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37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docx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祐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

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

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

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

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

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

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

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

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

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王灼说:

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

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

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

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

这段时期她的作品内容多写亡国之痛,孤独无依之苦,令人不忍卒读。

代表作《声声慢》)。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

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

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

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

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

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

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

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

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

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李清照③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柳永①,秦观②,周邦彦④,姜夔⑤)之首,与以苏轼①为代表的豪放派(辛弃疾②,岳飞③,陆游④)在词坛上抗衡了一千多年。

(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

李清照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多效仿,形成“易安体”,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易安体特点:

1、雅而不难(高雅而不难)。

2、易而不俗(平易而不俗气)。

3、擅用白描(她擅长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过多修饰。

被称为“白描大家。

”)

4、婉丽细腻(风格婉丽,感情细腻,符合她女性作家身份)

后人对她的评价: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有姓又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并不多。

在这些不太多的女作家中,能够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坛正宗"的,首推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1084年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里。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有名的学者。

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以诗、赋取进士的,可是李格非偏偏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破格录取为进士,当上了郓州教授。

他写的文章很出色,受到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赏识,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之后,人们又把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称作"后四学士"。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

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对于她后来成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十分有益的。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爽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可能就是她的自我写照。

她有抱负、有理想,渴望自由,向往光明。

她在《渔家傲》词中写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天资聪慧,有才思,诗作深得前辈诗人晁补之的赞赏。

据黄盛璋先生的考证,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耒)韵二首》就是她十七岁左右写的作品。

这二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比起张耒的"传诵一时,定为名作"的原诗来,毫不逊色。

难怪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道:

"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

公元1101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

赵挺之与李格非在政治上属于不同党派。

她们结婚一年后,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李格非被罢了官。

李清照为了救父,给赵挺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何况人间父子情?

"(《逸句》)可是"父子之情"并没有打动权欲熏心的赵挺之,李格非照例被罢免,而赵挺之却被独揽大权的蔡京看中,当上了右丞相,李清照又献诗讽喻赵挺之道:

"炙手可热心可寒。

"(《逸句》)果然,赵挺之拜相后,在与蔡京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几经波折沉浮,到他死后也未平息。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家。

他并没有卷入乃父乃翁的派系斗争,而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艺文。

他们志同道合,家庭生活美满和谐。

李清照自述道:

新婚时,明诚是一个太学生,尚无俸禄收入,每月初一、十五就"质衣取半千钱",双双步入京都开封的相国寺去选购碑文,回家后俩人就相对展玩品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过了二年,赵明诚出仕小官,稍有俸禄,于是又产生了搜藏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一次赵明诚在街上看到了一本古今名人书画,身边没有带钱,竟然当众脱衣与卖画人交换。

又一次,有人拿着南唐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来卖,但索价二十万之巨。

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要一下拿出二十万钱来也不易。

他们留卖画人住了一宿,实在想不出办法凑钱,只好将画归还。

公元1107年,赵挺之死了,由于蔡京的诬陷排挤,他们回到了乡里青州。

在青州居住的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所以这些藏书"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藏书家。

李清照记忆力强,又十分好胜,每天吃完饭,在"归来堂书屋"烹上二杯茶,与赵明诚对坐,"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较)胜否,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泳玩赏,当然是"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了(《金石录后序》。

应该说李清照屏居青州的十多年生活,对于提高她的艺术修养,使她工书、善画,兼懂音乐,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从而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李清照前期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过几次短暂的分离。

她是一个专于情、深于情,十分珍惜爱情生活的女子,所以即使是短暂的别离,也会给她带来痛苦的闲愁。

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词,也留下了一些传为佳话的趣闻轶事。

元朝伊世珍在《琅环记》中搜集了这样两则故事。

一则是李清照新婚不久,赵明诚负笈(带着书)远游,她不忍别离,在锦帕上书写《一翦梅》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说赵明诚新婚后并无负笈远游事,《琅环记》可能是误传(见《李清照集校注》)。

但是词中抒发的一个少妇对丈夫深笃的爱情,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还是很真实的。

另一则故事是:

李清照给赵明诚函寄了一阙《醉花阴·重阳》词,赵明诚自愧弗及,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忘食忘寝,冥思苦想了三昼夜,填了五十阙词,把李清照的这阙词也夹杂其中。

然后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说道:

这些词中只有三句是绝妙佳句。

赵明诚问他是哪三句?

答道: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函寄词中语。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半生(四十三岁以前),基本上是在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在优越浓厚的文艺书院中度过的话,那末她的后半生,却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难民队伍中倍受熬煎。

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为了维持小朝廷的偏安局面,竟然向金称藩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拱手出卖给金国,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国难当头,李清照又频遭家祸。

就在金兵掳掠徽钦二帝而去的时刻,她的婆母病故;赵明诚从山东淄州奔母丧南下,调任江宁府事。

李清照从淄州回青州精选了一批贵重金石图书,计十五车之数,乘船追随赵明诚南下,到达建康(南京)。

留在青州的十余间其它画册什物,本拟明年返回载运。

可是当年十二月,青州遭到了一次兵变,李清照夫妇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藏书也全部付之一炬。

这些国难家祸,对于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宋朝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道: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表面看来,她在石头城上还真有闲情逸志吟赏风花雪月,其实不然。

请看她在雪地中寻到的一阙《临江仙》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一作安)城","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当时她只有四十五岁,可是已经感到"老去无成";想试灯赋诗,又感到无意思;想踏雪观景,又感到没心情。

这是为什么?

不妨再来看看她在建康城里写下的另外几首诗和断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无题》)"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无题》)她希望南宋当政者应该象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应该起用晋朝王导、刘琨那样的爱国将领,收复国土。

但失望得很,南宋小朝廷却采取逃跑主义,一味南逃,早已把被金兵掳去北狩的"父兄"忘得干干净净。

因此诗人忧心如焚,难怪她要发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感慨了。

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在混乱的局面中,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于赴任途中中暑感病,医治不当,死于建康,卒年四十九岁。

这样,李清照就失去了一个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也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艺术知己。

对于他的死,李清照十分悲痛,她在祭文中写道: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在她尔后的避难卜居时,经常还用诗词来寄托她对丈夫的哀思。

埋葬赵明诚后,她又得了一场大病。

可是建康形势紧迫,金兵又要卷土重来,赵构之流已经闻风向东南沿海逃窜。

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传闻,说赵明诚死前有颁金通敌的嫌疑。

其实不过是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带着玉壶去看望过他。

这样一件事竟被人讹传为他家用玉壶送给金人。

李清照听说后十分惶怖,为了说明事实真相,她就带着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追循赵构踪迹,"欲赴外廷投进"。

追踪途中,她"飘流遂与流人伍",进入了难民行列,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卜居在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她饱和着这种时代和社会的深愁惨痛,写下了许多著名词篇,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

在《永遇乐》中,她写道: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这阙千古名词中,词人针对赵构之流南渡后,在杭州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情,难怪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此词时,要"为之涕下"(《永遇乐小序》)。

假如说,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于受她"词别是一家"(《词论》)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束缚,不能直接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话,那末在她的诗、赋中,就能看到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光芒。

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的诗中写道: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洗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

"在《打马赋》中,她则写道:

"乱(辞)曰:

佛貍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涉,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如此?

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在这里,她咀咒金人很快就要灭亡,而对广大人民的流亡无归的生活深表同情,同时又殷切地期望南宋爱国将领能够早日渡过淮河,驱逐金兵,打回老家,告慰家乡死去的父老兄弟。

应该说,她晚年的这些诗、词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是与她走出名门深闺,流入难民行列的生活遭遇密不可分的。

在李清照晚年生活中,究竟有没有改嫁过张汝舟的事,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

本来改嫁一事在宋朝人的许多记载中已有定论,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的《碧鸡漫志》等。

但是明清之际,以俞正燮为首的一些人,从维护封建礼教、妇女要从一而终的观点出发,为她的改嫁洗刷辩护,说什么"余素恶易安改嫁张汝舟之说","以情度易安不当有此事"。

(《易安居士事辑》)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

而胡仔、王灼是与李清照同时代的人,李心传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相去不远,应该说,他们关于李清照改嫁的记载是可靠的。

李清照的文学著作,在南宋时已刊行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玉词》,可惜这些集子都久已失传。

现行的各种版本如《李清照集》、《漱玉集注》、《李清照集校注》,辑录词五十首左右;至于诗、文,保存得完整的不多,大都是零篇断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