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09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 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docx

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6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

专题6无机框图推断与元素推断

【1】下图中①~

分别代表有关反应中的一种物质,请填写以下空白。

(1)①、③、④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⑧与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

(1)①为NH4HCO3〔或(NH4)2CO3〕,③为NH3,④为O2。

(2)C+4HNO3=2H2O+4NO2↑+CO2↑

【解析】粗读题目,将整块网络图看在眼里,不要被11个数码搞得心慌意乱,要清醒地看到④、

、⑥、⑦、②的重复出现。

细读题目,把整块框图画分成Ⅰ→Ⅳ小块,如图所示:

第Ⅰ块中,Na2O2是个突破口,能与Na2O2反应的气体应该是CO2,由此估计②可能是CO2,④可能是O2。

由①加热得气体混合物,该气体混合物通过浓硫酸后,得到气体②,可认为①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中学学过的物质受热得到气体混合物的,当属这两种盐)。

第Ⅱ块中,气体混合物通过碱石灰后,CO2和H2O均被除去,③应为NH3,③与④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生成⑥和

的反应为

=2NO2,由此可知⑥为NO,⑦为NO2,

为H2O。

⑦与

反应生成⑥和⑧,应该是3NO2+H2O=2HNO3+NO,由此可知⑧为HNO3。

第Ⅲ块中,⑧与⑨反应,生成⑦、②和

,只有⑨是未知的,HNO3与什么物质反应能生成NO2,CO2和H2O呢?

显然⑨应该是碳。

第Ⅳ块中,②与Mg条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⑨和⑩,可确定⑨为碳(发生的反应

当然,也可以按Ⅰ、Ⅳ、Ⅱ、Ⅲ块的顺序思考。

本题使用了11种物质,用了15个序号,其中④、

、⑥、⑦、②重复出现,涉及9步反应(或操作),组成了元素化合物的框图题,考查四种主族元素的典型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的化学用语。

上述的种种常见误区,反映出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差,不能迅速将整幅网络图分解成4个小块,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个击破。

还反映出考生在正确书写指定物的化学式方面的缺陷,由于“NH4+”与“NH3”不分、“NH3”与“NH3·H2O”不分,把本应该得到的分数丢失了。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要走出元素化合物框图的误区,就要熟练掌握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典型反应,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做到知识存储有序,便于迅速准确提取。

【纠错】第

(1)问:

“①”(NH3)2CO3,NH3HCO3,NH4CO3,(NH4)2S,NH4HSO3等。

“③”NH4,NH3·H2O,CO2,CaCO3等。

“④”CO2,NH3,Na2CO3等。

(2)问:

①C+HNO3=NO2↑+CO2↑+H2O

②CO+2HNO3=CO2+2NO2+H2O

③C+HNO3=NO↑+CO+H2O

④C+H2SO4=SO2↑+CO2+H2O

⑤2Mg+CO2=2MgO+C

【2】试样X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

取质量相等的两份试样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1)请写出步骤③中所发生的全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全部的溶液Y和全部的粉末Z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不溶物W的质量是m,则每份试样X中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

(用m表示)

【答案】

(1)Cu2++Fe=Cu+Fe2+,2H++Fe=Fe2++H2↑

【解析】审题时注意:

第一,X由Fe

O和CuO组成。

第二,取质量相等的两份试样进行实验。

第三,反应中盐酸过量,CO过量,全部的溶液Y和全部的粉末Z充分反应,且“③强酸性溶液(不含Cu2+)”,说明溶液中的Cu2+全部变成了Cu,在不溶物W中不含Fe(因为强酸性条件下,Fe变成了Fe2+)。

第四,不溶物W只含Cu,这里的Cu一部分

来自粉末Z,另一部分来自粉末Z中Fe与溶液Y中CuCl2反应生成的Cu。

考虑问题时,可设每份试样X中含CuOamol,FeObmol,按题意画出框图:

根据上述框图可知各步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及相关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W的成分是2amolCu,由此可列出每份试样X中CuO的质量。

即:

【纠错】

2Fe3++Cu=Cu2++2Fe2+,④Fe-2e=Fe2+,2H++2e=H2↑,⑤Fe2++Cu2+=Cu+Fe3+,⑥Cu+2H+=Cu2++H2↑,⑦Fe2++2H2O=Fe(OH)2+2H+,4Fe(OH)2+O2+2H2O=4Fe(OH)3等。

(2)问:

①5/4m,②1.2m,0.6m,③m/2,m/4,120m/132等。

(1)问:

出现①误区,是因为离子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未配平。

出现②误区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考虑盐类的水解,看不懂题意,不知道溶液的强酸性是由于盐酸过量造成的。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对题目中的“氧化亚铁”视而不见造成的。

出现④误区是由于误认为发生了原电池反应造成

的。

出现⑤误区,是死记硬背造成的,误将一个与本题无关的反应2Fe3++Cu=2Fe2++Cu2+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颠倒过来,作为答案,造成失误。

出现⑥误区,是由于违背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造成的。

出现⑦误区,是由于审题不清,不知道酸性条件下不存在这两个反应造成的。

CO2反应生成的Cu,还含有CuCl2+Fe=Cu+FeCl2反应生成的Cu,审题时未注意“每份”两

个带有加重号的字,造成失误。

出现②误区,是因

区,均因列式错误造成失误。

【3】A,B,C和D分别是NaNO3,NaOH,HNO3和Ba(NO3)2四种溶液中的一种。

现利用另一种溶液X,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

试确定A,B,C,D,X各代表何种溶液。

A:

______B:

______C:

______D:

______X:

______

【答案】A:

NaOH,B:

NaNO3,C:

Ba(NO3)2,D:

HNO3,X:

MgSO4。

【解析】检验Ba2+用SO42-生成的BaSO4不溶于稀HNO3,可断定X一定含有SO42-离子,D必为HNO3,C必为Ba(NO3)2。

这样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然后再根据另一种白色沉淀的性质继续推断,就可找到答案。

在确定C为Ba(NO3),D为HNO3后,再对能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NaNO3不能与硫酸盐生成白色沉淀,而NaOH却可以与某硫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于是可确定A为NaOH,X为MgSO4。

显然B应该是NaNO3。

检查一下,MgSO4(X)与过量NaNO3(B)不反应,MgSO4(X)与过量HNO3(D)不反应,Mg(OH)2白色沉淀加NaNO3(B)溶液不溶解,BaSO4白色沉淀加NaNO3

(B)溶液也不溶解,完全与题目图示相符。

结论:

A为NaOH溶液,B为NaNO3溶液,C为Ba(NO3)2溶液,D为HNO3溶液,X为MgSO4溶液。

【纠错】常见错误分析:

①NaOH,N

aNO3,BaNO3,mgSO4。

②X为ZnSO4,Mg(OH)2,H2SO4,MgCO3,FeSO4,CuSO4等。

③A为Ba(NO3)2,

C为NaOH。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判断正确,但元素符号写错或写得不规范,导致失误。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对物质间相互反应规律不掌握,造成失误。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未抓住白色沉淀溶解与不溶这一特征进行分析推断,造成失误。

【4】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

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据此判断:

(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______。

(用A,B,C字母填写)

(2)单质乙必定是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3)单质乙的分子式可能是______,则化合物B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

按①→⑥顺序思考,可以断定乙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乙元素在A,B化合物中分别呈正、负价。

于是根据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大脑中调出S,SO2,H2S,令乙单质为S,A为SO2,B为H2S,

值得注意的是第(3)问的答案还有另外一组物质:

乙为N2,B为NH3。

框图的左边是考生熟悉的重点知识——氨的催化氧化,右边是本次高考试题的第29题给出的新反应,这种异题迁移的设计,为思维敏捷的考生多提供了一条思路,也为一时还找不到思路的考生提供了一条线索。

希望大家在备考时,要注意异题迁移,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纠错】第

(1)问:

①只答A,②只答B,③错答C。

(2)问:

①化合物A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单质乙和化合物C,有单质乙,所以乙必为非金属。

②化合物之间能生成单质的必为非金属。

③中学常见的符合题意的、生成单质的必为非金属。

④化合物A和化合物B反应不可能生成单质金属。

⑤化合物A和化合物B反应生成单质乙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而金属为零价,必出现氧化还原反应。

第(3)问:

①S,SO2。

②O2,H2O。

③O2,H2O2。

④Cl2,H2O。

⑤P,PCl3。

列举的种种失误,是由于一些同学面对一幅综合性强而又陌生度高的框图,不能通过分解、联想、迁移,将其改造成自己熟悉的思路图,找到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反映出思维的整体性差,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单质乙、化合物B的分子式,漏答或错答必含乙元素的化合物,也不会叙述乙必定为非金属单质的理由。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5】图中的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粗框表示初始反应物(反应时加入或生成的水,以及生成沉淀J时的其他产物均已略去)。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B是______,F是_______,J是______。

(2)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

【答案】

(1)Cl2,Fe,Fe(OH)3

(2)Cl2+2OH-=ClO-+Cl-+H2O

【解析】审视框图,两个粗框表示初始反应物,第一个粗框中是饱和食盐水,经电解可得NaOH,Cl2和H2,这个反应是大家熟知的,但究竟A,B,C各是何物?

还要看与之相关的反应才能判断。

据B与A反应生成两种产物,而B与C只生成一种产物,可推知:

B为Cl2,C为H2,A为NaOH。

至此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就能写出来了。

第二个粗框中是F,F与B反应生成I,F与G反应生成H,且H与B反应又得到I,由此可推知:

H,I是同种金属的氯化物,F是变价金属元素的单质。

头脑中应立即出现三个熟悉的化学反应:

Fe+2HCl=FeCl2+H2↑ (G+F→H)

2FeCl2+Cl2=2FeCl3     (B+H→I)

据此得出F就是Fe的结论。

再看I和H,在加入D之后,均得沉淀J,可知D不可能是NaCl,只能是NaClO。

NaClO溶液呈强碱性;HClO是很弱的酸,又是氧化性很强的酸;Fe2+会被氧化成Fe3+;Fe3+与OH-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会产生Fe(OH)3沉淀,所以无论是FeCl3与NaClO溶液混合,还是FeCl2与NaClO溶液混合,都会得到Fe(OH)3沉淀(J)。

【纠错】第

(1)问:

①F是NaCl,J是AgCl。

②F是Fe(正确),但J答成Fe(ClO)3。

(2)问:

①Cl2+2NaOH=NaCl+NaClO+H2O。

②Cl2+OH-=Cl-+ClO-+H2O。

③Cl2+2OH-=Cl-+HClO。

④Cl2+2Na++2OH-=Cl-+NaClO+H2O。

⑤Cl2+2NaOH=Cl-+ClO-+H2O。

⑥Cl2+2Na++2OH-=Cl-+ClO-+2Na++H2O

【6】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RO3n-+6I-+6H+=R-+3I2+3H2O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______。

【答案】

(1)+5,

(2)7。

【解析】

(1)第一种方法是以反应前后离子电荷守恒为突破口;第二种方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为突破口。

第一种方法:

在头脑中列式:

(-n)+(-6)+(+6)=-1

心算得出n=1

推知在RO3-离子中,R的化合价为+5。

第二种方法:

根据RO3n-可知其中R的化合价为+(6-n)。

又据R从+(6-n)价变为-1价,是得到了6个电子(因为6I-失去6个电子,变成3I2),列式+(6-n)+(-6)=-1,求得n=1,故R的化合价为+(6-1)=+5。

【纠错】 

(1)+(6-n),

(2)5

出现“+(6-n)”的误区,显然是沿第二种方法求解的,只可惜“+(6-n)”仅仅是推导过程中的第一步,便把它误认为是最终结果,导致失误。

(2)根据R-可知,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得到一个电子,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的,所以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为8-1=7。

出现“5”的误区,是由于误将RO3n-中R为+5价确定为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导致错误地将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答成5。

【7】高锰酸钾和氢溴酸溶液可以发生下列反应:

KMnO4+HBr→Br2+MnBr2+KBr+H2O

其中还原剂是______。

若消耗0.1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

【答案】HBr,0.5。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列式求算。

可知2KMnO4~10HBr

2mol           10mol

0.1mol        xmol

x=0.5

【纠错】第

(1)空:

KMnO4,MnBr2,溴元素。

(2)空:

0.25mol。

出现第

(1)空的种种失误,是由于还原剂概念不清所致,其中KMnO4是氧化剂,MnBr2是还原产物,笼统地回答“溴元素”,未指明其化合价,不知是指HBr中的溴元素,还是指Br2中的溴元素,另外MnBr2,KBr中都有溴元素,所以造成失误。

出现第

(2)空的失误,是由于误把还原剂被氧化所得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当成了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

据此结果,心算2∶5=0.1∶x,x=0.25,思考过程少了一步,忽略了题目问的是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可谓“欲速则不达”,把本应答对的题目答错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是一道基础题,不是考生不会,而是考生没有答对。

提醒大家要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配平的技能上下功夫,练好基本功,提高正确率。

【8】

(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纠错】

(1)①2HSO4-+Ba2++2OH-=BaSO4↓+H2O;②2H++2OH-+Ba2++SO42-=BaSO4↓+

H2O;③H++OH-+Ba2++SO42-=BaSO4↓H2O;④HSO4-+OH-=H2O+SO42-

,H++OH-=H2O,Ba2++SO42-=BaSO4↓;⑤2Na++H++SO42-+OH-+Ba2+=BaSO4↓+Na2SO4。

(2)①把SO42-写成SO4-,或SO4,或SO42+;把Ba2+写成Ba2-等;②H++OH-=H2O;③H++OH-+Ba2++SO42-=BaSO4↓+H2O;④SO42-+Ba(OH)2=BaSO4↓+H2O。

(1)问: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在生成物中漏写了SO42-离子所致。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离子方程式未配平所致。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将离子方程式中系数局部约简所致。

出现④误区,是由于不掌握书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规则,不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题设问题,导致失误。

出现⑤误区,是由于不懂得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则,不知道Na2SO4应完全电离,不知道Na+不应出现在离子方程式中,导致失误。

(2)问:

出现①误区,均属于阴阳离子符号写错所致。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不符合溶液已呈中性的事实,也

不符合溶液中存在SO42-离子时,继续滴加Ba(OH)2溶液将生成BaSO4沉淀的事实,导致失误。

出现③误区,虽然与②误区书写有别,但与②误区的失误相同,仍不能反映该化学反应的实质。

出现④误区,是由于不知道Ba(OH)2是强电解,在水溶液中应完全电离成离子,导致失误。

综上所述,陷入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书写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规则,回答问题。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

在备考时,不仅要会写教材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还应会根据实验现象和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则,写出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9】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它是锗酸铋的简称。

若知:

①在BGO中,锗处于其最高价态,②在BGO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③BGO可看成是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复杂氧化物,且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

请填空:

(1)锗和铋的元素符号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BGO晶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答案】

(1)Ge和Bi

(2)Bi4Ge3O12〔或2Bi2O3·3GeO2,或Bi4(GeO4)3〕

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所写化学式Bi2O3·GeO2中,其含氧的总质量不相同,造成失误。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不理解题示信息②“在BGO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误将Bi的化合价判定为+5价,造成失误。

第(3)问:

根据题示信息②,可得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Bi2O3。

出现Bi2O5的误区,是由于对题示信息②不理解,误将+3价的Bi判定成+5价,造成失误。

需要说明的是,本题的第(3)问是回答第

(2)问的基础,可先回答第(3)问,再回答第

(2)问。

【10】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

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

A、B和C均为4.0mol,D为6.5mol,F为2.0mol,设E为xmol。

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

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

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________。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其理由是______。

【答案】

(1)正,7.0。

(2)不相等。

因为这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的,平衡状态不同,所以A的物质的量不同。

【解析】这是一道定量处理的理论型简答题,题目通过叙述和图示,给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平衡体系,创设了考查化学平衡知识的新情境,陌生度高,对考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纠错】

(1)①逆,②3.5,③6.5,7.5,13等。

(2)①相等。

②因为条件不一样了,为了达到平衡,就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不等。

③因为x值不同,两容器物质的体积不同,压强不同,所以在不同压强下,平衡时刻A的含量是不等的。

④在x=4.5和5.0时,右边容器气体摩尔数都不为12mol,所以不等。

⑤此时只得靠变温来使隔板不动,又不知此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不知向哪移动,或不移动,所以A的物质的量不定。

要正确回答第

(1)题第1空,关键在于抓住左侧反应的特点:

2F(气)中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逆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

从此点考虑出发,计算右侧起始时总物质的量=6.5mol+4.5mol+2.0mol=13mol,欲使达平衡时总物质的量等于12mol,故反应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没有抓住关键——左侧反应是无论向正反应方向还是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其总物质的量总是12mol,要使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正中位置,隔板两侧气体的物质的量必须都等于12mol。

(1)题第2空仍应抓住平衡时隔板两侧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2mol这个关键,设达平衡时E的消耗量为2amol,则

因为左侧反应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为12mol,所以达平衡时,右侧反应需满足的条件是:

解之,得x<7.0

也可以在头脑中假设E完全消耗掉,即x变为0,粗算一下,得出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多少。

心算过程如下:

解之,x=(12-8.5)×2=7.0

得出x<7.0的结论。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将12-6.5-2.0=3.5,导致失误。

应该说x=3.5,是一种特殊情况,即起始右侧总物质的量恰好为12mol,即起始态就应是平衡态了,x必须大于3.5,右侧的可逆反应才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可见这样回答,是x的取值范围的下限(3.5<x),并没有答出x的取值范围的上限(x<?

),造成了失误。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进行了错误的推导:

没有抓住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mol这个关键进行推导,得出x<6.5的错误结论。

其他错误得数就不一一推导了。

衡移动无影响,不懂得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不变,但A、B、C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改变的,所以失误。

出现②、③、④误区,均属于未读懂题示信息“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抓不住应答的关键,导致结论对,但理由表述不对的失误。

出现⑤误区,仍是由不懂题示信息对温度的提示,不懂得温度不同,对于左侧的可逆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都是处于不同的两种平衡状态,A的物质的量一定不同,导致失误。

【11】用A、B两种常见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其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其相互关系如图(其他物质均略去)。

  根据右边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的化学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写出混合物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答案】

(1)Na2O2、NaHCO3、O2、CO2 

(2)2Na2O2+2H2O=4NaOH+O2↑,NaOH+NaHCO3=Na2CO3+H2O 

【12】某混合物A,含有KAl(SO4)2、Al2O3、Fe2O,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判断:

  

(1)固体B所含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____。

  

(2)固体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

【答案】

(1)Al2O3  

(2)K2SO4、(NH4)2SO4   (3)CO2+2H2O+AlO2-=Al(OH)3↓+HCO3-

【解析】由KAl2(SO4)2、Al2O3、Fe2O3的溶解性可知KAl(SO4)2转入溶液,Al2O3、Fe2O3成为沉淀,顺着框图的变化,不难得出结论。

【纠错】解题方法是抓住特征,找突破口,然后反复推敲、认真辨析,根据与其他元素或物质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而得出结论,定量计算与框图题结合是高考试题开发的一类新题型。

【13】以下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反应:

其中,氧化物(I)是红棕色固体,氧化物(II)、(III)、(IV)在反应条件下都是气体。

(1)氧化物(I)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氧化物(II)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