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01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2、能力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背诵重点章句:

15.9﹑4.16、6.11、7.16、7.19、6.23、8.7。

3、思想感情价值观目标: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发展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成语积累、价值观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些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名言,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

(幻灯出示:

明确含义:

荡:

清除,洗涤。

坦荡荡:

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也就是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长戚戚:

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也就是说:

小人之间的交往只是基于酒肉的交情。

)从这两句至理名言我们看出做人应该要学做君子,这两句都是《论语》中的名句,一本《论语》君子一词在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

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今天让我们学习君子之风。

板书:

君子之风

二、直接分析文章

1、分析12.8章、7.38章

我们平常讲一个人很美,往往从两方面着手评价,即:

外在的美,就是容貌美(与身俱来的),内在的美,即心灵美,修养好、气质美等(后天的修炼得来)。

屈原说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与修能。

意思是说:

我生来就有纯正的血统和高尚的品质,又在后天不断地努力完备自己的才能以担当大任。

对于“美人”我们可以用内在美、外在美来评价,那么对于君子的风貌,我们要可用“文”与“质”来体现,那么何谓“文”又何谓“质”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30页上的12.8、7.38两章。

思考:

何谓“文”,何谓“质”?

子贡反驳棘子成的话,体现怎样的观点?

7.38怎样体现“文”?

明确:

“文”:

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修饰和讲求(表现在外部的)。

“质”书上解释:

本质纯真朴实(表现在内部的)。

棘子成强调君子的“质”而否认了君子的“文”,“君子质而已矣,何与文为?

”即:

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

这里:

“何”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以:

用、干,与“何”连用译为“哪里用,“为”:

呢,句末语气词。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

子贡反对这个意见。

子贡否定了棘子成的话,还指出了他信口开河,乱讲一通并非君子之言,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指的是: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男子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课文上是“驷不及舌”,就是一个成语,“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

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

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

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

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子贡强调的是“文”、“质”合一。

出示幻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

虚浮不实),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它的意思是: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38怎样体现“文”?

(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之)

明确:

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教师板书)

2、分析:

7.6章、15.18章

我们说一个人的要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是:

“质”的一面的体现,在这些章节中,你觉得哪几章能总的概括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的,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总的提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

明确:

志:

动词,追求。

据:

动词,执守。

依:

动词,依据。

游:

动词,游习,即广泛涉猎。

于:

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

道即正道,德即道德,仁即仁爱,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真如现在我们要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好学生,实际上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们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为:

德才兼备。

(前三项是“德”,后一项是“才”)教师板书。

总的具体做法呢?

集体朗读15.18章。

注意句式特点:

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是:

君子以(介词,把)义为质(质:

根本,基础),以(介词,按照)以礼行(实践)之(代词,代“义”,下同),以(用)孙(通“逊”,谦逊的态度)出(谈论)之,以(介词,依靠,凭借)信成(成全)之。

3、分析15.19章

孟子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就是说: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孔子认为君子在生和义的选择中应该做?

明确:

杀身以成仁,即杀身成仁。

(板书)

这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

指牺牲生命,成全仁道,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在电视连续剧《红日》中,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训导不下有这么一句话:

“不成功,便成仁。

”其实,这是他自己说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仁”针对正义事业来说。

国民党挑起内战,不是正义事业。

这体现了他对蒋介石的愚忠,最后他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最终被解放军击毙于孟良崮。

真正的“仁”,像文天祥回答:

“我是大宋的宰相。

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

不当久生。

”元世祖又问:

“那你愿意怎么样?

”文天祥回答:

“但愿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谭嗣同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

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

临死前写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叹。

4、分析6.11章、7.16章、7.19章

作为一个君子,除了道德层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方面,对物质看得重吗?

他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心境?

着重在哪几章里体现。

明确:

6.11章、7.16章、7.19章和14.28章讲孔子不看重物质,讲孔子的思想和心境。

(抽一学生读)读出感情。

(1)、分析6.11章

分析:

“贤哉,回也。

”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回贤哉也”,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一箪(筐)食,一瓢饮,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

箪食(si)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幻灯出示:

问题:

“不改其乐”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明确: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会因生活平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它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超功利性。

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

使人认识到人生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从而避免社会的过度功利化和物质化。

(2)、分析7.16章

分析:

“饭(吃)疏食(粗糙的饭食),饮水(冷水,对汤,热水而言),曲肱(把上臂弯起来)而枕(念第四声)(当枕头)。

出现两个成语是: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富贵浮云:

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样。

后来也指功名利禄变幻无常。

(这里:

不义而富且贵(“义”指“守道义”,名作动),指的是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如同浮云一般。

借用我们一句网络热语是: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即什么的谐音,“什么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

这里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

比喻。

把富贵比作浮云。

这种比喻,反映孔子怎样的人生观(思想)?

对“浮云”一词的比喻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明确:

安贫乐道(板书)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烟云”。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问题:

中国人总是以财富、房车、权力等东西来论英雄,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往往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

你怎么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

明确:

如:

在平淡中透着一份安逸,一份自在,生活简单一点,心理负荷就会减轻一些,在粗茶淡饭中享受那份宁静,不会因为追逐而丧失本性,这就是一种淡泊,人要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像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多贫困,条件多么恶劣,都要保持心灵的安详与宁静,坚持道义,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欺、自暴自弃,把清苦的生活过得富有情味,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

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些艺术大师的生活:

像傅抱石当时在重庆金刚坡的生活极其贫穷,连一张像样的画桌也没有,只能把小餐桌当画作,吃饭的时候把画具拿掉,吃晚饭再把画具摆上,但傅抱石先生孜孜以求,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他风格的成型,创造了影响画史的“抱石皴”法,令人敬佩至极。

像吴冠中先生,尽管在世前,他的一张画能拍上千万,但他生活依旧朴实,简单。

他经常脚穿布鞋,画室也仅仅只有十几平方,后来有人劝他换换环境,他说就是没有必要,换了环境艺术灵感也就丧失,这显然是安贫乐道思想在助成着他的艺术,因此他的作品才会高雅,有味,绝对没有铜臭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美院教授,未来的山水画大师(绝无仅有的)童中焘老师,他的生活也非常朴素,长期坐公交去美院教书,有一天为了赶一辆已经刚开走的公交,他跟着跑了好几十米,后来有在坐的学生要求司机停车,他终于上了车。

你看要是他愿意,很多人都会开车去接他,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画市场拍卖价位10万多一平尺,而且大有升值空间。

他就是喜欢保持这种生活状态,在他的眼里,只有艺术和学问。

波德莱尔说:

物质上的过分追求完美,只不过是精神上的胜人一筹罢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而应该在基本的物质保障之下去实践对精神性的追求。

(3)、分析7.19

孔子具有安贫乐道思想的同时,他对生活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呢?

阅读7.19章,孔子的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体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

女(通“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里有两个成语:

即发愤忘食:

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达到这种程度显然是夸张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板书:

乐以忘忧

(4)、分析14.28章

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君子之道有三,即: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一句带过)

5、孔子对君子提出还需要哪些精神上的追求呢?

请默读6.23章和8.7章。

(1)、分析6.23章

本章孔子分析知者和仁者的性格差别和及用作用。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概括出一个四字短语:

由“知者乐(念“要”,意思是动词,喜好、喜爱)水,仁(有仁德的)者乐山”概括出“乐山乐水”,但无论是知者还是仁者,他们都喜欢大自然,从山水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而实践海德格尔之: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生活。

艺术家们的生活都富有色彩,因此好多寿命较长。

(2)、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是什么?

读8.7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弘”,心胸开阔。

一是要“毅”,意志坚定。

(板书)

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出现两个成语:

任重道远:

负担重,道路遥远。

比喻肩负重大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死而后已:

死后才方停息,比喻献尽一切力量。

我们联系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弯着身子,竭尽劳苦。

死后才方停息。

一生为蜀汉而尽力奉献自己,可谓高风亮节。

6、分析4.16章、4.9章、17.15章

孔子在“质“的一面除了刚才所得出的“德才兼备、杀身成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乐水乐山、心胸开阔、意志坚毅”之外,还有一点是通过与小人(耻恶衣恶食之士、鄙夫)的对比中来体现的,找出这些章节。

(1)、分析4.16章

探究:

出示幻灯: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

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利(见《汉书.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明确:

孔子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

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当然孔子所说的利指利指大利,为维护封建王权而实行的那种“出世”服务的,区别于小人之个人私利。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林风眠先生与潘天寿先生,当时他们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林风眠先生是“以西润中”派,而潘天寿先生的“中国传统派”,他要求西洋画和中国画不要混,要拉开距离,如此的观点能在国立艺专里生存,这主要是他们共同的“义”在起作用,校长林风眠聘潘天寿。

近日我在读《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的谈话录》,他讲到,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曼德利斯塔姆之于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耐克之于茨维塔耶娃,这些诗人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义”在一起默默追求鼓励,反之当时的那些御用文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断在报刊上污蔑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尽管当时人们的眼睛还没有擦亮,现在孰是君子,孰是小人一眼判别。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明确:

孔子:

见利思义(义利统一)(板书)

韩非子:

功利主义

后儒董仲舒等:

轻利主义

剩下的几则是写小人之习的,这些实际上是用来反衬君子之风的,同学们自己去概括一下,抽空一起交流。

(2)、分析4.9章、17.15章

我们已经分析了君子之风,那么作为反衬的小人之习是如何的呢?

阅读4.9章、17.15章。

明确:

耻恶衣恶食(板书)(耻乃是意动用法,以。

为耻),以吃穿不好为耻,未足与(“之”省略,“之”指“耻恶衣恶食之士”。

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恶衣恶食”是个成语,指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简朴。

鄙夫: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成语:

患得患失(板书):

未得到时,担心不能得到(或者认为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

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

),得到时又担心失去。

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利害。

无所不至(板书):

没有不达到的地方。

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

孔子认为鄙夫为了维护私利“无所不至,因为鄙夫不以德为重,而以利为重,他所患得是得与失,为了维护私利就会不择手段。

孔子对“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的鄙夫,表示极大蔑视,继而发出了“庸俗浅薄的人能跟他一起侍奉君子吗?

”的反问。

三、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君子之风》,做君子在“质”的一面应该:

德才兼备、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乐于忘忧、乐水乐山、心胸开阔、意志坚毅。

在“文”的一面应该:

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反之小人是:

求生害仁、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与你们共勉。

愿我们在坐的各位今后努力“修身”,争做坦荡荡的君子。

四、作业

写一篇以“君子”为话题的作文,要求参看高考作文。

五、板书设计

温和严肃

德才兼备文威而不猛

杀身成仁庄重安详

君子之风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乐而忘忧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教研员徐老师评课:

教师很有激情,功底很深,爱读书,喜思考,所以教师能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侧重于对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教师的思路没有与学生的思路拉近距离。

有好的东西一定要想办法跟学生分享。

也就是说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力做到与学生的融合,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什么样的学生你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教法。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提问要规范。

如在教学:

“贤哉,回也”时,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什么句式?

当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判断句,但老师的意图是主谓倒装。

也就是说:

应该是在结构上是什么句式?

这样就能实现目的。

所提问题不能太难。

如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不改其乐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回答,最后也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看了“语文高中《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