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67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漠之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沙漠之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漠之舟.docx

《沙漠之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漠之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沙漠之舟.docx

沙漠之舟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2007-07-1216:

35:

31)

转载▼

分类:

 工作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北师大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舟船”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第二篇。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

本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身体特点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课文的语言简单明了,段落之间联系紧密,层次分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是一篇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优秀范文。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四年级,经过前期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段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重点是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了解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写法特点,学习合理修改选择的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因此,学习本文,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把“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以外,还要了解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随课文学习课后的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1个生字。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能将课后的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帮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原因。

2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适当地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将课后补充的资料插入课文中,完善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有关沙漠和骆驼的知识。

2课件:

(1)有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

 

(2)阅读要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随课文自学15个生字。

2知道词语“胼胝”的意思。

3通过概括段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引出课题,激趣质疑

1介绍“舟”,引出课题

(1)板书:

舟。

边写边提示: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个点。

学生念一念这个字,念准字音。

 

(设计意图:

写这个字,正确的笔顺是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点,然而习惯上容易写成先写上面的点,再写横,最后写下面的点。

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并用板书示范,随时进行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和讲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写字训练在阅读课中的体现。

 

(2)什么是舟?

生说说自己对舟的理解(2——3人)。

(3)师做总结:

“舟”和汽车火车一样都是一种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汽车、火车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而“舟”,却是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舟”,不在水上,而在沙漠里。

(4)板书完课题:

沙漠之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从“舟也是水上交通工具”出发,为尽快找到“舟”与“骆驼”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做好思想上铺垫。

同时,从课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1)舟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怎么会有舟呢?

(2)沙漠里的舟会是什么样呢?

 

(设计意图:

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发现疑点、产生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词

1课题中说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

从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

下面请大家自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1)遇到生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以后,再往下读;

(2)哪一句读得不通顺,再回过头来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顺了,再往下读;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专家于咏正说: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之所以老调重谈,是因为有些人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仍不甚了了,有的即使明白,但又不知如何去做。

”让学生读书,就要教他们读书的方法,怎样去读,读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示,对于阅读要求,要提得清楚明了,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来说明,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还要记得住,才能实现带着问题读书的目的。

但是,有部分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总是出错,究其原因,就是不能静心,在把文本交给学生前就在“怎样把课文读正确”上提出明确的要求,长期地训练,学生便能提高阅读能力了。

 

2课题中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

骆驼)

3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担心的不是你们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担心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

把课文读好了,答案自然回有的。

抽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训练读不顺的句子。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①指导读准词语“胼胝”,在文中找出这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注上拼音,然后把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两遍。

②板书:

“每逢……就……”、“就是……也……”,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两组关联词,把含有这两组关联词的句子读两遍。

③这一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

(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④这一段中长句子比较多,我们再小声自由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2)谁来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这三个自然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

(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把这三个自然段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

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因为阅读课,是以“读”为本的。

这篇课文语言清楚明了,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略做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繁琐的分析。

而指导学生读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学生读书的时候去巡视,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指导,这个过程,是化解学生读书问题的过程,也是传递读书方法的过程。

经历了这样实实在在的读书后,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熟,还能知道,反复练习,字字入目,沉下心来读书,不慌张,是读好书的唯一途径。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把课文读熟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去。

 

三、再读课文,概括段意,理解“沙漠之舟”。

1刚才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流利了,同学们读得非常好。

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就是说读书要有一些概括,才能更好地读懂课文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读完一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把段意批注在这个段的旁边,再往下读。

 

(1)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相机做引导,归纳,并板书每一自然段段意的关键词:

     第一段:

身体特点

     第二段:

带路

     第三段:

预测风沙

     第四段:

驮物品

2我们读懂了课文,概括了自然段的段意,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请用关联词“既……又……还……所以……”来说说“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先自由小声说一说,组织好语言。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总结:

在茫茫的沙漠中,骆驼既能给人们带路,又能预测风沙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还能帮人们驮物品,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人们穿越沙漠之海,就像“舟”帮助人们渡过大海,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语言也没有逻辑,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

课文读到这个程度,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再给学生一组关联词,学生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相信经过这样的指导,就连语文成绩不太好学生面对这个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吧,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道说什么,语言也没有逻辑,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才“有米下锅”。

 

四、回扣课题,感受语言魅力。

1再次齐读课题“沙漠之舟”。

2课题短短四个字,却隐含了两个比喻,你能发现吗?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把沙漠比做大海,把骆驼比做舟。

五、整体感知,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语言清楚明了,我们通过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就弄懂了这个原因,那么,这三个段落与第一自然有没有关系呢。

如果课文没有第一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看全文。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自然段写了骆驼身体的特点,正是因为骆驼的身体有这些特点,它才能生活在沙漠里,带领人们穿越沙漠,所以,没有第一自然段是不行的。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通过概括段意,知道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下节课,我们来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怎样写骆驼身体特点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解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

2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将课后的资料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从中学习作者有序组织和选择材料的方法,感知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

1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知道了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可以说“把厚书读薄了”。

古人也说,读书要“把薄书读厚”,就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才能读出味来,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怎样写骆驼身体特点的。

2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

画出。

(1)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2)学生交流,中心句是第一句: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

3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那么骆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能让它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也能自如地生活下去呢?

再次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阅读要求(用课件出示):

(1)这一段分别从那些部位来介绍骆驼身体的特点,在书上标注。

(2)仔细读这些句子,这些部位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在书上标注。

 

4学生深入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教师提示:

读书切忌慌张,要静下心去仔细品位,才能品出“味”来。

5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骆驼的身体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才能长期生活环境恶劣的沙漠里,成为帮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交通工具。

(相机板书要点)

身体高,脖子长               能望远

嗅觉灵                       找水源

鼻孔能关闭                   防风沙

腿上有胼胝                   防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能分开         适合沙漠里行走

背上有驼峰                   转化成养料

(设计意图:

有人说过,读书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读,二是教给读书方法,即“边读边想”,三是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对小学生而言,这些“问题”和“方法”指向更要明确。

这一段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就会弄明白,无须教师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应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回顾全段,了解作者写作顺序,为课文做适当补充。

1指板书,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骆驼身体特点的?

 

(设计意图:

顺序即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为下一环节——为课文插入补充资料做好铺垫,把难点分解。

 

2一篇文章往往要经过反复补充和修改才能完善,课文后有三则补充资料,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插入课文中让课文变得更完美,请把这些资料和第一自然段结合起来读一读,想想该插入到什么地方才恰当?

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在书中做标注,并想想为什么要插入这里?

(1)学生默读,在书上做标注。

(2)学生交流汇报。

 第一句讲驼峰的有关知识,应插入第一自然段的最后;第二句讲骆驼怎样防寒冷,插入到第一自然段的第四句后面;第三句讲骆驼眼睛怎样防风沙,应插入到第三句后面。

3把修改后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设计意图:

修改过后,再读一读,更清楚地了解骆驼的身体特点,使修改的效果再次呈现,促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三、教师为全篇课文做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也学习了作者介绍动物身体特点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为文章做补充让内容更完善,今后,还要细心地观察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它们能生活在大自然里,都有自身的特点,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精彩!

 

(设计意图:

启发学习热爱生活,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课后拓展:

用学到的方法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并坚持写一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

学以至用,学的目的是为了用。

交给“鱼”,是为了学生能“渔”。

分享:

 

 

 

 

1

喜欢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一课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说明了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用8句话说明骆驼为什么能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

第一句先交代“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一切器官的构造和功能都必须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

后面7句话就围绕这一点从外形到生活习惯分析骆驼的生理特点。

第2

——6句写骆驼的生活习性:

有水草的地方,多吃多喝,把养料“储存在驼峰里”;水草缺乏时靠自己“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骆驼的这个习性很了不起,能适应沙弥的恶劣环境。

第2——4自然段写骆驼在沙漠旅行时“三能”——能带路,能抵御风沙,能驮物,所以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课文最后一句话“它是沙漠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重点掌握“储蓄”的写法,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4、学习课文及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的具体化得描写方法。

能对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5、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过程方法:

1、围绕课后思考题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讲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深切感悟文意。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

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清楚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和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的具体化得描写方法。

突破方法:

在教学本文时,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内容,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明确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天地”。

四、教学与方法

师:

直观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

生:

读、议、交流,手机资料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

生:

查找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做批注。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你见过骆驼吗?

在哪里见过?

能说说你见到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资料交流)提示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

(沙湖游玩,沙坡头旅游,骑骆驼的感觉)

骆驼又高又大,背上有驼峰,脖子长腿长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入题,激发学习的热情)

2、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骆驼的课文——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第一目标)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或问同桌

2、指名读课文(分自然段朗读)正音纠错(做到正确流利)

3、自己读课文:

想一想,画一画,文中有哪些好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出自己所读段落中的好词语

课件出示“好词我牢记”

沙漠  嗅觉   灵敏   刮起   旋风   滚热   烫伤  脚趾  松软陷到   驼峰   养料   脂肪   储藏   积蓄  缺乏    营养维持   旅行   沙丘   跪下   领先    熟悉  胼胝

5、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两遍,体会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意)

三、精读细品

(一)1、自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本段有几句话?

写了什么?

(读完你知道了些什么)

2、指8名分局自朗读,品味句子的意思

3、讨论:

8句话各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讲了哪些?

板书:

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

生活在沙漠里嗅觉灵敏—————能帮人找水源

外形特点腿上有胼胝—————不怕烫伤

生活特点脚掌又宽又厚  —————不会陷进沙里

背上有驼峰    —————储藏积蓄

4、想一想:

这一段里,第一句话与后面7句话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5、小结: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后面7句话围绕着骆驼的身体特点介绍骆驼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条件,它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能在沙漠中生活。

(抓住重点段和关键词句,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沙漠之舟          身体高,脖子长→望得远

↓          嗅觉灵→找水源

骆驼         鼻孔能关闭→防风沙

(外形)          腿上有胼胝→防烫伤

(习性)          脚掌宽厚、脚趾能分开→不陷入沙

                  背上有驼峰→储藏积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