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9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6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完整教案.docx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完整教案

29颐和园的长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

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

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

(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

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

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

板书:

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

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

相机板书:

精美三绝万寿山昆明湖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

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

赏心悦目

  (4)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

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

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

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风水绝

结构绝

29颐和园的长廊美

数量多

绘画艺术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教学反思】

本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在教学中,结合风景图片与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读,通过交流去感受体会长廊独特的美。

 

30女娲创造人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

故事的特点。

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洋溢着

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形象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领会本文想像神奇合理的特点。

想像的训练贯串

整节课堂。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围绕故事,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

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

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

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探究质疑

   1出示女娲挂图。

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

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

注意: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教师:

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

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

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

(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四、深入阅读,共同探究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

(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

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

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

(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

    第二个问题是:

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

    归纳:

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

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

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

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

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五、跳出课文,展开想象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

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

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3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读一读《风俗通》中的原文。

思考:

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六、作业设计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洗的段落。

【板书设计】

为什么造人:

世间荒凉孤独寂寞

30女娲创造人类怎样造人:

灵机一动掘土揉团绝妙办法枯藤挥洒人类可贵

的创造力

怎样繁衍:

男女配合时代绵延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意营造接纳的、知识性的、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

 

3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

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

出示资料:

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

指导读这两句诗。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诗人看到了什么?

引: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

引: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齐读诗句。

  (6)说一说。

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

(出示)对征人:

对战争:

  (7)讲一讲。

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过渡:

所以诗人这样写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的观点和希望。

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3)诵一诵。

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引读。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

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渴望失望

 

第二课时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

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

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板书:

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

(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

(多媒体出示资料:

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

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

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

(板书:

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

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

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

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

是啊!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

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配乐背诵。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

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

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再次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板书设计】

示儿

悲愤——爱国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首诗皆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中,关键是指导学生领会理解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理解诗意。

在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32埃及金字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激发情趣、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理清线索、体会金字塔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

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

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

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

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

  简单板书:

金字塔建在哪里?

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

怎样建造的?

有哪些神秘的传说?

……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