性,且每一个字或词均由多个拼音字母组成,拼音字母的个数多少不一,导致字词长短不一,使之根本上不适合书写成对联,因为他无法实现对联上下联对仗且字数相等,符号序列等长的要求,无法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

而汉字就不一样了。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体系,可以构成图案。

在演变的过程中,它始终保持着形、义、音三位一体的特点,即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又有一定的读音。

这种方型线条结构的汉字为构图创造了空间条件。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等,指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门旁两侧的对偶语句。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它与一般文学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褒有贬,社会作用极为广泛。

四、与汉字字形相关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的介绍

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有的还包括横幅),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

对联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高雅清新,精练蕴藉。

现在就从汉字角度去研究对联,但不涉及到汉字的音义,仅探讨汉字字形在对联艺术中的作用。

汉字字形构造灵活多变,它可以把偏旁、部首、笔画予以组合、分散、增加、减少和重组,形成“新”的字。

于是人们就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创造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

组合。

在同一联当中由两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笔画组成一个或几个汉字。

他们同时出现在一联当中,而且重新组合而成的字一般置于偏旁、部首、笔画后。

如:

据传施耐庵不单能文善诗,还精通医理。

一天顾迪员外来他家,说儿字顾斐卧床不起,请他往诊视。

施见其子,面色萎黄,精神恍惚,脉细涩而无力。

施问他何处不适,病者答非所问,口中只喃喃地念叨:

“此木为柴山山出。

”施听后觉的奇怪,暗暗思度:

此病莫非-----。

于是他便对顾公子说:

“有对了!

”顾公子悠然睁开双眼,只听得施道:

“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时,顾公子精神一振,竟坐起来喜问:

“请问先生:

‘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对否?

施略加思索,然后对道:

“白水泉中日月明。

”这就是施以对联为人治心病的事。

上面两幅对联就属于此种类型。

还有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半明”“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只在吞吴”也是属于增加式的对联。

分散。

与组合刚好相对,它是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拆开分散,但它们必须都出现在同一联中,而且被拆字一般放在前面。

如:

1、张弓长,骑奇马,单戈而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2、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例一中“张”“骑”是被拆字,它的前部分是分散,而后部分却是组合。

例二“鸿”“蚕”是被拆字,它们都是通过分散拆开汉字字形,形成结构独特、含意蕴藉,细嚼才有味的对联,都是分散式的对联。

增加。

在同一联当中,以一个字为基点,在其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或几个偏旁、部首或笔画形成一个新的字,这两个字要求同时出现于一联当中。

如:

据传冬季的一天,朱棣设宴取乐,姚广孝在他身边陪饮,当朱棣酒兴正浓是,他就拟出半边上联,让姚应对。

联云: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听后,心里明白:

这是个增加偏旁而形成的联,是说水字如果没有那一点,就成不了冰字。

他当时反应极为捷敏,认为这正式自己露才的机会,也是自己效忠主子的机会,于是立即张口对曰: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这便是对联中的增加式。

减少。

以对联中的一个或几个字为立足点,把立足点的偏旁、部首、笔画加以削减,形成对联。

据传吴承恩他聪明又有才气,一天当地奸诈的粮商张皇兴,路过吴家门口,就进门请他为粮行写幅对联。

吴想,这是个出气的好机会,不可失掉,他马上磨墨铺纸,挥笔写道:

“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汤。

”横幅为“去四首”。

张皇兴看后,心中十分高兴,认为此联是奉承他的。

回家后,他忙叫管家将对联贴在粮行门上,逢人夸耀一番。

自从他贴出新联后,许多人便来观看,其中一人暗暗笑曰:

“写的好,骂的痛快!

”别人问缘故,他解释道:

“去四首,就是去掉“皇兴”和“慈夙”四字的部首,即变成“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汤,”顿时众人无不暗中叫绝。

这便是对联中的减少式。

又如“要加盐,谢神童抽身出讨;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

“谢”字去掉“身”便成了“讨”,这也是属于减少式。

重组。

对同一联中的偏旁、部首、笔画进行重新组合。

如一幅讽刺袁世凯的对联“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或”字与“園”字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國”字,而“余”与“道”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途”字。

又如“棗棘作薪,析落劈开作四束,阊门造屋,移多补少成双间。

”“棗、棘”重新组合形成四个“束”字,而“阊、门”重新组合形成两个“间”,这都是重组式。

五、总结

总之,对联与汉字之间关系紧密,无论是组合、分散、还是增加、减少、重组都是以汉字字形为基础,我们了解了对联与汉字字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对联的深刻内涵和其文化蕴藉。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寻找相关的对联来欣赏。

 

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对联定义、类别,通过几个对联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清对偶与对仗、对联几个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对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原因,对联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节课主要在了解对联历史的前提下弄清几个概念,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对联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联的解释是:

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

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

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

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三、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

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

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

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四、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呵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春联。

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

(农村用)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商业用)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学校用)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

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

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

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

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

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

例:

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

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

一般大庆整寿。

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

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五十整寿)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六十整寿)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

(七十整寿)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

(八十整寿)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

(九十整寿)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

(百岁整寿)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

女寿联举例: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

(通用联)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百岁筹。

(五十)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

(六十)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

(七十)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八十)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

(九十)桃熟三千瑶池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

(百岁)至于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在此不一一赘述。

谐趣联。

就用途上而言,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

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天青褂,时人不齿,做无情对讽之曰:

“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

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

这副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近人何颜升,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

何即以一联嘲讽: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4)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

他随口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

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四、总结

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

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

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许多对联不但与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在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的使用更为广泛,民间岁时节令,升迁新居和喜事庆典或行业开张,以及现在的酒店茶亭、书院店堂、楼台亭阁等无不使用对联,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对联来源的探讨体会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二、粗略了解对联的对立统一与实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对联的来源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

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

“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

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三、对联的美学价值

(一)总说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这是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

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偶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

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

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二)、对联中的对比和对立统一

关于对偶、对仗在第一讲中已经有有所涉及,这里不作展开。

重点讲讲对联中的对比和对立统一。

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里有一段故事:

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

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

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

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

时晚春,已有落花。

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

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

王应声曰:

“似曾相识燕归来”。

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杨慎称“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

客来春去,花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