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206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莆田市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

(送审稿)

一、前言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

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三大传统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动为基础,以区域性经济板块为特色的区域间经济合作与协作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种背景下,认真编制“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非常重要。

本规划将根据本市目前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省产业政策,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及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建设和我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十一五”期间我市三大传统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目标、布局和措施,力求客观、科学。

二、集群基本现状分析

建市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一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国家级名牌产品有了新的进展,三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现将部分产业集聚程度列表如下:

集聚程度

集群产业

明显集聚

制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工艺美术产业

一般集聚

医药、化工产业、机械产业

待集聚

林产加工产业、能源产业

制鞋产业:

该行业200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制鞋企业156家,完成产值107.34亿元,其中中型以上企业27家,占全市大中型企业的6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42家,占全市亿元以上产值户数的47.25%,是我市制鞋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该行业以来料加工,贴牌为主,主要产品为皮鞋(旅游鞋、运动鞋)、布鞋、塑料鞋、橡胶鞋,70%以上产品出口,一直为我市分量极重的传统支柱产业。

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三分之一,拥有协丰、荔丰、华丰、郭氏、三路等一批可制做世界名牌的制鞋企业和先进的制鞋生产线,2005年获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以涵江、荔城、城厢为中心的制鞋企业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鞋材、鞋模发展初具规模,在国际和国内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

该行业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50家,其中服装制造业32家,纺织业18家,完成产值27.23亿元;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家,该产业汇聚了众和、才子、云敦服饰、金威、多瑙鞋服、威龙、汇达等多家知名骨干企业,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拥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较为先进的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生产线。

主要产品为梭织服装(西服套装、衬衫)、针织服装、羽绒服、印染布、绒线等。

该产业聚集度明显,目前主要分布为以城厢、荔城、仙游为中心的服装产业和以秀屿为中心的纺织染整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食品产业:

2005年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6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41家、食品制造业16家、饮料制造业9家,完成工业产值66.7亿元,可比增长43.31%,中型企业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13.19%,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等3大类18个中类20个小类的多个行业群体。

且在烤鳗果蔬加工、啤酒制造等方面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该产业拥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汇聚了雪津、东南香、闽中蔬菜、康辉、东源、正源、华港制油等多家知名骨干企业,是食品产业的核心企业。

主要分布在涵江、荔城,为我市农副加工业的中心区域,有相当的聚集度,在国内外均占有一席之地。

电子信息产业:

该产业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积累,近三年发展迅速,产品由低端的电子表、电子计算器等向中高端的液晶可视电话、传真机、液晶显示屏及其相关配套产品发展。

2005年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近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完成产值40.62亿元,超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0家,比增39.84%,出口交货值19.56亿元,成为继制鞋、食品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该产业90%以上企业集中在涵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产业聚集明显,其核心企业为新威、德信两大集团和安特半导体、台湾通信以及仙游的范氏至尊等,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型消费类和电子元器件,其研发的覆铜板及柔性印刷线路板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医药产业:

医药化工为我市的新兴产业。

2005年医药行业已有化学药品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制剂、等生产企业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工业产值7380万元,企业均通过GMP 认证。

该产业主要分布在荔城和秀屿,其核心企业为兴源药业、天神药业、兴安药业,其研发的化学新药发展潜力强劲,将带动医药行业超常规发展。

化工行业:

2005年该行业共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不含塑料制鞋、橡胶制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4.77亿元,比增12%;其核心企业为佳通轮胎和三江化工,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主要产品为各系列的子午胎和健康漆,其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竞争力较强。

临港化工园区和枫亭工业园区为省定工业园区,以承接南岸上游石化项目的幅射,争取在石化工业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机械行业:

该行业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企业64家,完成工业产值30.41亿元,可比增长56.8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1%,产销率97.96%,出口交货值5.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比重的3.5%。

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过顽强打拼得以生存和发展,形成以汽车、摩托车零配件、金属制品、模具制造、仁德器械为主的多个行业群体。

拥有二个国家免检产品和多个省级名牌产品,闽中电机、协丰模具、闽仙电器、精密铸锻、东亚机械、三源铝材、万鑫金属制品等多家企业是该行业的核心企业。

主要分布在仙游、涵江两地,为我市机械制造的中心区域,在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能源行业:

2005年能源工业共有7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89亿元。

其中火力发电企业1家,水力发电企业3家,风力发电1家,电力供应企业2家。

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工艺美术产业:

2005年全市工艺美术企业约1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实现产值6.25亿元,从业人员约15万人,以小型企业、家庭作坊式居多,主要分布在仙游、荔城、涵江、秀屿等地,产品为木雕、青石雕、玉雕、寿山石雕、铜雕、漆器、编织、 金银首饰八大类,共有品种近2000种,技术力量雄厚,其木雕行业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培育产业集群仍存在诸多的困难,主要是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载体不明确;产业集聚程度低,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龙头企业相对较小且带动力不强,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不紧密,产业支撑体系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较为薄弱;企业间缺乏协作意识,管理模式陈旧等。

四、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规划》,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优势产品为钮带,以完善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手段,使我市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益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发展目标

引导培育、加快产业集群集聚。

通过产业梳理,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集聚的环境;围绕《规划》,初步培育出一批具有区域性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到“十一五”末,工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努力建设“二个二百”、“四个一百”和“四个五十”产业集群:

即制鞋、林产加工等两个产业集群的产值力争达到二百亿元;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化工等四个产业集群的产值力争达到百亿元(其中能源工业中LNG、抽水蓄能电站、燃气发电等项目须如期投产);工艺美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四个产业集群的产值力争达到五十亿元。

五、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发展壮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

以秀屿临港工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LNG气电一体化项目和冷能利用项目,延伸开发LNG深度利用项目,形成LNG产业集聚区;在湄洲湾火电厂一期工程基础上,抓紧二期工程项目前期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集聚区;加快仙游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南日风力三期工程,秀屿区风力发电场和仙游风力发电场项目,同时做好潮汐能的前期准备工作,使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建成国内有影响的重要能源基地。

(2)化工产业集群:

要充分发挥我市深水良港的优势,紧紧抓住我市湄洲湾北岸被列入全省湄洲湾石化基地规划的机遇,积极引导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和民营资本投资东吴石化基地建设,围绕大型石化龙头项目,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以及参与配套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施承接国际石化产业转移,特别要利用与台湾“五缘”有利条件,瞄准台商石化产业转移,在东吴化工园区引进大型石化项目,发挥产业“群聚效应”,在东峤工业片区、枫亭工业区和北高坑园工业小区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形成上中下游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区域竞争优势的石化产业集群。

以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延长LNG产业链,使湄洲湾石化基地成为我国石化重要基地。

(3)林产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石门澳、东峤临港工业集聚区,充分利用已建设的秀屿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的优势,加快规划建设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口岸及木材产品出口基地,并以木材工业为龙头带动木材贸易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木材加工、贸易、集散中心。

积极创新条件,加快营林进度,加快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制浆和造纸项目建成投产,带动物流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主要的林产加工基地。

(4)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传统机械工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数控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和产品加工精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依托莆头作业区和太湖工业区,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及机械零部件等工业,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东吴港区,积极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引进重型机械装备项目,延伸产业链,争取布点修造船、海洋重工等项目,发展现代造船业;依托石门澳作业区,发展冶金及其深加工项目,形成冶金产业集群。

2、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1)制鞋产业集群: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为切入点,以补充产业链缺失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

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互为依存、互相补充的生产协作关系,实现资源低成本共享,促进集群规模的快速扩张;建立鞋业市场交易和物流中心,扩大鞋材市场规模;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力度和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品牌工作力度和创新机制,提高制鞋产业集群的整体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将企业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响,实现从单一的鞋类品牌集群发展成综合的体育、休闲、旅游,时尚品牌集群;把提高鞋业集群区域技术人才及产业工人的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使整个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2)食品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我市果蔬、海洋及水产养殖、传统品牌等优势特色资源,加大内引外联、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力度,着重培育发展以饮料酒、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饲料为主的产业集群。

加强基地建设,建立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加速培育“企业+基地+农户”和产、供、销一体化,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做大做长食品业产业链,扩大食品业的集中度;全力抓好引进高新技术工艺设备对传统技术工艺的改造,全面提升加工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形成规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食品技术,不断提高质量和档次,开发新资源、新门类、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发展,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的路子,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开发绿色食品,加快开发进入家庭的工业化快餐食品;大力调整加工结构,发展深加工,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市场占有率。

(3)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服装为龙头,企业为主体,文化为底蕴”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名牌服装和即将上市印染布企业的名牌效应,发展特色服装、高档布料产品,培育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着力抓好纺织服装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现代都市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建立专业纺织服装交易中心市场;利用目前我市印染行业的相对优势,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大幅度提高纺织面料的生产水平为突破口,带动印染后整理、服装等上下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推动企业不断吸收国内外纺织服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跟踪世界纺织服装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培训和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和营销人才,加强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4)工艺美术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我市能工巧匠多、工艺品原料资源丰富以及湄洲妈祖品牌优势,加快建设海峡工艺美术城,高起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全市现有分散的工艺美术企业或家庭作坊集中布局,引导工艺行业在外资本和技术的回归,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进而形成规模效应。

注重产业链上的系统配套和关联效应,集各种工艺加工、生产、展览、销售于一体,形成立体的全国性市场网络。

在扶持鼓励我市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更大胆地在工艺技术、产品种类、营销网络上进行创新。

注重提高文化艺术含量,关注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切实有效地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由纯粹的“工业企业”向“文化企业”转变,强化主业发展,挖掘文化底蕴,把莆田工艺美术行业做精、做强、做大。

3、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抓住全省信息产业实施“3618”工程的机遇,以莆田高新技术园区为平台,巩固发展电子表、游戏机、电子计算器等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电子拳头产品,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和附加值。

重点推进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系统、光电子、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微波通信设备等核心技术研究。

加大吸引外资、港澳台资的力度,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加快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器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以开发新型元器件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延伸产业链;争取福建台通二期工程尽早动工,吸引其配套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产业集聚;加大扶持安特半导体项目的力度,建成全省最大的新型元器件制造业基地。

(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要以生物技术药物(疫苗、诊断试剂)、优势化学原料药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GAP)、天然药物、海洋药物、药物制剂新品种、新剂型和医疗器械;发挥莆商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网络的优势,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机构和现有重点医药企业发展。

支持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推动医药产业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以荔城、秀屿为中心的新药发展基地及国内大型的医药原料药的生产物流基地。

继续办好“中国*秀屿医疗器械和药品展销会”,带动莆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六、全面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要根据区位特点、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搞好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各县区要在对产业全面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功能定位、选择几个适宜加快发展的产业为突破口,沿着产业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寻找上游或下游的项目和企业,以及提供互补性产品的企业和产业,提出与产业链延伸相关的产业规划。

新办企业、新引进项目要按照全市产业规划进行布局,严格控制企业布局的随意性,以形成产业集聚。

2.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部办委局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沟通与协调,集聚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

创新服务机制,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和程序,创立快速服务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

市政府每年第一季度组织企业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对政府职能部门上年度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民主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

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市财政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每年拨出2000—2500万元用于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的技改贴息,新增长点项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产业集群支撑体系建设和企业开拓市场的补贴等,切实促进产业集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各县区政府也应相应设立扶持基金。

3.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对工业园区合理定位其功能,依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以产品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的分布,尽可能将同一产业链的项目规划在同一园区,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4.推进名牌战略,引导产业集聚。

继续贯彻执行《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名牌战略若干意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建立综合品牌,倡导企业品牌与莆田城市品牌相结合,发挥品牌的整体效应,推动品牌的市场扩张,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对于积极争创品牌以及由市直各部门及各行业协会组织参加的各类展销活动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奖励。

5.改善集聚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滨海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工业园区内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

每年确定一批新增长点项目企业,实现滚动发展。

对新增长点项目企业的新项目投产所新增的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分档贴息。

加大煤、电、油、运的综合调度力度,对龙头企业、新增长点项目企业的能源供应和运输需求给予倾斜。

6.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1)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

围绕制鞋、电子、食品、纺织服装等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在黄石物流园区内要规划一块制鞋业物流配送中心和纺织服装业物流配送中心用地;在秀屿港区要规划一块食品业物流配送中心用地;考虑到木材加工区的发展潜力,木材加工产业将在“十一五”形成产业集群,应在木材加工区内规划一块物流配送中心用地;涵江高新技术园区内也应规划一块作为电子业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用地。

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进驻我市。

对进入物流规划区的物流项目视同进入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在土地价格上给予优惠,企业地块建设要求及罚则参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执行。

鼓励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品包装、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从生产经营中有效剥离出来,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

海关、检验检疫、货代、港务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提高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

(2)加快商品市场建设

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的建设。

筹建莆田市国际展览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和完善鞋业专业市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电子专业市场;引进国际大卖场落户莆田;规划部门在制订和修订规划时,要留足各类市场用地。

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功能。

(3)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A、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

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牵头设立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

行业内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投建公用性产品技术研发机构的,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现有的鞋业检测中心要与国际接轨,检测的结果要得到国外厂商的确认。

B、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优先扶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发的产学研项目,属大型科研项目,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项目,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重点补助和资金支持。

C、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和专利在我市进行科技创业。

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并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其中,列入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的,政府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贷款支持;列入国家级其他类别科技计划项目的,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贷款支持;列入省级科技项目的,政府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贷款支持。

以上贷款,由所创办企业投产后五年内上缴的各种地方税费进行抵扣,即企业所上缴的各种地方税费视同还贷。

五年内企业上缴的各种地方税费不够还贷的,政府将进行督促企业还贷。

D、吸引高级人才来莆创办专业设计公司。

吸引鞋业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食品包装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营销策划大师等高级设计人才到我市创办专业设计公司,为我市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进行配套服务。

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的高级设计人才来我市创办的设计公司,其向我市企业转让设计创意成果所缴纳的税收,市县(区)两级分成部分全部返还给设计公司。

(4)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我市。

鼓励各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

要建立银企业商制度,解决资金与项目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集群集聚。

由财政、企业共同出资,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组建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

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

简化资产抵押担保、评估、审查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适当提高房产、土地、设备等资产抵押贷款比例给予抵押贷款额度,同时尽可能提高企业授信货款额度,促进产业集聚。

(5)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会计师、律师事务所、信用评估、信息咨询、检测认证、报关报检等社会中介组织。

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行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结合。

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公信证明和信息发布等工作。

(6)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的培育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

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区域主要产业集群专业网站。

鼓励、协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网站。

引进专业、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企业共建信息交流、传送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流动、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

加强信息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