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74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

1: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描写方法:

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

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

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

表面指………)、(深层:

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

A: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

开头作用

A: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

B: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

8:

结尾作用

A:

(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

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

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

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

概括事件:

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

心情或心理:

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

详略作用:

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

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比喻句:

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

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

增强了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

点名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

写作手法:

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

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

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

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

语言风格

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

环境作用描写

A:

渲染气氛:

衬托……的心情

B:

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

衬托人物…….的性格

D:

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

交待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

重点词语的品析

A:

①词的含义:

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

某词是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

前后两词是否矛盾:

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

18:

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

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象征写出象征的内容

B:

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

(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

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

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电梯,注意考虑首位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

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E:

题目(结尾处重点词:

线索)(一般联系中心)

20、原因类题性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

写作方法B:

构思技巧

C:

语言特点D:

描写人物方法

E:

结构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

①论点型,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

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②是针对论题论述的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实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数据。

引出论点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类型: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

①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哪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②请你再问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答题注意问题:

a:

补充事实论据,因为题干中是“例子”

③段的主要观点是:

“节约更是一种民族素质,而不是中心论点,像补充“节约时间”或“某人勤俭”都是错误的。

②事实论据:

必须是名人的实力,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

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

必须是名人名言。

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

做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

到理论局:

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

对比论证:

通知….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

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将抽象化的事物形象化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论点(或论题)

分析问题:

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解决问题:

总结全文强化(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六、论证思路:

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

、恰当使用“首先、容纳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

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论证的方式:

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

立论:

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

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

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

原因:

组破折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

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

一般不能

原因:

(1)结构上:

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叙,互换后结构不严谨、

(2)内容上:

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说明文

1:

整体阅读,获取信息结构上的作用是: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距或过渡句,B说明对象+特征C各段内容叠加

②我那张从哪几方面说明白?

{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

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

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

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了….内容

D:

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

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G:

作诠释;….解释了….内容:

3:

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4:

说明文语言

①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b生动形象(如大量描写句;修词举;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词语如:

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

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③“根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

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③要点:

a不能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d准确性

④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

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法(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

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XX”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

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与严密性。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此: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都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艳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没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②找有概述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生动形象地引出…..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

①总结全文,点名写作目的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③想象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与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叫角度分析)

要点:

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

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

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

①先概括两段内容②再说宁不恩能够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充题(依说明对象或内容)②补充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③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④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a要切题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

有感染力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要参考全文,高扩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①说明对象②特征+对象③设问句形式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1)实物

(2)事理判断依据:

①看标题②看开头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②总写段③中心句或过渡句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叙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标志:

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叙(建筑物)标志:

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叙(事理说明文)标志:

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

由一般到个别)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丰子恺

   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

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

“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

“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召集留学同道,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

他自己把腰来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这相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

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荼花女自伤命的神情。

别的还有许多演剧的相片,不可胜记。

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我还见过他当时的相片:

高头巾、硬领、硬袖燕尾服、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

学一样,像一样。

要做留学生,李先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④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请他藤椅子里坐。

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问。

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

法师回答我说:

“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撼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

但这正是做人极度当真的暗示。

   ⑤弘一法师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子。

比如全能的优伶①:

起青衣像个青衣,起须生像个须生,起大面②又像个大面……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来,然而他的遗训——当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注】①优伶,现在多称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

②大面,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俗称“大花脸”。

(1)作者回忆了有关李叔同先生的哪几件事?

(2)第一段中,“我”为什么觉得音乐课特别“严肃”?

(3)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4)本文的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2)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3)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4)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

(1)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李先生”做的几件事情。

文章第一段写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第三段写李先生留学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第四段写我请他藤椅子里坐。

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2)根据“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来概括即可。

(3)此句“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可知是外貌描写或者是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李先生扮演茶花女时的妆容之美,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之情。

(4)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李先生“认真”品质的赞美;直接抒发对李先生的怀念、敬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

⑴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⑵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⑶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⑷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结尾一般有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轮车夫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

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

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

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

“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

我急着上医院呢!

”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

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

“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

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说。

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

“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

”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

“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咦,你这不是宰人吗?

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

”车夫不耐烦了。

“太贵了,能不能少点?

”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

”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

“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

“20就20。

”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

她问车夫:

“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

”“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

”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

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

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

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

”“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

”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第一段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一分钱都不能少!

”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②她把心一横:

“20就20。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4)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

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要求:

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答案】

(1)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②“把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病得不轻呢!

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4)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5)表示想法的有:

真是个好人啊!

/他是在帮我啊!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等。

表示做法的有:

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钱车费,迟疑地放回口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解析】【分析】

(1)结合文本中“医院三轮车夫不收车钱,并道出要高价的原因”分析,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意思是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在这里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②结合妇女此时的处境,三更半夜,孩子病着,“心一横”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