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09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7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

中铁二十五局南宁枢纽铁路工程SN-3标段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二十五局南宁枢纽铁路工程SN-3标第一项目部

2010年6月10日

1基坑开挖作业指导书………………………………………………………………1

2基础及涵身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9

3涵洞钢筋施工作业指导书…………………………………………………………20

4沉降缝施工作业指导书……………………………………………………………30

5防水层、保护层施工作业指导书…………………………………………………34

6附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40

 

基坑开挖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南宁铁路枢纽工程SN-3标涵洞工程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2.1.1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组织设计。

2.1.2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1.3基坑开挖前应按地质,水文资料,环保要求,结合现场情况,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弃土位置和防,排水设施。

熟悉施工图纸,编制涵洞基坑开挖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工艺设计。

2.1.4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1.5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2.2.1进行临时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驻地,施工便道建设,配齐生活、办公设施,确保满足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2.2.2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放线定位。

2.2.3平整场地、清除杂物,基坑开挖前设置好排水系统。

2.2.4合理组织安排机械设备、仪器、人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2.5进场材料必须满足连续施工要求,并要对进场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符合施工需要。

3.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基坑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见下表。

明挖基坑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验数量

1

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

满足施工图和施工工艺要求

全检。

观察和尺量

2

基坑开挖方法和支护形式

符合施工图和施工工艺设计

全检。

观察

3

基底质条件和承载力

符合施工要求

全检。

观察或标准贯入,触探检测

4

基坑回填填料,夯实

符合要求

全检。

观察

5

基坑标高

土质

±50mm

测量

石质

+50mm,-200mm

4.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

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见下图。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根据施工图纸,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进行复核。

5.1.2施工应选在枯水季节进行,依据施工图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做好技术及安全交底工作。

5.1.3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制定采取可行的排水方案,加强地表排水,严禁地表水浸泡基坑而影响地基承载力。

5.1.4涵洞施工前对需处理和换填的地基进行核实、明确科学合理的施工方

法。

特殊的地段采用转机试钻,实际地质如与设计不相符时应将详细资料及时上报,并与设计院联系。

5.1.5施工机械根据各阶段施工需要提前安排进场。

5.2施工工艺

5.2.1测量放线

按照施工图测设涵洞轴线。

施工图标示涵洞位置如与实际不符应办理变更设计手续。

基坑尺寸应满足涵洞基础施工需要。

基坑底面宜按基础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以便安装基础模板。

适宜垂直开挖且不立模板的基坑,基底尺寸应按基础轮廓确定,可直接利用垂直坑壁做外模施工基础圬工。

5.2.2地表引截排水

基坑开挖前应先做好地面排水,在基坑顶缘四周应设向外排水坡,并在适当距离设截水沟,且应防止沟水渗入基坑内,以免影响坑壁稳定。

有地面水淹没的基坑,可修筑围堰、改河、改沟、筑坝排开地面水后再开挖基坑。

5.2.3基坑开挖

5.2.3.1无水基坑开挖方法方法参见下表。

无水基坑施工方法

地质及支撑状况

挖掘方法

提升方法

运输方法

附注

土质,无支撑

挖掘机

挖掘机

挖掘机直接装车

挖掘机在坑缘上

土质,无支撑

挖掘机

挖掘机

挖掘机回旋弃土

挖掘机在坑缘上

土质或石质,无撑或有撑

人力开挖、机械钻爆开挖

吊车、动臂吊机或摇头扒杆,配带活底吊斗

回旋弃土或接装车

吊升机具设在坑缘或坑下,必要时可在坑上脚手平台接运

土质,无撑或有撑

人力开挖

用锹向上翻弃﹙H<2m﹚或人工接力上翻

弃土或装车

5.2.3.2开挖基坑的时间及力量选择。

基坑宜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

根据基坑开挖工作量、基坑深度、土质种类及现场施工条件确定开挖主要力量。

使用机械开挖时应配备一定人力,开挖机械无法挖到的部位、修整边坡和清理基底面。

5.2.3.3基坑及边坡检查

开挖过程中应检查基坑平面位置、高程、边坡坡度、排水系统,并随时观测基坑边坡和地面的变化。

5.2.3.4开挖坡度选择

在天然土层上挖基,如深度在5m以内,施工期较短,基坑底处于地下水位以上,土的含水量适宜、土层构造均匀时,则基坑坑壁坡度可参照下表选定。

基坑深度大于5m或有其他不利条件时,应将坑壁坡度适当放缓,或设置工作平台。

如土的含水量过大,易引起坑壁坍塌时,坑壁坡度应采用该含水量下土的休止角。

边坡应随时修整,应每隔5m设坡度尺,随时检查开挖坡度是否正确。

基坑坑壁坡度

坑壁土

坑壁坡度

基坑顶缘无载重

基坑顶缘有静载

基坑顶缘有动载

砂类土

1:

1

1:

1.25

1:

1.5

碎石类土

1:

0.75

1:

1

1:

1.25

黏性土、粉土

1:

0.33

1:

0.5

1:

0.75

极软岩、软岩

1:

0.25

1:

0.33

1:

0.67

较软岩

1:

0

1:

0.1

1:

0.25

极硬岩、硬岩

1:

0

1:

0

1:

0

注:

①挖基通过不同的土层时,边坡可分层选定,并酌留平台;②在山坡上开挖基坑,当地质不良时,应防止滑坍;③在既有建筑物旁开挖基坑时,应按施工图要求采取防护和基坑加固措施。

5.2.3.5人工开挖的分层深度

人工开挖的分层深度不宜超过0.5m,多作业面分段开挖时,施工层面间应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

5.2.3.6开挖出土方式

挖深小于1.5m时可采用人工出土;挖深在1.5m~3m时在基坑内搭设平台,用人工二次倒运出土;挖深大于3m时应采用机械出土。

5.2.3.7基坑顶护道

基坑顶有动载时,坑顶缘与动载间应留有大于1m的护道,如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或动载过大,应进行基坑边坡稳定性检算,根据检算结果确定采用增宽护道或其他加固措施。

5.2.3.8岩石开挖

开挖过程中遇石方可采用风镐开挖;需要爆破作业时可采用内燃凿岩机钻孔,装药起爆。

5.2.3.9雨季施工

雨季施工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基坑边应设拦水坎和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基坑,土质较差的边坡宜采用防水布覆盖,防止雨水冲刷边坡。

雨季开挖工作面不宜过大,应分段进行开挖和基础圬工施工。

5.2.3.10超挖控制

基底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使用机械开挖时,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可在施工图标示工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

5.2.3.11弃土

基坑开挖应在指定位置弃土,不得随意堆放。

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得妨碍施工;

弃土堆坡脚距坑顶缘的距离不宜小于基坑的深度;

宜弃在地面水流方向的下游;

不得淤塞河道,影响泄洪;

不得使地面水流冲刷农田和建筑物或设施。

5.2.4坑内排水

地下水位应低于基底,严禁带水作业。

如基坑汇水量较大,可在基坑内设排水沟和积水坑,采用抽水机排水。

5.2.5基坑清理

基坑挖土接近基底高程后,应预留100~300mm由人工开挖,以防止基底原状土被破坏。

岩层基底应清除岩面松碎石块、淤泥、苔藓,凿出新鲜岩面,表面应清洗干净。

倾斜岩面,应将岩面凿平或凿成台阶。

易风化的岩层基底,应按基础尺寸凿除已风化的表面岩层。

粘性土层基底整修时,应在天然状态下铲平,不得用回填土夯平。

必要时,可向基底夯入10cm以上厚度的碎石,碎石层顶面不得高于基底高程。

5.2.6基底处理

基底不得长期暴露,并不得受扰动或浸泡,应及时检查基坑尺寸、高程、基底土承载力,符合要求后及时办理基坑隐蔽检查手续,应立即进行后续施工,若基坑底地质与施工图不相符合,地基承载力不符合施工图要求时应办理变更设计。

基底处理方法有:

换填地基、重锤夯实、强夯、挤密桩、砂桩、碎石桩、粉喷桩。

6.劳力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

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施工人员应结合试验段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每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

负责人

1人

技术主管

1人

专职安全员

1人

工队班长

1人

指挥卸土人员

2人

技术人员

1人

质检人员

1人

测量人员

2人

试验人员

2人

电工

1人

机械工

2人

普通工

8人

其中负责人、工班长、技术人员、专兼职安全员必须由正式职工担任,并根据工程情况适当配备若干劳务人员。

7.设备机具配置

施工机械配置已满足施工生产需要为原则,见下表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设备名称及数量

1

挖掘机1台

2

装载机1台

3

自卸汽车2台

8.安全及环保要求

8.1安全操作要求

8.1.1在人口密集地区、交通要道、行人过路地点开挖基坑,宜采用封闭管理,在基坑边设防护栏,防止人员坠落,夜间设红色标志灯。

8.1.2开挖人员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横向间距不小于2m,纵向间距不小于5m。

8.1.3挖土作业时应注意使施工机械和架空输电线路间保持安全距离。

8.1.4基坑开挖时应按施工工艺要求放坡、堆土,严禁在机身下方掏挖,履带或轮胎应与坑顶缘边保持1.5m以上的安全距离。

8.1.5装车作业时,应待运输车辆停稳后进行,铲斗应尽量放低,并不得砸撞车辆,严禁车箱有人。

在铲斗需从汽车驾驶室顶上越过时,驾驶室内严禁有人。

8.1.6机械开挖装卸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

8.1.7现场照明线路、设备要符合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

8.1.8配合机械作业的清底、修坡等人员,应在机械回转半径范围以外工作。

当必须在回转半径以内工作时,应停机并制动好后方可作业。

8.1.9施工中如遇土体不稳,发生坍塌危险时,应立即停工,人、机撤至安全地点。

8.1.10下雨、河道涨水或工作面受外部因素影响不足以保证安全作业时,应暂停施工,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8.1.11土方开挖必须自上而下顺序进行,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

8.2环保措施

8.2.1在施工区出入口应设车辆清洁装置,防止进出场车辆污染交通道路。

8.2.2清洗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的废水、废油等不得直接排放,应集中处理以防污染水质和土壤。

8.2.3在城市和居民区施工时应有防噪声措施。

8.2.4现场的施工道路应设专人洒水,堆土应有防尘措施。

8.2.5开挖渣土清运到规划的弃土点,不得倾卸于河道、农田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区域。

 

基础及涵身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南宁枢纽工程SN-3标涵洞工程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2.1.1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组织设计。

2.1.2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1.3编制涵身混凝土灌筑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

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期施工,制定冬期混凝土施工方案。

2.1.4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条件和施工图要求进行设计,并通过试拌调整后确定。

2.1.5开盘前应按试验室提供的配合比调整配料系统,并做好记录。

2.1.6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1.7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2.2.1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放线定位。

2.2.2合理组织安排机械设备、仪器、人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2.3混凝土拌合站具备生产能力,模板等周转材料已进场。

2.2.4进场材料必须满足连续施工要求,并要对进场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符合施工需要。

3.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3.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要求见下表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要求

序号

检验项目

质量要求

1

水泥品种

宜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混合材料宜为矿渣和粉煤灰。

有耐硫酸盐侵蚀要求时可用中抗或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2

水泥存放

不得露天存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存贮于不同库房。

由于受潮或其他原因变质应清运出厂

3

矿物掺合料

品质稳定。

在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复合要求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粉等,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施工环境条件特点、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实验确定

4

细骨料

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河砂,也可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不得使用海砂

5

粗骨料

采用二级或三级级配粗骨料,要求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6

外加剂

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质量稳定、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产品。

当不同功能的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适应性。

宜选用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7

涂剂

钢筋阻锈剂、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所用材料的品种、质量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8

原材料存放

应按品种、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示存放

3.2混凝土拌制、运输和灌筑等质量要求见下表

混凝土拌制、运输和灌筑等质量的要求

序号

检验项目

质量要求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应根据强度等级、耐久性等施工图要求和原材料品质以及施工工艺、可能的环境条件变化等进行多组配合比设计。

选定配合比时对于混凝土抗裂性应进行对比试验。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提出施工配合比。

对首盘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水胶比和拌合物温度等进行测试鉴定

2

混凝土拌制

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计量系统应定期检定。

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新工点,应对计量器具重新检定。

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

3

混凝土运输

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灌筑速度的需要,保证灌筑过程连续进行。

运输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

现场进行混凝土二次搅拌时,不得加水

4

混凝土初凝

混凝土运输、灌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灌筑上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5

混凝土灌筑

应分层灌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

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其均匀密实

6

灌筑温度

对混凝土灌筑时的模板温度、拌合物的入模温度、拆模时的温度及养护中的温度,应制定明确的控制方案,并有效实施

7

冬夏施工

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

8

养护用水

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质量要求应与混凝土拌制用水一致。

不得采用海水

9

养护期保护

拆模后,在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75%前且龄期7d内,不得与流动水接触。

对海洋浪溅区,养护期内并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前不受海水和浪花的侵袭。

对盐渍土等氯盐环境,养护期内并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前不受氯盐侵蚀

10

强度检验评定

按《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规定的方法检验评定,强度试块试验龄期:

预应力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28d,其他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56d

4.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

基础及涵身混凝土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见下图。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并经检验合格,数量或补给速度满足施工要求。

5.1.2混凝土搅拌站具备供应能力,混凝土运输车辆有保证或现场备有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

5.1.3混凝土拌制之前,应对机械设备、工具、使用材料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混凝土的拌制和灌筑正常连续进行。

5.1.4灌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及支架安装质量、预埋件位置等加以检查。

当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记录。

5.1.5灌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净;当模板有缝隙和孔洞时,应予堵塞,不得漏浆。

5.1.6混凝土施工用水能满足需要。

确保电力供应。

使用网电时,对混凝土搅拌机、捣固机、输送泵等设备均应有备用电源。

5.1.7对模板工、混凝土工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5.2施工工艺

5.2.1模板设计及制作安装

5.2.1.1一般设计要求

1、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能承受所灌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

3、模板设计应保证结构尺寸的正确,并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地基承载力、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条件进行施工工艺设计,其弹性压缩、预拱度和沉降值应符合施工图要求。

5.2.1.2设计根据

施工图、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等现场条件,以及工期、进度计划、质量标准等。

5.2.1.3设计内容

1、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工程质量标准,确定模板种类。

2、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设计,明确混凝土结构施工段划分和施工顺序,确定需要配备模板的数量。

3、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确定模板种类。

4、根据工程结构尺寸,进行模板板面组配设计。

根据结构型式和施工条件确定模板荷载,确定支撑系统布置方式,连接和固定方法,对模板和支承系统做力学验算。

5、配板设计图、连接件和支承系统布置图、细部结构和异型模板详图及特殊部位详图。

6、确定模板及其支承杆件的安装顺序和拆除顺序。

7、编制钢模板与配件的规格、品种与数量明细表。

制定钢模板与配件的周转使用方式与计划。

8、制定技术及安全措施。

包括:

模板结构安装及拆卸的程序,特殊部位、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处理方法,必要的加热、保温或隔热措施,安全措施等。

5.2.2模板质量检查

模板安装后,应对模板位置、尺寸、支撑、板缝等进行全面检查。

模板上的重要拉杆宜用螺纹钢杆并配以垫圈。

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宜用端部可拆卸的钢丝杆。

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宜用垫块支撑两侧模板,临时性木撑应在混凝土灌筑过程中及时撤除。

5.2.3混凝土拌制

混凝土拌合物配料采用自动计量装置,粗细骨料中的含水量应及时测定,并按实际测定值调整用水量、粗、细骨料用量;禁止拌合物出机后加水。

混凝土在拌制时,应按选定的理论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计算每盘混凝土实际需要的各种材料量。

混凝土使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拌制,搅拌的最短时间应试验测定。

首盘混凝土拌制时,先加水使搅拌筒空转数分钟,搅拌筒被充分湿润后,将剩余水倒净。

拌制第一盘时,由于砂浆黏筒壁而有所损失,宜按配合比减少粗骨料10%左右,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

从第二盘开始,按给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投料。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检查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用量,每作业班最少检查2次;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保证混凝土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应在拌制地点和灌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评定时应以灌筑地点的测值为准,每作业班最少检查2次。

如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至灌筑入模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坍落度可以在拌制地点取样检测。

5.2.4混凝土运输

5.2.4.1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不应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现象。

当运至灌筑地点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灌注前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

5.2.4.2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必须满足混凝土灌筑的连续性,并确保在混凝土初凝前灌筑完毕。

混凝土运输的道路、车道板应平顺、牢固。

5.2.4.3运输混凝土设备的内壁应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漏水,并经常清除黏附的混凝土。

必要时,应对运输设备加盖或保温。

用机动车运输混凝土时,混凝土的装载厚度不应小于40cm。

5.2.4.4混凝土拌制地点距灌筑地点较远时,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途中应以每分钟约2~4转的慢速进行搅拌,卸料前应快转2~3min,混凝土的装载量应为搅拌筒几何容量的2/3。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灌筑完毕的延续时间:

气温高于25℃时为90min,气温不高于25℃时为120min。

5.2.4.5涵洞混凝土数量较大或现场采用泵送混凝土方便时,宜采用泵送混凝土。

泵送前应该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润滑管路内壁;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清理管内残留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的输送管,不得直接支撑在涵洞钢筋及模板上。

5.2.4.6混凝土在倒装、分配或倾注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或漏斗等金属器具。

5.2.5混凝土质量检查

5.2.5.1混凝土拌制质量检查

检查混凝土拌制的均匀性,混凝土颜色应一致,无水泥粉团;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制作混凝土试件;测试混凝土出料温度。

5.2.5.2混凝土入模前质量检查

检查混凝土均匀性,无泌水、离析现象,无假凝现象;测试混凝土入模前温度。

5.2.6混凝土的灌筑

5.2.6.1在混凝土灌筑前,地基面应予清理,并应采取防、排水措施,按有关规定填写检查记录。

对干燥的非黏性土基面,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积水。

5.2.6.2混凝土灌筑前,应对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等分别进行检查,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净;当模板有缝隙和孔洞时,应予堵塞,不得漏浆。

符合要求后方可灌筑混凝土。

当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作记录。

5.2.6.3灌筑混凝土时的温度控制

(1)在夏期,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宜超过30℃。

应避免模板和新灌混凝土受阳光直射,控制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40℃。

宜尽可能安排在傍晚灌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灌筑以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剧混凝土内部温升。

(2)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期施工处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3)应定时测定混凝土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环境参数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方式。

(4)新灌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

(5)灌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混凝土的灌筑温度(振捣后50~100mm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

(6)在夏期灌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宜将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遮盖,避免日光暴晒,并用冷却水拌制混凝土,或采用冷却骨料、拌制时加冰屑等方法降低入模温度,或在混凝土结构内埋设冷却管通水冷却。

(7)在遇气温骤降的天气或寒冷季节灌筑大体积混凝土后,应注意覆盖保温,加强养护。

(8)灌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尽量减少灌筑层厚度,以便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5.2.6.4混凝土灌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

当自由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或通过模板上预留的孔口灌筑。

5.2.6.5混凝土应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灌筑,其分层厚度(指捣实后厚度)应根据拌制能力、运输条件、灌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要求等条件决定。

5.2.6.6混凝土灌筑应连续进行。

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

对于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其允许间歇时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