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722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

1: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描写方法:

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

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

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

表面指………)、(深层:

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

A: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

开头作用

A: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

B: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

8:

结尾作用

A:

(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

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

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

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

概括事件:

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

心情或心理:

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

详略作用:

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

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比喻句:

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

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

增强了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

点名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

写作手法:

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

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

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

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

语言风格

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

环境作用描写

A:

渲染气氛:

衬托……的心情

B:

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

衬托人物…….的性格

D:

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

交待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

重点词语的品析

A:

①词的含义:

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

某词是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

前后两词是否矛盾:

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

18:

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

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象征写出象征的内容

B:

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

(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

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

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电梯,注意考虑首位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

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E:

题目(结尾处重点词:

线索)(一般联系中心)

20、原因类题性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

写作方法B:

构思技巧

C:

语言特点D:

描写人物方法

E:

结构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

①论点型,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

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②是针对论题论述的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实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数据。

引出论点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类型: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

①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哪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②请你再问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答题注意问题:

a:

补充事实论据,因为题干中是“例子”

③段的主要观点是:

“节约更是一种民族素质,而不是中心论点,像补充“节约时间”或“某人勤俭”都是错误的。

②事实论据:

必须是名人的实力,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

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

必须是名人名言。

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

做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

到理论局:

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

对比论证:

通知….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

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将抽象化的事物形象化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论点(或论题)

分析问题:

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解决问题:

总结全文强化(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六、论证思路:

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

、恰当使用“首先、容纳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

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论证的方式:

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

立论:

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

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

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

原因:

组破折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

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

一般不能

原因:

(1)结构上:

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叙,互换后结构不严谨、

(2)内容上:

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说明文

1:

整体阅读,获取信息结构上的作用是: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距或过渡句,B说明对象+特征C各段内容叠加

②我那张从哪几方面说明白?

{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

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

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

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了….内容

D:

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

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G:

作诠释;….解释了….内容:

3:

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4:

说明文语言

①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b生动形象(如大量描写句;修词举;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词语如:

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

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③“根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

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③要点:

a不能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d准确性

④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

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法(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

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XX”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

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与严密性。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此: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都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艳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没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②找有概述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生动形象地引出…..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

①总结全文,点名写作目的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③想象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与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叫角度分析)

要点:

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

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

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

①先概括两段内容②再说宁不恩能够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充题(依说明对象或内容)②补充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③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④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a要切题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

有感染力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要参考全文,高扩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①说明对象②特征+对象③设问句形式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1)实物

(2)事理判断依据:

①看标题②看开头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②总写段③中心句或过渡句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叙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标志:

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叙(建筑物)标志:

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叙(事理说明文)标志:

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

由一般到个别)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

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

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

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

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

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

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

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

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

它的特点是:

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

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

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

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

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

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

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铁列车

B. 中国高速铁路是怎样建起来的

C. 中国高铁的特点

D. 中国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原因

(2)下列对“无砟轨道”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无砟轨道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B.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C. 无砟轨道板打磨加工时,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D. 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无缝钢轨。

(3)根据选文对高铁情况的介绍,一条高速铁路正式运营后,将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案】

(1)D

(2)B

(3)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解说的事物,要阐述的事理,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高铁“飞”起来,因此选择D。

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六段“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

”可知B选项所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点评】⑴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和特征的分析。

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⑵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

树不疼吗?

”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

”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

”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

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

“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

(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

三月三奶奶砍枣。

底: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

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

(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

12—15段由树及人,写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的描写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9,11段都有对“底”的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有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如:

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

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⑵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迷:

三月三奶奶砍枣。

底: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

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

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