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18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 人民版.docx

高一历史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案人民版

【学习目标】

基本要求: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发展要求:

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教学中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理解。

【自主预习】

(1)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的《》的讲话是开辟新道路的宣言书。

实际上成为的主题报告。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的根本问题,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制的目标是建立体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互动探究】

1.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及其时间。

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标志是什么?

 

2.阅读课文,完成中共十四大的有关内容:

中共十四大

时间

内容

意义

3.完成南方谈话的有关内容:

邓小平南方谈话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确立为指导思想的?

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基础训练】(特别提示:

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

1.下列作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邓小平南方讲话D.党的“十四大”

2.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重新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A.团结一致向前看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调查研究,注重实践D.独立自主,尊重真理

3.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标志,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

C.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

C.十二大和十五大D.十三大和十四大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同点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没社会主义D.什么是“一国两制”

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行的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城乡经济交流的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次讲话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

①维新思想②三民主义③毛泽东思想④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

 

三、能力提升:

(温馨提醒:

仔细审题,认真解答)

11.阅读下列材料: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以这三位思想家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课后总结】

 

必修三专题四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自主预习】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先前看》;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

【互动探究】

1.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时间:

1992年北京

内容:

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定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意义: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期

时地: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衡量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基础训练】1——5BBCAA6——10CABDC

【能力提升】11.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修三专题四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自主预习】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先前看》;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

【互动探究】

1.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时间:

1992年北京

内容:

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定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意义: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期

时地: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衡量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基础训练】1——5BBCAA6——10CABDC

【能力提升】11.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修三专题四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自主预习】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先前看》;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

【互动探究】

1.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时间:

1992年北京

内容:

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定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意义: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期

时地: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衡量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基础训练】1——5BBCAA6——10CABDC

【能力提升】11.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修三专题四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自主预习】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先前看》;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

【互动探究】

1.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时间:

1992年北京

内容:

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定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意义: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期

时地: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衡量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基础训练】1——5BBCAA6——10CABDC

【能力提升】11.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高考考纲:

商业的发展

3、重点: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4、难点: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勾画书中重点语句,弄清知识结构。

(总预习时间45分钟)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20分钟)

问题导学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间

发展情况

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商。

春秋战国

 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著名都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盛行,商业十分萧条.

隋唐

政治统一,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宋元

古代商业的发展步人一个新的高峰.纸币的出现和广泛流通;突破了时空限制,坊和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形成;集镇、夜市的兴盛。

明清时期

农业与手工业恢复发展,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繁荣

1.西周至唐代的城市:

①市场和商业贸易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控制。

②城市性质: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军事功能,经济功能是次要的,市场和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

③.实行严格的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2.宋代及以后的城市:

①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②原因: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3.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使沿线城市兴起。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扬州、登州(蓬莱)。

4.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承;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5、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7、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思考: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思考:

古代中国商业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预习自测:

(25分钟)

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原因是

①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②连年战争的破坏

③江南经济的开发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最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可以纳银代役B.农村中“草市”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D.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轻视手工业的发展

4、唐诗中有“终朝看火耕”和“山火烧山田”等诗句,这种状况表明:

A.唐朝人己关注到可持续发展问题B.江南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C.人们寻求各种方法解决人地矛盾D.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唐朝刘禹锡《竹子词》: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温庭筠《烧歌》: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下列对上述诗句分析的正确的是:

①描写了唐朝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

②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③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④圩田更加普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

6、某地出土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A.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7、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衰落下去,这与元朝时哪一因素有关

A.政治中心迁至北京B.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

C.京杭大运河改道山东D.只注意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

8、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9、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秦国产生的最重要作用是()

A、巩固封建小农经济B、增强了统一战争的物质力量

C、根除土地兼并现象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10、马克思说:

“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试用这一观点,以两宋为例,说明商业城镇的发展是如何促使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的?

并分析商业城镇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什么?

北宋商业城镇数量增多,大城市里店铺很多,突破了唐朝对“市”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东京居民达20多万户,娱乐场所“瓦肆”出现,显示城镇繁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说明传统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城市转化。

城镇发展促使北宋商品经济也有较大发展,纸币——交子首先在我国商品交换中出现。

榷场贸易不断扩大。

海外贸易方面,与许多国家已有经济往来,南宋时发展更快,以广州、泉州、明州为主要港口,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

影响:

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城市人口增多,商品经济交流关系浸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海上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处于世界前列。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堂探究案

二、合作探究、展示成果(18分钟)

探究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材料三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夜市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唐代诗人李绅的《宿扬州》

材料五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六隋唐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3)原因:

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探究二:

古代中国城市

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三两京诸市: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