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58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主要体现基础性,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除了烷烃,其他不上升到类别学习。

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

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如:

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

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三、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及分子式,通过拼接制作甲烷的分子模型了解甲烷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学习根据分子模型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2.知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3.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与常见的强氧化剂高锰酸钾反应。

4.知道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建立甲烷取代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观察和分析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球棍模型演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

6.通过拼接乙烷、丙烷、丁烷的球棍模型,了解烷烃的组成特点(包括通式)、结构特点及性质异同,建立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简单的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7.初步了解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8.通过用球棍模型拼接4个碳原子的相互结合方式,感受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1.通过观察模型,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乙烯的结构特点。

2.知道乙烯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3.知道乙烯与甲烷一样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建立乙烯取代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石蜡油分解实验”的现象感受乙烯与烷烃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拼接模型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断键成键位置,根据模型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习从断键成键位置理解典型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方法。

5.通过观察模型,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6.知道苯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为5.5℃,用冰水冷却可凝成无色晶体,沸点低于100℃。

7.通过分析苯的分子结构特点,知道苯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会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8.通过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习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思路:

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预测苯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收集实验事实判断预测是否正确,并尝试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预测与事实的差异。

感受有机化合物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

能够根据球棍模型写出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通过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外调查等方式,认识乙烯、苯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1.通过对比金属钠投入煤油、乙醇、水中的不同现象,分析推理乙醇结构的特点,通过拼接球棍模型了解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OH,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

3.知道乙醇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低于100℃,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知道乙酸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又称为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4.能够根据乙酸的结构模型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够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单质、碱、碱性氧化物和某些盐反应;知道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酸的酸性强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知道乙酸能够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通过拼接球棍模型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能够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通过观察生成乙酸乙酯的实验,理解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6.通过对比乙醇与乙酸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异同,感受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7.知道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醛,乙醛可以被氧化为乙酸,通过拼接球棍模型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并能够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8.通过学习乙醇、乙酸的用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假酒、乙醇汽油等),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1.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特点。

知道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而淀粉与纤维素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通过实验知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3.通过实验知道蔗糖在酸催条件下可以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知道淀粉在催化剂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知道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并知道相应的水解产物;知道蛋白质在酶等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4.知道糖类、油脂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知道蛋白质人体内具有重要作用。

四、课时安排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3课时(甲烷1课时;烷烃2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课时(乙烯1课时;苯1课时)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课时(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2课时(糖类和蛋白质1课时;油脂1课时)

单元复习2课时

测验与讲评2课时

总共13课时

五、教学建议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与无机化合物类似,也是从个别物质开始讲起,再上升到类别(必修2只涉及烷烃的类别,其它类别选修5涉及),同样必须要有元素化合物课教学所具备的情境引入、实验探究等环节,但同时也有其特别的地方,比如,要引入结构模型,注重化学键的断裂教学等。

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与必修1中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关联,二是要关注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关联,只有注意分析了这些关联,才能明确必修2中有机内容的定位。

1.围绕“结构(组成)-性质-用途”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注重有机化合物的“三重表征”,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搭建方法平台

根据李南萍老师在《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的发言,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显性教学任务是获得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同时形成提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线索”或认知图式。

元素知识的认知图式主要包括两条:

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围绕“结构(组成)-性质-用途”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建立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线索”或认知图式。

本章前三节内容的呈现方式很相似,但在功能上应该有区别。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要求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这种编排方式与其他三节不一样,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烷烃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同系物的概念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具有相似的结构,就有类似的化学性质的观念。

本节的另一功能是利用烷烃的分子球棍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同时理解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并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把两种结构特点不同的物质乙烯和苯放在一起,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规律,加强知识前后的联系,通过模型对比,感受乙烯的结构特点“C=C”与“C-C”的不同,苯的结构特点与乙烯的不同,认识加成反应的本质与取代反应的区别,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渗透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中乙醇、乙酸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再次加深“结构(组成)-性质-用途”这一有机物学习模式的理解。

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节可以看成是类概念、类性质的初步体现。

总之,四节的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围绕“结构(组成)-性质-用途”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让学生获取有机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即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多媒体素材、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式、结构式获得符号表征;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平台,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案例1:

课本61页的【科学探究】

甲烷在常温下稳定,但当条件改变时,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反应。

这个实验比较难做,可以用视频代替。

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片段

【科学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信息

反应条件

反应物状态

生成物状态

反应中的现象

液面变化

实验1

实验2

【问题】从信息中获得什么启示?

【教师】表征性抽象:

(1)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黄绿色逐渐褪去,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物质。

(3)试管口有白雾。

推断是氯化氢造成。

【教师】白雾由HCl造成,那油状物是什么?

从反应物甲烷和氯气必须经过怎样的断键、成键过程才能生成HCl?

残余的原子或原子团能相互结合,那除了HCl外还有什么生成物?

【教师】原理性抽象:

演示或阅读化学方程式(指出键的变化情况,特别是CH3-与-Cl结合),这种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教师】生成的一氯甲烷是液体吗?

(据p62一氯甲烷的沸点低,推断出油状物并非一氯甲烷)由于甲烷中四个C-H完全等同,其他C-H同样可与Cl2发生取代反应,请推导出其他产物,在课本上书写化学方程式。

【动画视频】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模型搭建】用模型演示第一步取代反应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进行拼装模型。

教材设计了“科学探究”栏目,学生首先观察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可以观察现象清晰的视频,特别是“白雾”、“油状物”的现象;如需亲自演示,可以使用强光灯或太阳灯,加快反应速率),然后获得相关信息和启示。

跟其他科学探究一样,此栏目承载着一系列体现本学科思想方法的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1)宏观表征能力:

实验现象涉及一个气相和两个液相,可以培养根据状态全面描述现象的能力,以及归纳实验事实,由现象深入微观本质的能力。

(2)条件控制的科学思想:

认识到光是启动甲烷卤代反应的原因。

(3)微观表征能力:

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

分析时,可以从产物H-Cl的形成入手,作引导式提问:

从反应物甲烷和氯气必须经过怎样的断键、成键过程才能生成HCl?

残余的原子或原子团能相互结合,那除了HCl外还有什么生成物?

(4)符号表征能力:

利用符号(化学方程式)把这一微观过程表示出来。

写出形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

(5)信息运用能力:

根据p62一氯甲烷的沸点低,推断出油状物并非一氯甲烷,根据甲烷中四个C-H完全等同,推导出其他产物,在课本上书写化学方程式。

由此感受到有机反应产物多样,通常用“→”表示。

书写后可以继续利用拼插模型、观看动画等策略,让学生形象地构建思维模型。

通过甲烷整节课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关于甲烷的三重表征(见表1)。

表1甲烷的三重表征

表征层次

内容

(1)符号表征

CH4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甲烷的取代反应

(2)微观表征

化学键:

C-H属共价键、单键,通常较为牢固,不容易断裂;

甲烷卤代反应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断键成键位置)。

分子构型:

正四面体,以C原子为中心,四个H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3)宏观表征

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

对酸、碱、强氧化剂比较稳定;

特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燃烧、卤代反应、热分解反应等。

达成目标:

建立甲烷及其取代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观察和分析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球棍模型演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

2.充分利用结构模型(球棍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增强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灵活运用“球棍模型”的组装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先建立物质分子结构模型的形象信息,进而形成形象思维,从而为进一步让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推断、合成等化学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打下扎实基础。

然而在有机教学中仅依靠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探究还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如能有机地配合使用组装“球棍模型”的方法,以便师生共同探索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体验典型的反应机理,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反应本质,深刻体验模型这种形象思维对有机化学学习有效性会起到事半功的作用,从而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利用的结构模型有很多种,比如像课本60页[实践活动]甲烷的模型制作,先让学生自己用纸、橡皮泥、木棒等代用品制作简易模型,

但这些模型的制作费时,费力,而且比例大小也不太符合实际,建议学生购买“球棍、比例模型”,这些模型组装方便,形象,灵活多变,便于长期使用(高二选修五亦可以再使用)

案例2:

甲烷结构的学习

【教师】

(1)初中学过甲烷的分子式,请同学们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2)请把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根短线来表示。

这样写出来的图式叫做结构式

【板书】一、甲烷的结构:

甲烷的电子式甲烷的结构式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根据科学信息推测甲烷分子在空间结构?

科学信息:

1、4个C—H键长度、强度相同

2、H与C间的夹角相等

【学生回答】1、平面正四边型

2、立体结构

【实践活动】

每一组发球棍模型,引导学生搭建甲烷的球棍模型。

展示比例模型,让学生看懂比例模型。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组装的甲烷模型,归纳甲烷的空间结构。

【学生回答】立体结构,三棱锥

【教师】每条棱都相等的三棱锥又是什么结构呢?

它的顶点和中心又是什么原子呢?

【学生回答】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

利用球棍模型进行甲烷空间结构的教学,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甲烷的微观结构,并归纳甲烷的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初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简单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组装模型,认真观察,增强了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案例3:

烷烃概念、结构的学习

每一组发一套微型球棍模型,指导学生组装球棍模型。

【教师】与甲烷结构相似的有机物有很多,比如乙烷、丙烷、丁烷等,请根据它们的结构式组装出它们的球棍模型并观察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你拼插的球棍某些和你想象的结构是否一样?

观察乙烷、丙烷、丁烷的球棍模型,试归纳它们的分子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导学生从甲烷的分子模型出发,分析2个碳、3个碳和4个碳的连接情况,碳原子之间是否为直线结构?

键是否可以旋转?

【问题2】:

通过大量实验可知,C—C单键非常稳定,不易断裂。

你能根据甲烷的性质推测乙烷、丙烷、丁烷所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1)每个碳原子都结合了四个原子。

(2)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单键之间可以旋转,碳原子剩余的价键都与氢原子结合。

(3)碳原子之间组成不是直线而是锯齿形的链状结构

由以上结论归纳出“烷烃”的概念。

这些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的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烷烃。

烷烃之间组成锯齿形的链状结构。

教师对链状做出适当解释,强调烷烃之间的组成链状结构,并不是直线,结构式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并非与真实构型对应。

设计意图:

围绕球棍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球棍模型进行观察思考:

观察几种球棍模型中碳碳之间的成键特点,引出“烷烃”的概念。

这部分教学可以在学生制作活动中完成,让学生感受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不是直线而是锯齿形的链状;不是平面而是多个四面体的结合;碳原子剩余的价键都与氢原子结合;单键之间可以旋转,使学生对烷烃的结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3.利用好教材不同栏目,挖掘隐含的科学方法,渗透过程与方法教学

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的代表物,通过对几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本章教材中隐含的科学方法。

(1)通过对表格数据、图形信息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利用课本63页表3-1中的数据,提取结构的差异性对物理性质的影响的信息,即“随着C原子数增加,分子量逐渐增大,其熔、沸点有规律地变化”。

又如从《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的表格上的数据中,获取“同分异构体的支链越多,其溶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的信息。

课本64页[思考与交流]从图3-6学会从《4个碳原子互相结合的方式》的图形中,获得“碳原子可以有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等等结合方式”的信息,归纳出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此内容中隐含的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结构决定性质及官能团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等概念和思想,也为学生后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设计如下:

观察教科书64页思考与交流的8张图片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碳除了形成碳碳单键外,还可以形成几种键?

最大限度是几键?

(2)碳原子之间除了连成链状,还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

(3)将每个图片中碳剩余的键用氢补齐并写出结构简式,并从中找出有哪几个图片表示的是烷烃?

(4)哪些是甲烷的同系物?

找出哪几个互为同分异构体?

(2)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思想。

例如第一节的课本61页[科学探究]甲烷取代反应,渗透实验条件控制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了对比和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对比甲烷与氯气在有光照和黑纸包的条件下的反应。

比较实验条件、实验现象,从中抽取出取代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特点。

课本68页[实践活动]苹果与催熟剂,是强化学生实验条件控制和对比实验的观念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结果,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强化实验条件控制和对比实验的观念。

这个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形成与训练。

课本73页[实验3-2],通过对比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现象,及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的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大胆假说,得出乙醇与水结构的相似性,应用结构决定性质,引出官能团的概念,通过对比水和乙醇的结构,初步了解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引起性质改变的现象。

是对学生假说、类比能力的训练。

同时,这一实验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四节对葡萄糖的氧化反应与蔗糖的水解的实验探究,可以着重从实验条件控制的角度出发,探究实验成功的条件。

课本79页[实验3-6]建议增加一个后续的探究实验,如何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

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

通过实验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调节,加强实验条件控制的意识。

另外,乙醇三种条件下的氧化(燃烧、铜的催化氧化、重铬酸钾的氧化),再次强化实验条件控制的观点。

4.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必修模块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基础性,这是区别后续选修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既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文科生只是参加广东省化学水平测试,而测试又是基础性的;同时又要考虑到现阶段必修模块的教学也只是要为理科生后续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难度过大会影响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不宜拓展内容:

①.烷烃的系统命名。

②.烯烃、苯的同系物的命名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③.烯烃的通式、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④.烯烃、芳香烃的类别通性。

⑤.知道官能团—OH、—COOH具有哪些性质。

⑥.乙醇的消去反应。

⑦.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

⑧.淀粉、纤维素、油脂的水解的条件。

本届学生使用全国卷,电子式部分高考要求还不确定,但对每个具体的有机物,特别是代表物,书写它们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及性质的化学方程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要真正理解了它们的结构和反应机理,才能写好它们。

附件:

(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4、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6、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酯化反应。

7、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8、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