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32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主动教育教案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课本P1、2,例1)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B级(导学标):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C级(拓展标):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激发兴趣:

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同学们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检查预习,筛选并呈现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5分钟】

A

学生活动,体验数学: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指导交流,并根据学生的交流作适时点拨。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4分钟】B

1、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交流,拓宽视野。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5分钟】B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做一做第1题,第2题.,第3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1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同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能用厘米量实物。

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重难点是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B级(导学标):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C级(拓展标):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复习回忆。

2、筛选并呈现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5分钟】

A

1、建立1厘米的长度的直观印象。

2、知道直尺上“0”刻度表示直尺的起点,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的意思。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AB

1、自己在直尺上不同的位置找1厘米。

2、明白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组间小白板展示交流分享、评价质疑。

指导交流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AB

1、量一量:

手指的宽。

2、找一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为1厘米。

组织互动活动,拓宽视野。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5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米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度,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

然后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要注意对量的方法的指导,同时要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认识长度单位米。

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B级(导学标)知道用厘米量物体不方便。

1米到底有多长。

知道1米=100厘米。

C级(拓展标)用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长、桌子长。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复习回忆。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5分钟】

A

1、用米尺再量黑板长、桌子长。

2、交流体会。

3、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量它的有多少厘米。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AB

1、反复验证实物。

2、得出:

1米=100厘米

指导操作、交流、点拨。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7分钟】B

1、量身高、伸开的两臂大约是多长。

2、小结:

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组织交流,拓宽视野。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3分钟】B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5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通过测量书本、黑板、桌子等的长、宽、高。

再来认识线段,这些物体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知道线段的特点:

首先要直,其次两端要有端点。

再来练习画线段。

重点是知道线段的特点。

难点是会画线段。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

知道物体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B级(导学标):

知道线段都是直的并且两端有端点。

C级(拓展标):

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说一说。

2、你会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3、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认识线段。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7分钟】

A

1、得出线段的特点。

2、量线段时应注意的问题:

用尺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看另一个端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小结:

线段是直直的,两头都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线。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2分钟】

B

1、画一画:

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该怎么画呢?

2、组间交流、试画。

指导交流: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6分钟】B

小结:

画线段,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的几厘米的地方。

组织小结,提高概括能力。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5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元知识整理与复习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学了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了线段。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巩固厘米和米,1米=100厘米。

B级(导学标)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C级(拓展标)加深对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认识厘米和米。

2、练习巩固。

1、复习回忆。

2、引导分析。

3、知识巩固。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线段:

1、完成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2、用多种方法数。

1引导分析;

2、引导归纳小结。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2分钟】

AB

练习巩固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完成练习。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10分钟】BC

交流知识掌握情况。

组织完成,拓宽视野。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5分钟】B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不进位加法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

对于总结计算方法的教学完全可以放给学生,他们能够通过练习和讨论总结出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B级(导学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C级(拓展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组内汇报预习情况,进一步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检查预习。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通过摆小棒,重点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时如何对位。

2、运用所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寻找出的方法。

3、组内小结发现的方法。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结: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不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进位加法(课本P11---P12例3)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进位加法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这部分的难点是如何进位的问题,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小棒,让学生摆一摆,通过把十根小棒捆一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进位的过程。

至于进位后十位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确,不要漏掉进上来的一个十。

这部分知识也要强调算法,而且笔算加法的算法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B级(导学标)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C级(拓展标)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组内汇报自学情况,进一步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检查预习。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满十进1的道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寻找出多种方法。

3、组内小结发现的方法。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交流计算方法。

2、汇报小结。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课本P13---P15练习二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这部分知识的巩固练习题比较多,也比较枯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在这部分知识当中,学生可能会提到“从十位加起”的方法,这样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给予肯定并做适当引导。

因为这种方法在口算中应用得比较多一些。

教学重点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B级(导学标)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C级(拓展标)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知识回顾。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2、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2、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

2、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指名汇报。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个体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组内研究,选做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不退位减法(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重点在于从哪一位减起和如何借位的问题。

对于例1,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计算减法,以及列竖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有前面加法竖式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总结算法,而教师可以起引导、检查、提示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B级(导学标):

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C级(拓展标):

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2、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检查预习。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北京比多伦多多少票?

2、列出算式:

56–22=

3、组内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结:

列竖式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不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退位减法(课本P18---P19例2、例3)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例2(退位减)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退位,怎样退位,以及退位后要注意的问题,在这里还是采用捆小棒的方法最直观、学生最容易接受。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进行强化练习。

例3着重解决个位上是零的减法如何退位的问题。

这部分仍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

教学重点是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是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B级(导学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C级(拓展标):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组内汇报预习情况,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1、检查预习。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列式:

56–18=

2、通过摆小棒,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组内小结发现的方法。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结:

计算时十位被借走“1”后要减1,可以在十位数字上点上一个小圆点。

指导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不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1、独立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拓展题。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勤丰镇小学“主动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23例4)

备课教师

.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

穿插两位数加减法的教学,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只强调算法的学习,忽视了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这需要我们充分的引导,精心地设计。

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A级(基础标)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B级(导学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C级(拓展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导学活动

板块时间及

1、组内汇报预习情况。

2、组内筛选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交流。

3、二

(2)班和三

(1)班各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1、检查预习。

2、引入新知。

3、梳理问题。

第一版块

问题质疑

【3分钟】

A

1、交流解题思路。

2、列出式子。

16–3=13+1=

3、口述计算方法。

1、出示学路建议;

2、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中的问题生成。

第二版块

问题探究

【15分钟】

B

1、组内交流小结。

2、总结: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这个数加上多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就用这个数减去少的数。

指导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找出计算的方法。

第三版块

解疑分享

【5分钟】

BC

不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选取信息,进行计算。

第四版块

思维拓展

【7分钟】C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选做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及时指导评价、总结反馈

第五版块

课末检测

【10分钟】C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