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87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x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人教版必修3《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时间:

2012、2、3

课程标准:

(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什么是音乐?

人声演唱和乐器演奏发出的音,叫乐音。

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作品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叙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有反映风俗生活的;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抒发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的。

也许有人会问:

声乐作品可以借助歌词来表达这些内容,器乐作品怎样来表现这些内容呢?

不管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需要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作品的内容。

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正像诗人用文字、画家用线条、色彩创造艺术形象一样,也有他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那就是音乐语言。

不熟悉音乐语言,虽然有了很好的音乐作品,也不可能去理解它。

音乐语言包含着各种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旋律(曲调)。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又称:

弦律线)。

它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旋律虽然是音乐语言中的重要因素,但它总是和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音色、调式、调性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

此外,还有和声与复调。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复调是几个旋律同时结合。

这些要素都具有特定的表现作用。

这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其二就是音乐的整体性表现手段——即曲调、主题及其发展、曲式结构等。

西方音乐史上,德国的巴赫是“音乐之父”,奥地利的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奥地利的莫扎特是“音乐神童”,德国的贝多芬是“音乐圣人”。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和杰作

19世纪是西方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经典作品。

这一时期的西欧浪漫主义乐派蓬勃发展,作曲家们首创了多种音乐体裁,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同时期的东欧和北欧则出现了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形成了民族乐派。

19世纪西方音乐两大流派、两大乐派既相互融合又彼此区别。

1、西欧浪漫主义乐派音乐(19世纪早中期):

开始于19世纪10年代末期。

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

背景与浪漫主义文学、美术相近。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对具体的欧洲国家和不同阶段的作曲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影响。

浪漫主义的兴起,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文学背景:

政治上:

法国大革命后,革命和战争频仍,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人们对现实深感失望;思想上: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学上,“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古已有之。

浪漫主义美术背景:

拿破仑统治结束,波旁王朝复辟,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西欧浪漫主义音乐背景:

法国大革命失败后,1815年全欧洲的封建势力复辟,以及随后兴起的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是产生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土壤。

特点:

(1)注重表达个人感情,具有抒情性、幻想性和自传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既对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又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幻想建立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感到失望,因而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和发展,普遍产生失落、不满、苦闷等情绪。

为了摆脱生活的苦闷,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沉醉于个人情感的主观体验,寄情于遥远的过去和大自然,揭示社会的冷酷和艺术家在社会中感到的孤独,而把爱情美化。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得到了深刻、强烈甚至是夸张的揭示。

如悲剧主题较多,大体可分为四类,即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性格主题及命运主题。

将悲剧凝化成浓重而清凉的旋律,让我们在感到恐惧和怜悯的同时体验到了激动经验洗礼后的快感,体验到了与命运作斗争时蓬勃的生命力,也体验到了人的尊严和心灵的伟大。

爱情和死亡的悲剧主题之所以打动人心源于爱情和生命之于人类的价值。

爱的分离、生命的消亡代表着价值的毁灭,会在我们的内心引发强烈的震撼力。

如歌剧《茶花女》《卡门》系爱情悲剧。

人类的悲剧因何而产生?

浪漫主义时期的观点是,悲剧源于人性的缺陷。

这一观点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所崇尚的精神实质,即,强调人自身,强调人的本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将视角投向人的内心世界,试图通过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和分裂来揭示悲剧主题。

他们认为,唯有性格才能反映人的价值,唯有人的性格与命运对抗才能显示出悲剧性,性格悲剧直接表现了人类征服自身的悲剧主题。

命运仿佛是人类自身投下的暗黑的影子,命运观念反映了一种相当阴郁的人生观。

“生来孱弱而无知的人类,注定了要永远进行战斗,战斗中的对手就是无情而变幻莫测的命运”。

言而概之,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悲剧主题,其实质是要通过悲剧来显示人的抗争精神和昂扬的生命力。

他们的音乐所表现的主人公常常是充满了想象、憧憬、渴望的带有明显自传性的人物。

由于个人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无法调和,他们常常到大自然、宗教中去寻找安宁与和谐,在这个幻想的世界和精神寄托的世界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

因此大自然和宗教对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们来说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表现含义。

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

如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描写自然。

(2)提倡音乐的标题性,主张“艺术综合”(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的结合)

所谓“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

在器乐音乐中,“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无标题音乐”)相对应,“纯音乐”意指没有标题说明的器乐形式。

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标题音乐”是一种与“纯音乐”(即“无标题音乐”)相对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器乐作品。

这就是说,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而“纯音乐”则没有文学或图画的含义。

19世纪,“标题音乐”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产生了“标题音乐”的几种常见形式。

这就是“标题音乐会序曲”、“标题交响曲”、“交响诗”和“戏剧配乐”。

“标题音乐会序曲”的代表作品有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等;“标题交响曲”的主要代表作品就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李斯特的《浮士德》等;“交响诗”则以李斯特的《前奏曲》等13部交响诗为代表。

“戏剧配乐”的代表作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等。

“标题音乐”总的原则是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以显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器乐作品。

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

中国古代音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生活情景、狩猎和战争场面的乐曲,如琴曲《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琵琶曲《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都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

但在欧洲,把标题构想作为创作思维的原则,把标题音乐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来对待,则是19世纪的事。

标题音乐的名称始于李斯特,他是标题音乐的热情倡导者。

音乐会序曲、交响诗、标题交响曲、标题组曲等各种类型的标题音乐,大多音乐形象鲜明,内容引人入胜,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在他们看来任何一门单独的艺术门类即使再完美也是有缺陷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艺术门类相结合的产物。

如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的戏剧——歌剧

(3)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创造了名目繁多的新的体裁

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浪漫主义作曲家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创造。

他们创造了名目繁多的诸如即兴曲、练习曲、夜曲、叙事曲、前奏曲、幻想曲、谐谑曲、无词歌等单乐章的器乐曲和大量的抒情艺术歌曲,以及由一系列的器乐或声乐小品组成的器乐或声乐套曲(如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

同时还创立了不同于传统的体现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交响诗。

(4)在音乐表现的手法上,自由舒展、连绵起伏的旋律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在音乐表现的手法上,新的自由舒展、连绵起伏的旋律在音乐作品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并广泛地被运用到器乐音乐(包括交响乐)中。

而节奏的运用更加复杂和多样,使得音乐更具活力。

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在音乐作品中,曲调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

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成就:

(1)德意志贝多芬: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贝多芬,是通向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桥梁,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已显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特征。

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1827)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

祖父和父亲是宫廷歌手,母亲是厨师。

父亲酗酒成性,对家庭的生活不负责任,贝多芬的幼年是在非常不幸的环境中长大的。

他的父亲由于急于要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在他4岁起就迫使他长时间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的时候已能较好地演奏这两件乐器,11岁时,他在宫廷或教堂里演奏管风琴或古钢琴。

母亲的去世更使得家庭的生活陷于贫困状态。

贝多芬的早年可以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26岁时听力渐渐衰退,45岁时耳朵完全失去听力。

这致命的打击几乎将他的精神彻底击溃。

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

主要包括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部歌剧、2首弥撒曲、11首序曲、5部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9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从音乐的性格上看它们可分为以下几类:

英雄性、戏剧性;抒情性、田园性;舞蹈性。

在贝多芬的全部音乐中,人道主义思想和人生观是其创作的核心。

这突出地体现在他强烈地要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比如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宫廷乐手,母亲出身低微。

他的许多人生经历都和贝多芬相似,但是克里斯多夫的人格却更加完善。

交响乐:

外文是symnphone,sym是共同的意思,phone就是我们经常听电话,Telephone,就是phone,就是共同地发出来的声音,就是很“响”的音乐。

过去语文老师给学生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讲到“在交响乐中飞翔”,只强调了交响乐的丰富,没强调它“响”得震撼,看来还是孤陋寡闻了。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和器乐(用乐器演奏的音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交响乐一般就是三个部分组成,管乐,弦乐,打击乐。

(2)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两代音乐家。

创作了等170余首(一说120多,一说400多)圆舞曲,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次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也是欧洲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道,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10个中欧及东欧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圆舞曲:

又音译为“华尔兹”,奥地利民间舞曲,用于社交舞会。

由于舞蹈时需要由两人成对旋转打圈,故名圆舞曲。

(3)意大利威尔第:

歌剧《茶花女》

改编自法国小仲马同名小说。

小仲马,大仲马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父子两代文学家。

歌剧:

不同于“话剧”(是用“话”来表现剧情的)、“舞剧”(是用“舞”来表现剧情的)、“哑剧”(纯粹靠“表演”来反映剧情的),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的戏剧。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

相比而言,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道白熔于一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它又是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即包括了歌唱、说话、表演动作和舞蹈、杂技等等方面的。

元杂剧重在“杂”,更加体现了综合性特点。

内容:

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

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

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系爱情悲剧。

茶花,又名山茶花,耐冬花,是杜鹃花目山茶科植物,原产于我国西南,现世界各地普遍种植。

7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18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成为世界名花。

除观赏外,花籽与枝叶还可以食用或入药。

与茶树、油茶不是同种植物,茶树的叶子可以制成茶叶,油茶的籽可以榨取茶油。

茶花文化内含:

可爱、谦让、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天生丽质等。

《茶花女》是第一本流传到中国的外国小说,由著名的翻译家林琴南先生用文言译就。

林琴南翻译了170多部外国文学著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译本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他因此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

但这位清末文人,为中国人翻译了多部国外名著的译者,竟然是一个“一句洋文也不识”的人。

他的翻译方法也堪称奇特,因为无法识别外文书籍,于是请了几个英法留学生来给他做口译,待理解了书籍的内容后,他再用文言文述之,凭这样也畅销天下。

林纾shū,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冷红生”这一译者的名字付梓印行。

(4)法国比才:

歌剧《卡门》

改编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的短篇小说。

内容:

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

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

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系爱情悲剧。

2、东欧和北欧民族乐派音乐兴起(19世纪中后期):

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

匈牙利、捷克、波兰、俄罗斯、挪威、芬兰等。

19世纪东欧、北欧的各国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压迫和侵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自主,所以制约着这些国家的进步。

革命迫在眉睫,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分不开的,西欧一些国家的民主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使得这些国家的人民民族自主的意识逐渐高涨,进而推动了复兴民族文化和民族独立的一系列运动。

而怀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艺术家们,他们在创作中十分重视本国民间音乐的运用,建立了音乐学院、协会和民族的歌剧院,使民族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体现了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于是,在19世纪30年代,一个崭新的乐派产生了,这就是民族乐派。

背景:

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民族运动即是反对民族压迫、要求民族独立,民主运动即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

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

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

特征:

题材上,4类作品。

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

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

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

第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

体裁上,民族乐派主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交响曲、钢琴曲等。

音乐语言上,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

其中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是:

调式、旋律及和声。

成就:

以俄国为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芭蕾舞剧,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

“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内容:

《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

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第一幕——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

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第二幕——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施咒的公主奥杰塔。

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

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

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第三幕——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

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来了。

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

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

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

第四幕——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

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

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

根据导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

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

中国的芭蕾舞团常用这一种结尾。

主题:

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战胜邪恶的力量,获得了胜利。

3、二者异同:

有人认为,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分支。

民族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融合思想的产物,是浪漫主义自由思想引导下,充分发挥创作的必然结果。

思想导向上:

西欧浪漫主义乐派音乐更多体现个人的、自我的感情与释放;东欧和北欧民族乐派音乐更多体现的是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和斗争精神。

艺术风格上:

西欧浪漫主义乐派音乐狂热追求个性,夸张、奔放、热烈、自由的风格,创立了新的体裁,如交响诗、标题交响曲(多乐章或者单乐章)、序曲、声乐或者器乐套曲、幻想曲、叙事曲等;东欧和北欧民族乐派音乐采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作品充满民族气质和感情。

4、19世纪没有“现实主义音乐”流派:

19世纪文学、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种流派。

而19世纪音乐中的现实主义并不是流派,只是一种音乐特征,它只是在19世纪中的个别作品中被强调,不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

在很多权威的西方音乐史著作中,现实主义几近空白,顶多在个别作品(如歌剧《卡门》)中点到为止、一笔带过。

在音乐中,是否适用于现实主义?

在音乐中谈论现实主义是否有意义?

音乐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音乐是抒发感情为主的艺术,不适用于现实主义,认为音乐基本上是一个不现实的艺术,“现实主义音乐”或者“音乐中的现实主义”都是一种错误的概念。

19世纪的音乐,人们普遍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民族乐派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分支。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个别音乐作品中,可以谈论现实主义。

如以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为脚本的歌剧,如歌剧《卡门》等。

二、20世界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表现:

(1)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现代主义音乐”只是20世纪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20世纪音乐的全部。

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仍然存在和继续发展。

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听众与作曲家常常出现很深的隔阂。

现代主义音乐作品中常出现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和病态、死亡、失常的主题。

现代主义音乐除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外,还有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等特点。

(2)大众化、多元化、通俗化,流行音乐异军突起

19世纪,交响乐、圆舞曲、歌剧、芭蕾舞剧更多是上层社会人士体现身份、地位的需要,穿高档衣服,去高贵场所(高昂的门票)。

流行音乐成为一种大众“自娱性”的艺术,成为民间的、小型乐队、下层社会人士的娱乐方式。

流行音乐:

对应严肃音乐。

一般来说用“轻音乐与重音乐”来区分“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俗称轻音乐,大致包括轻歌曲、小型器乐曲、及各种舞曲、歌剧、舞剧中的某些选曲。

流行音乐具有内容短、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通俗易懂、音乐广泛等特点。

“轻音乐”一词是通过各种音乐作品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般指那些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

它属于流行音乐(Popularmusic)中的一支,以不需要更多的思索,同时还具有一定娱乐作用的特点,而拥有着广大的听众。

严肃音乐又被成为“重音乐”,它包括大合唱、奏鸣曲、咏叹调等。

顾名思义,它具有内容深而复杂且严肃、乐章偏长、情趣格调比较庄重的特点。

此处“重音乐”指的不是“重金属音乐”(HeavyMetal/Rock),后者属于摇滚乐范畴。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工业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涌现出一种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

这种“通俗音乐”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世俗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商业属性,为市场需要所左右,这个“需要”就是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

即劳动大众工作、学习之余,为了摆脱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而要求一种休闲消遣的音乐文化。

不追求完美、重大,只希望轻松、愉悦。

这样,将艺术的基本功能———游戏表现为商业价值的“通俗音乐”就有着广大的听众市场,成为有着高额利润的娱乐性文化产业。

由此,针对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文化分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通俗音乐”,开始出现“严肃音乐”这一概念,用以指代专业创作领域的、作品的“艺术性”为第一位的音乐,以区别于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性的、作品的商业利润为第一位的“通俗音乐”音乐文化类型。

流行音乐是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主要又可以分为几大类:

1乡村音乐,2民谣,3爵士乐,4节奏布鲁斯,5摇滚乐,6灵歌,7福音歌曲,8流行美声,9HIP-HOP音乐,10电影音乐,11电子音乐,12世界音乐,13新世纪音乐,14前卫音乐。

2、阶段:

(1)二战前:

以美国爵士乐为主,是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始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美国音乐成熟较晚,一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具有了独特风格。

美国音乐是在本土的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尤其是欧洲音乐的长期影响、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所以,从历史进程而言,美国音乐就是美国现代音乐。

或者说,美国只有现代音乐。

爵士乐(Jazz),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

黑人奴隶在种植园农场劳动时,不容许说话,但可以唱歌,形成了黑人音乐。

爵士乐、蓝调、摇滚乐皆起源于黑人音乐,其共同点是自娱性。

爵士是欧洲君主国的一种爵位,是指在战场上立过功劳或因某种特殊的意义,因而得到国王赏赐田地的人,低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