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及阅读回扣训练

一、基础考点训练

1.作家作品

(1)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等。

现存文章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在文学上反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浮艳诗风,主张崇尚实用,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咏风》。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3)庄子,名周,战国时代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字音

(1)眄庭柯(miǎn) 

(2)出岫(xiù)  (3)一稔(rěn)

(4)庭柯(kē)(5)委心(wěi)(6)潦水(lǎo)

(7)多舛(chuǎn)(8)叨陪(tāo)(9)洗马(xiǎn)

(10)睢园(suī)(11)簪笏(hù)(12)宗悫(què)

(13)纤歌(xiān)(14)二难(nán)(15)夭阏(è)

(16)舂米(chōnɡ)      (17)蓬蒿(hāo)

(18)抟扶摇而上(tuán)(19)决起(xuè)

(20)祚薄(zuò)(21)茕茕孑立(qiónɡ)

(22)逋慢(bū)  (23)优渥(wò)  (24)期功(jī)

3.通假字

(1)乃瞻衡宇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小知不及大知

(4)而征一国

(5)夙遭闵凶

(6)零丁孤苦

答案 

(1)“衡”通“横”,横木 

(2)“销”通“消”,消散 (3)“知”通“智”,智慧 (4)“而”通“耐”,能 (5)“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亡) (6)“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奚惆怅而独悲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悟已往之不谏

(4)会有四方之事

(5)眷然有归欤之情

(6)引壶觞以自酌

(7)审容膝之易安

(8)控蛮荆而引瓯越

(9)躬逢胜饯

(10)穷且益坚

(11)岂效穷途之哭

(12)台隍枕夷夏之交

(13)披绣闼

(14)遥襟甫畅

(15)气凌彭泽之樽

(16)命途多舛

(17)怒而飞

(18)适莽苍者

(1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0)众人匹之

(21)《齐谐》者,志怪者也

(22)臣以险衅

(23)慈父见背

(24)舅夺母志

(25)除臣洗马

(26)不矜名节

(27)无以至今日

(2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0)行年四岁

答案 

(1)为什么 

(2)不久 (3)过往 (4)恰逢 (5)依恋的样子 (6)拿来 (7)明白,深知 (8)连接 (9)盛大的 (10)因厄、处境艰难 (11)走到头的 (12)倚,据 (13)开 (14)副词,刚,顿时 (15)超过 (16)乖违,不顺 (17)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18)到 (19)独 (20)比 (21)记载 (22)灾难祸患 (23)代词,第一人称,我 (24)强行改变 (25)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6)顾惜 (27)没有用来……的 (28)因此;拳拳之情 (29)禁得住 (30)经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2)而

(3)之

(4)其

(5)于

答案 

(1)介词,让/表修饰,连词/介词,在/连词,因为/介词,凭……身份 

(2)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3)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定语后置标志,不译/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代词,它,指水 (4)代词,它的/用在选择问句中,译为“是……还是……” (5)介词,比/介词,给

6.古今异义

(1)尝从人事

(2)悦亲戚之情话

(3)将有事于西畴

(4)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5)腹犹果然

(6)虽然,犹有未树也

(7)众人匹之

(8)九岁不行

(9)至于成立

(10)则告诉不许

(11)臣之辛苦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 

(1)指做官 

(2)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3)指耕种之事 (4)迎接 (5)食饱之状 (6)虽然这样 (7)一般人 (8)不能行走 (9)成人自立 (10)申诉 (11)辛酸苦楚 (12)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7.词类活用

(1)生生所资

(2)历职郎署

(3)善万物之得时

(4)怒而飞

(5)眄庭柯以怡颜

(6)屈贾谊于长沙

(7)乐琴书以消忧

(8)襟三江而带五湖

(9)雄州雾列

(1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1)宾主尽东南之美

(12)猥以微贱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维持 

(2)名词作动词,任职 (3)形容词作动词,羡慕、喜好 (4)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衣带 (9)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10)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11)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12)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8.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复驾言兮焉求

(2)而莫之夭阏者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遂见用于小邑

(6)既自以心为形役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8)谨拜表以闻

(9)都督阎公之雅望

(10)《齐谐》者,志怪者也

(1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答案 

(1)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宾语前置,“之夭阏”即“夭阏之” (3)介宾结构后置,“以春及告余” (4)介词结构后置,“覆杯水于坳堂”即“于坳堂覆杯水” (5)被动句,“见”表被动 (6)被动句,“为”表被动 (7)省略句,渔舟唱(于)晚 (8)省略句,以闻(陛下) (9)定语后置 (10)判断句,“……者也” (11)判断句,语义判断

9.翻译下列句子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译文: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文: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

答案 

(1)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使,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2)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3)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4)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至此而止。

(5)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6)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

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10.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正确

(1)老王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人形影相吊,十分可怜。

(  )

(2)这几位老人虽已日薄西山,却老当益壮,自发为企业贡献余热。

(  )

(3)看到家乡今是昨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位华侨心中感慨万分。

(  )

(4)每周的杂志,也好像涸辙之鲋的雏鸟一样,要等我做文章呢。

(  )

(5)阔别十年的同学,没想到今天在火车上萍水相逢。

(  )

(6)靠着不断地创业,钟鸣鼎食的巨室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

(  )

答案 

(1)错误。

“形影相吊”指一个人的形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正确。

 (3)错误。

“今是昨非”主要指对过去所犯错误的悔恨。

应用“今非昔比”。

 (4)错误。

不能用作定语。

 (5)错误。

只用于不相识的人之间。

 (6)正确。

11.名句默写

(1)       ,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       ,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3)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4)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二、阅读考点训练

【考点展示】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真题训练】

(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

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

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

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

铭刻。

答案 A

解析 “登”在这里应该是“考中”的意思。

用代入法验证即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②是说马文升积极进谏,③是马文升教太子的方法。

用排除法即可选出答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案 D

解析 “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不正确,原文是说“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说明马文升的威望很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

答案 

(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长而且德高望重,皇帝也推心置腹信任他,各位大臣没有人敢有怨言。

(2)他在家居住时,没有事就不去州府。

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应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以直译为主,特别注意重点词语、重点句式等得分关键点。

①中“耆硕”“推心”“莫”等。

②中“非事”“辄”“颦蹙”,注意省略句。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

刚正不阿,非常有名。

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

(后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

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

“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

”孝宗立即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

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

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

文升严格考察部属,罢免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

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

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皇帝都完全接纳。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长而且德高望重,皇帝也推心置腹信任他,各位大臣没有人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

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

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开,皇帝答应了。

他在家居住时,没有事就不去州府。

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应答。

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

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

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行事坚守正道。

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那里离开了。

(二)(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

“汝亦为此恶行乎?

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

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

“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

“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

”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 ①孤露:

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

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

通“伺”。

④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

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

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

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落:

使……衰败。

答案 A

解析 A项谢:

道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介词,来/连词,因为;B项动词,做/介词,替;C项副词,于是,就;D项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3.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答案 A

解析 A项参考原文“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 D.本文是人物传记,没有传神的语言描写,与《烛之武退秦师》写法也不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

 

答案 

(1)而姚敬恒躬身力行,与他们(凌、沈二人)名声并重,只是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非常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等。

得分点:

①“躬行”、“顾”各1分,流畅1分;②“贸”、“愠”各1分,流畅1分;③“丧”1分,流畅1分,还要考虑“无乃……欤”这一固定句式的翻译。

【参考译文】

姚敬恒先生事略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

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没有靠父母的荫庇,成为儒学大师。

淩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的传记里。

而姚敬恒躬身力行,与他们(凌、沈二人)名声并重,只是没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家,是杭州的大姓。

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的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

他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非常生气。

说:

“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

我没什么指望了。

”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

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

“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应潜斋长叹道:

“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

”姚敬恒说:

“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

”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

”然而姚敬恒也不敢拿出更多,每次等到他钱物匮乏时才给他,至死不变。

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执礼如同古代的老师弟子。

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符合他的心意,唯独看见姚敬恒而赞许他说:

“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

姚敬恒回答道:

“郑成功没多久就会平定台湾,只是福建兵力已经竭尽,您怎么来守护它?

”福建总督肃然点头。

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他经营的生意没什么增加收益,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强加之罪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认为他很奇异,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张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

他生平做事,只在亲为,不著书立说,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

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整理他的一些轶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