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9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教材简析:

 

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以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设计思路:

 

文章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从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如抓住巴迪内心活动的词句,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最终理解不同的评价都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

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品读交流,体会巴迪的情感变化,在学中悟理。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种检测,同时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学能力的平台。

 

二、走进“童年的故事”,了解不同的评价,体会小巴迪的情感变化。

 

1.自由读1-14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

是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

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3.理解母亲的评价。

课件出示: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多美的诗啊!

精彩极了!

”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说说对母亲评价的理解。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母亲的心情。

 

4.体会巴迪的“得意扬扬”

 

✍师:

听了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反应?

(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

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

(让学生与自身相联系,体会巴迪的兴奋、自豪的心情。

 

5.理解父亲的评价,体会巴迪情感变化。

 

✍师:

在母亲的赞扬后,巴迪最想把他写的诗给父亲看,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生接)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

(学生交流自已的想法)

 

✍师:

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心情呢?

课件出示: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已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从巴迪的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巴迪伤心、难过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小巴迪对父母不同的评价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后来的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1.自主学习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

(要求: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学生自读,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句意,解决疑问。

 

4.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理解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对父母爱的感激。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1.师:

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了吗?

在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形式的爱。

 

2.师:

父母长辈们给我们不同形式的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

(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回报爱。

 

五、推荐阅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爱的教育》。

 

六、课外作业:

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导书写,积累词句,拓展阅读。

 

学生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步骤:

 

一、巩固生字词

 

1.同桌出示生字词卡片互相认读、纠正。

 

2.让学生自由交流书写难字,并指导书写。

 

3.练习书写生字词。

 

二、通读全文,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拓展活动: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交流读后的感受。

 

[法国]罗曼·加里我13岁那年,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

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留在旅馆里。

她在那儿租了一个售货柜,柜架上摆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她从每一件卖出的围巾、皮带、指甲刀或毛线衫中得到百分之十的佣金。

白天,除了在我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她休息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她都守在售货柜前,时刻寻找可能光临的顾客。

我们母子俩就靠着这个赚钱不多、朝不保夕的小生意过日子。

 

母亲孤零零地居住在法国,没有丈夫,也没有朋友和亲戚。

十多年来,她顽强地干,挣来钱买面包、黄油,付房租,交学费,买衣服和鞋帽等。

除此之外,她每天都能拿出点令人吃惊的食物。

比如:

午饭时,她面带幸福、自豪的微笑,把一盘牛排摆在我面前,好像这盘肉象征着她战胜厄运的胜利。

 

她从来不吃这些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不能吃动物脂肪。

然而有一天,我离开饭桌到厨房里找水喝时,发现母亲坐在凳子上吃东西,煎肉锅放在腿上,她正仔细地用小块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发现我时,她急忙将锅藏在餐巾底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我明白了她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心得:

 

奏响爱的旋律

 

因为有爱,生活才甜蜜;因为有爱,世界才美好。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蜜罐中,他们在无尽的爱的呵护和关怀中成长。

但遗憾的是,他们仅仅会享受爱,却不懂爱。

城里的孩子如此,农村的孩子也不例外。

而咱班这群不懂爱的农村娃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却奏出了一曲爱的旋律。

 

第一乐段,质疑爱。

本篇课文讲述了小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学生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想到,母亲认为:

“小巴迪实在了不起了,竟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

”“我儿子这么小就会写诗,真聪明。

”……体会到母亲为小巴迪的诗而欣喜、兴奋之情,不容置疑──母亲爱巴迪。

受到母亲夸赞而得意扬扬的小巴迪迫切地等待心中敬仰的父亲的表扬,可父亲回来后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文中“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多媒体课件对“冲、跑、扑”这三个动词进行更换,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小巴迪的难过、伤心、失望的心情。

难道父亲不爱巴迪吗?

 

第二乐段,理解爱。

小巴迪渐渐地长大,他在写作上也慢慢颇有成就,同时也越来越明白,他拥有来自慈祥母亲的鼓励的爱──创作无尽的源泉和动力;更懂得了来自严厉父亲的爱──不会走入自满的歧途。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理解,最后和巴迪一样明白了,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父母爱的流露,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第三乐段,体会爱。

学生理解到巴迪所受到的不同的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类似的事情。

课堂上,学生生活的门打开了,情感的思潮奔涌了。

诸如“妈妈的唠叨”“老师的批评”“爸爸的责备”等等,一件件、一桩桩平时觉得委屈、伤心,甚至痛恨的事情,却充满浓浓的温情,那就是──爱!

 

第四乐段,回报爱。

当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懂得了爱,他们便想到了回报爱,“我要多帮妈妈做些家务事。

”“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为我的成绩操心了。

”“我长大了要努力挣钱,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的日子。

”……

 

从现在到将来,孩子们会用爱谱写着这曲未了的爱的旋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一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胡丽霏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由题激趣

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你们熟悉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由谁说的?

作者有什么感受?

这两句话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就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读本课生字。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1.自读,思考: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

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

反复读读,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自学,作批注,教师参与学习。

3.班级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

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事情的本身质量;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糕透了”的。

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示“我”。

).

4.指导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描写巴迪听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后截然不同的反应的语句。

(二)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2.质疑、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

一般性问题,可让学生互相解答。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

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②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

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

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拓展阅读:

《父爱,在拐弯处》。

①谈感受。

②体会表达方法。

2.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二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艾启双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作者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

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 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4)课文主要讲什么?

↘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1)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

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

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2)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3)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

父亲还说了什么?

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4)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 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 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

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

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

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残酷无情”吗?

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

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

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

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 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

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

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

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

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 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

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三

安徽芜湖市育红小学 艾启双

第一课时

↘ 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

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

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 初步交流,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后有什么感受?

(3)你能解决从课题中知道的哪些内容?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 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

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

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

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1)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

请用“  ”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2)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3)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4)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

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

伤心透了。

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 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 积累词句,体会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

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 分层探究,读中感悟

1.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

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

2.成年后的认识: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2)全班讨论,适时指导。

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

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

结合问题指导:

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

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

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

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

“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

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

结合问题指导:

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

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 总结课文,表达感受

1.质疑:

学习课文中还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2.总结:

(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

3.联系实际,体会情感:

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

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 内化情感,课后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感悟别样真爱,加深人物赏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

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我们习惯说“严父慈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用了一位父亲和母亲对儿子作品的评价语做题目的文章,你能猜得出哪句话是母亲的评价,哪句话是父亲的评价吗?

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一下。

我们看一下你猜得是不是正确呢?

快速读文、读通读懂

1.通过查字典读通课文,充分读书。

2.想一想为什么对于同一诗,作者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3.在语境中体会“精彩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