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651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docx

校本课程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

校本教材

 

名称:

化学与生活化学

九年级

 

九年级化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明理”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朱子故里丰富的图书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继承、体悟和践履朱子理学中的伦理内蕴精髓,实现弘扬传统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打造“明理”教育特色学校,积极做好九年级化学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工作。

二、实施目标

初中化学课程在九年级开设,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必须在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开发化学校本课程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通过本次校本课程的研究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在现实生活中,化学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接触化学的有关内容,如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离不开化学的。

三、课程内容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标准包括:

1.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2.酸雨。

3.居室污染——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4.化学废旧电池的利用。

5.日用洗涤剂和人类健康。

6.酒与健康。

7.氢能——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8.环境。

四、开发原则

本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志趣与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在已经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实施办法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

2、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

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定期组织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实践水平。

4、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5、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6、课时安排。

本课程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具体安排在星期一、五下午。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每期1次),并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明理之星”评选、实践操作、作品、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1、话题1:

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2、话题2:

酸雨

3、话题3:

居室污染——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4、话题4:

化学废旧电池的利用

5、话题5:

日用洗涤剂和人类健康

6、话题6:

酒与健康

7、话题7:

氢能——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8、话题8:

环境

 

教材内容

话题一:

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

1、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与其相对应的技术称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

理想的绿色技术应采用具有一定转化率的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来生产目的产品,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实现或接近废物的"零排放"过程。

化学工艺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原料、溶剂和催化剂。

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它不把人看成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追求的是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色意识与环保不同,它们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环保意识"带有明显的被动状态,带有比较强的功利目的。

我们经常谈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多少疾病和多大经济损失等等,实际上还是把人放在与自然相对立的位置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可以去治理和解决一些急迫的污染问题,但对于眼下不对人产生危害而仅仅对自然界产生危害的问题,反应就不那么积极了。

只有在以绿色意识为核心谈环保意识的时候,才会有正确持续的产物。

绿色意识的发展产物就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的范围比绿色化学广得多。

所谓绿色科技是指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研究与环境兼容、不破坏生态平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绿色科学和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在于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战略问题。

由于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大部分直接与化学反应、化工生产过程及它们的产物有关,因此绿色化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绿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以上观点,绿色化学又可定义为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研究和设计对环境负作用尽可能少,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和化工生产过程。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显然,绿色化学技术不是去对终端或生产过程的污染进行控制或处理。

所以绿色化学技术根本区别于"三废处理",后者是终端污染控制而不是始端污染的预防。

2、绿色化学研究的问题应该着眼于当前和发展未来并重,就目前来说,主要研究问题共有12个方面(又称12项原则)

(1)从源头制止污染,而不是在末端治理污染。

(2)合成方法应具备"原子经济性"原则,即尽量使参加反应过程的原子都进入最终产物。

(3)在合成方法中尽量不使用和不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

(4)设计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环境毒性的化学产品。

(5)尽量不用溶剂等辅助物质,不得已使用时它们必须是无害的。

(6)生产过程应该在温和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而且能耗最低。

(7)尽量采用可再生的原料特别是用可再生物质代替石油和煤等矿物原料。

(8)尽量减少副产品。

(9)使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

(10)化学产品在使用完后能降解成无害的物质并且能进入自然生态循环。

(11)发展适时分析技术以便监控有害物质的形成。

(12)选择参加化学过程的物质尽量减少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话题二、酸雨

什么是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pH值是表征酸碱度强弱的数值,pH值为7时是中性,pH大于7时表现为碱性,pH值越高碱性越强,反之,pH值小于7时表现为酸性,pH值越低,酸性越强。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纯净的雨雪在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约在316ppm左右,这时降水的pH值可达5.6。

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酸雨。

我们所讲的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

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这样的降水开始出现,并且逐年增多。

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自己了。

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各种酸。

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

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

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

酸雨被喻为"从天而落的软刀子",其主要特征为损害水陆生态系统,腐蚀人工建筑物,危害面积大和远程输送。

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一般地壤中于表层(0~5cm),耕作土壤则集中于耕层(0~20cm),酸雨落地后会使土壤原有的酸度增大或碱性降低,从而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引起地壤中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某些金属元素的浴出。

酸雨可以把土壤中的磷肥转化为难溶于水的化合物,这样就影响了植物根系对肥的吸收。

酸雨所带来的过量氢离子会替换其它元素,包括钾、镁、钙等营养元素,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氢离子可以溶解出土壤中自然产生的铝,铝一旦被释放就会妨碍植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尤其是镁的吸收,随着镁的容出,地壤中会发生镁不足情况。

镁是叶绿素的核心元素,是植物的活性、新陈代谢不可欠缺的元素,缺少镁将会导致植物枯萎和森林枯萎。

而锰、铅、汞、镉等金属元素在酸的作用下也可变成可容性的物质,这不仅使植物遭受毒害,还会污染地下水和江河湖泊。

科学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铜含量过高会使农作物减产,最后将使大片农田沦为不毛之地。

还有,当土壤的酸度增高时,制造氮肥的固氮菌就不能存活,大片的土地因为酸化而不能耕种,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酸雨使植物受损、森林枯萎

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大面积的针叶树和阔叶树枯死的报道,酸雨被认为是祸首之一,酸雨不仅改变土壤的化学营养结构,阴碍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还通过冲刷和附着灼伤叶子和花瓣,破坏树叶的光合作用,因而使树木因营养不良而枯死,导致森林的枯萎。

酸雨对针叶林的损害尤为严重,因为针叶林不是每年都落叶再生新叶,叶子遭受的损害可能逐年积累,直到叶子遍体鳞伤丧失活力,在酸雨引起的间接损害中,有一种伞菌会使树木枯死。

这种伞菌在土壤酸化时繁殖,侵入有伤的树木或弱小的树木使其枯死。

北美和欧洲已经发生了森林大面积枯萎的现象,数百万的树木受到酸损害,德国树木受害特别严重,一块被称作黑色三角地的区域,盛产含硫量高的煤炭,火电厂燃烧这种煤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引起森林大面积枯死。

同样的灾难在我国南方也有发生。

酸雨使重庆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46,佛教名山峨嵋山金顶上的冷杉,在酸雨的频频光顾后,林场的树地几天之内全部由绿色变成了棕红色并枯萎。

酸雨对湖泊水体的影响

湖泊水体的酸化是酸雨给生态系统的危害之一,直接威协着水中的生物,科学家们发现pH值为4.0的水中,多数微生物就不能存在。

据报道,瑞典境内有4000个湖泊已找不到鱼的踪影,挪威的5000多个湖泊中有1750种鱼类已全部绝迹,美国纽约州约有180个湖泊里的鱼已经绝种,鱼没有或变少了,那么食鱼的鸟类和兽类就会饿死。

生物链遭受破坏,生命之水变成了死亡之水。

世界上江河湖泊的自然水体的pH值各有不同,最多的上呈中性,也有呈酸性和弱碱性的。

水体的酸碱性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沉降量,同时,还取决于当地地质对其缓冲作用的强弱,进入江河湖泊的雨水有些直接落入水体,但多数的雨水是落在土壤上,进入土壤的水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地下水、地表径流、渗出等作用再进入水体。

在这一过程中,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碱性物质与氢离子反应,中和水里的酸。

这种土壤调节能力的前提是其必须含有合适的矿物质,若土地富含能中和酸的元素,就可以阻止酸性水流入江河湖泊,直至其缓冲能力耗尽,反之,已经酸化的沙土和严重风化的贫瘠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则大打折扣。

湖泊水体本身对酸水也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随水中的溶解物和沉积物的组份,以及微物活动而不同。

其中通过微生物活动减少酸性物质是水体的生物缓冲过程,而化学缓冲取决于水中能够接受氢离子化学物质的量。

碱性是其强弱的尺度。

使碱性增强的化学物质主要由流域供给。

一般来说。

盐基成份高的石灰岩地带的河流湖泊的中和能力大。

比较难酸化,碱性物质贡献量很少的花岗岩湖基,是众多湖泊对酸雨非常敏感的地质原因。

有人认为,湖泊酸化是从低碱度地区开始的,也就是说酸雨首先伤害的是碱性弱的水体。

酸化给水体中的动植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伴随着湖水的酸化,藻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逐渐减少、消失,对酸较敏感的鱼和贝类除个别种群,大部分难以生存。

在酸雨严重的北美和北欧,每当春天来临,冰雪中蓄积的酸性物质便随着融化的冰水给湖水一个酸冲击。

这时正值鱼类和两栖动物的产孵期,于是被整代整代的致死,后果可谓是灾难性的。

此外,酸性水对鱼类的影响也与水中活性铝的协同作用有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被酸化的湖水看起来清澈透明,可美丽的水中却是一片死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科学研究表明,建筑物整体变黑,是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酸雾长期着落所致,随着降雨,附着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变成硫酸,将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变成硫酸钙,即石膏,并析出,碳粒子此时作为很好的催化剂,增进了碳酸钙向硫酸钙转变的速度,酸雨流经建筑物表面后便留下一道道腐蚀后的酸筋,并在建筑物的壁上或屋檐下形成冰柱样的东西,酸雨冰溜,上述过程的周而复始,从而慢慢被整体腐蚀,满目疮痍的表面使得昔日辉煌不再,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沧桑的人类文明瑰宝,如同染上了瘟疫,面临灭顶之灾。

惨剧在世界各地上演着,雅典古城堡、罗马斗兽场、巴黎埃菲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以及美国自由女神像,近几十年来风化腐蚀的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重庆江边山崖上的石刻佛像已面目模糊,乐山大佛也似乎患上牛皮癣,身上不停地脱屑落粉。

虽然酸雨不是建筑物和自然文化遗产破坏的唯一因素,但是,从酸雨严重地区的建筑物现状来看,愈来愈严重的酸雨污染加速了破坏过程是不争的事实,另外,酸雨影响的范围扩大到纺织品、木制品和金属。

在酸雨成为国际争论的问题之前,早就有人注意到酸雨现象和空气污染物的距离传输,也早就有人试图揭示其中奥秘。

历史应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

1860年前后,英国的森林资源日趋枯竭,工业需要使其煤炭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英国从此沦为世界上最早遭受大气污染的国家,长期在烟雾中痛苦地挣扎。

英文中烟雾(smog)是烟(smoke)和雾(fog)的合成词,就是在1950年被英国首先使用的。

大气污染引发酸雨问题,则与18世纪英国烧碱工业兴起有关。

在通过食盐和硫酸反应造烧碱的鲁布朗法的工艺中,盐酸产生了,工厂周围成了酸雨降落的地方。

 

话题三、居室污染——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1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4%的疾病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8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家中,在半年之内曾进行过装修,每年因为装修污染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有210万人,其中100多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不计其数的人由于室内空气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头疼、恶心、过敏、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被公认为人类健康最危险的杀手之一。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2—5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100倍。

在对室内空气的检测中,共发现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比户外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美国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五大环境因素之一。

国际一些研究也指出,人们在经历了“煤烟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之后,正在经历着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代表的第三次污染时代的到来。

三大因素影响人类健康

居室卫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其性质来讲,可分三大类:

一是化学因素,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是挥发性的有机物,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甲苯二乙氰酸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机物和氨、CO、CO2等无机化合物;二是物理因素,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的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等;三是生物因素,主要来自寄生于地毯,毛绒玩具、被褥中的螨虫及其他细菌等,其中第一类引起的症状较为明显。

有关专家还指出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气、氡、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当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五大污染源。

这些污染源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主要表现为:

甲醛是建筑材料界公认的可疑致癌物,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等,损伤人的视觉,最终造成免疫功能异常、肝损伤、肺损伤及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影响,而且还能致使胎儿畸形。

目前多种人造板材、胶粘剂、墙纸等都含有甲醛,而甲醛的释放期长达3至15年。

苯及苯系物是目前公认的强烈的致癌物,人在短时间内吸收高浓度的苯,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头痛、恶心、乏力,意识模糊,重者会出现昏迷以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苯主要来源于胶、漆、涂料和黏合剂中。

氨气污染在北方地区比较明显。

氨无色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附着在皮肤黏膜和眼结膜上,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引起流泪、咽痛、呼吸困难及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

装修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氡。

一般说来,建筑材料是室内氡最主要的来源,如花岗岩、瓷砖及石膏等,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石材易释放出氡。

氡看不见,闻不到,然而氡对人体的危害却是终身的,它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

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氡致癌5万例远超过艾滋病患者的人数。

保洁能有效避免居室污染

居住环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健康状况。

一项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65%的时间在家里。

所以,居室洁净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改善居室的卫生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通风仍是解决室内污染的最好办法之一,也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办法,不仅新建和新装修的房子在入住前要有不少于3个月的通风期,新房入住后和老房子也要经常通风。

有人以为靠空调就能换气了,所以家里天天紧闭门窗,这是不好的。

要尽量减少在室内吸烟的机会,做到少吸烟或者不吸烟。

二是选用适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

可根据居室、厨房、卫生间的不同污染物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臭氧消毒器等。

对安置新家具的居室,应全部开敞柜门、抽屉里面可撒上一些茶叶或放置几个新鲜菠萝、栽培芦荟,或选择其他一些有效的净化措施及材料,降低家具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人造板制作的衣柜尽量不要放置内衣、睡衣、儿童衣物。

因为人造板中的甲醛是一种过敏源,当从纤维上游离到皮肤上的甲醛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发皮炎。

厚衣物被褥等在衣柜中放置一个夏天后,也会吸附大量甲醛,一定要充分晾晒后再用。

三是经常清洁居室。

像布艺沙发等可能会滋生霉菌、螨虫,污染居室环境,影响健康,最好是每周除一次尘。

清洁时,要先用干毛巾拍打,把浮尘去掉,再用湿毛巾擦拭布面。

如果家里有吸尘器,除尘效果会更好。

沙发的扶手、坐垫和缝隙都是需要重点清洁的部位。

沙发表面沾有污渍时,可用干净抹布蘸水或沙发专用清洁剂从外向内抹拭,直至去掉污渍。

每年还应该把沙发的布套拆下来清洗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清洁剂彻底洗掉,否则更易染上污垢。

要定期暴晒,以消除湿气并杀死霉菌。

四是减少装修污染。

在装修居室时,应选择有资质、正规的装饰公司,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装饰材料,如含甲醛高的人造板、含苯和铅高的材料等,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装饰材料,购买家具时要选择那些名牌厂家的产品。

为了保险起见,最好用简装,少用人工材料,特别是儿童房。

入住前,最好先找室内环境监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新婚夫妇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另外,医学专家提醒人们,对于人类来说,最适宜的室内温度为19至24摄氏度,最适宜的湿度为40%至50%,所以居室的通风、日照、采光、温度、湿度、风速等都应得到相应的保障。

 

话题四、化学废旧电池的利用

1.化学电池的种类及其危害

目前普遍使用的化学电池可分为:

伏打电池、蓄电池、干电池、碱性电池、微型电池、浓差电池等。

而每一类电池中又包括多种电池,如蓄电池包括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银锌电池、锂氢电池、镍氢电池等。

从它们的组成材料来看主要含有:

镉、铅、锌、锂、锰、铜、汞、镍等金属以及酸、碱、电解质溶液、塑料等。

这些使用后的电池常常被随意丢弃,它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人们常用的干电池即锌锰电池,在制造过程中为了改善它的放电性能、增大电池容量,常常在锌中加入汞,形成汞电池,一般碱性电池约含有1%~5%的汞,中性电池约含0.025%的汞。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电池厂1400多家,每年生产一次性电池140亿节,每年电池工业用汞约为60至80吨。

这些含汞的物质用完抛弃以后,将会在酸碱环境中发生反应造成腐蚀。

电解液以及有毒物质渗入土壤以及地下水,通过农作物或饮用水进入人体,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一粒钮扣电池中的汞,若泄露到水中就可污染约60万千克水,相当于一个人的一生饮水量。

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可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

更为危险的是汞在水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转变为甲基汞,许多水生物体内都可产生甲基汞的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吸收到血液,在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中的疏基结合,随血液分布到各器官。

因而对人体运动区域和感觉区域的脑细胞损害很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民,由于长期摄入富集甲基汞的水贝而造成的水俣病。

镉镍电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充放电池,它可充放电数千次。

镉的污染更不能忽视,它也可在生物体内富集。

镉的化合物可通过食物、水、空气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形成镉硫蛋白,经血液流到全身从而影响肾、肝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能。

使骨骼疏松、萎缩、变形,易发生全身多发性骨折。

有资料报道,镉有致癌致畸的作用。

镉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为16至33年,经长期蓄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发病。

此病无特效疗法,死亡率很高。

日本曾发生过的“疼痛病”就是镉污染所致。

铅及铅的化合物进入人体会使体内蛋白质发生变性,使其正常的功能受到破坏。

主要损害骨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其他电池中的锰、锌、铜等重金属若在人体大量富集,也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甚至患上绝症。

我国是生产和消费电池大国,统计资料表明,从1980年我国单从干电池一项产量上就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全世界的电池产量约为250亿只。

我国就占总量的1/2左右,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这些使用后的电池被随意丢弃,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大量浪费资源。

若以每年生产100亿只干电池计算,全年将要消耗约16万吨锌、2300吨二氧化锰、2000吨钢、2.7万吨氯化锌、8万吨氯化铵、4.3万吨碳棒。

随着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仅全国手机和免提电话每年淘汰的废电池就达千吨之多。

这样,大量材料被浪费,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利国利民,而生产新型无污染电池,势在必行。

2.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及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