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33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说知识点打印.docx

小说知识点打印

小说知识回顾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的描写。

人物塑造的方法:

从描写的角度看1、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包括外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行动、语言(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心理、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故事情节

(一)故事情节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2、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中剖析把握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

(二)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三、环境描写

(一)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B、渲染气氛、烘托人物;C、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三)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四、主题思想: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解题思路;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见上)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解题思路;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2、从人物特征看;3、从情节发展看;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5、从整体倾向看。

格式:

①这段文字中有*****修辞,生动/形象/幽默地描写了*****/抒发了******情感,让全文*****(星号地方的内容需要结合语境自己填)。

②(无修辞时)文段中********(特殊词性的词:

形容、动)这几个词生动准确地描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

文章通过xxxxxxxx(事例)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多一褒义为主,极少有贬义,即使有也不过是后悔、惭愧等)

4、根据所给材料/选择所给材料中有用的内容,说他对你理解文章的帮助

(1)如果是选择的话一定要先选,如果不要求选择,则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

(2)即使以下材料上的内容(3)把材料还原到文章中去(用***的方法/用****的名人名言等,揭示了文章中*****内容)

{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

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

五、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

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

使文章结构紧凑。

5.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6.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6、小说的语言: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

①点明中心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是本文的线索④主要人物⑤主要内容

7、理解标题的含义。

1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2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八.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实战演练

(一)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

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

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

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

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

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

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

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

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

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

小驴问奶奶,奶奶说:

“躺着累,坐一会儿。

”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

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

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

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

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

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

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

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

“奶奶,这是给你的药。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

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

”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

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

”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

”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

”奶奶笑了笑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分)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①“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请说明理由。

(3分)

 

5.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

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2分)

 

(2)老胡

①我不喜欢老胡。

但是,父亲去世一年后,他娶了我妈。

②我们都知道,我们母子俩需要一个男人。

后来便遇见了老胡,他是小城的一个包工头,离异。

③我讨厌他。

母亲炖的排骨,他总是跟我们娘俩平分;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他暑假把我带到他的工地上,给他手下的人打工,看我晒得又黑又瘦却是喜欢得很,虽然他给了我工钱;他对母亲好,给母亲买衣服从来都舍得,对母亲从来没有吼过,对外婆也是大方得很,所以,他们都说母亲的命不薄。

④我知道他也不喜欢我,他总是嫌我太女孩子气,他不喜欢我说话用那么小的声音,甚至不喜欢我白白的衬衣领子。

他说,爷们儿要有个爷们儿的样子。

⑤3个月之后,我在学校打了架,一个同学拿了我的笔,硬说是他自己的。

这笔是老胡给的,给的时候说不值钱让我拿去用,第一天就被班里最强悍的男生拿了去,还放肆地在笔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一脸的鄙夷:

“就凭你的后爹,能给你买这派克笔吗?

”最终,我们动了拳头。

老胡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训话,开始还低眉顺眼地道歉,后来,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他主张这架打得没错,领我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⑥出校门正是放学的时候,他拦在门口,等着那几个男生。

他说,来,你们一个一个来打,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

于是那天傍晚,很多人围在学校旁边的胡同里,看我怎样地歇斯底里。

最终,我拿着那支派克笔一瘸一拐地跟老胡回了家。

他揉揉我的脑袋,夸奖我“爷们儿不错,像我的儿子”。

⑦这件事情,母亲始终不知道,这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有了秘密的两个人总会有些小小的亲近。

⑧高考的那年,我意外地失利,成绩只能上个专科。

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复读,被他一口拒绝了。

他说,复读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

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毕竟是继父,大抵是计较的。

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也说得轻松无比,他说,别管有用没用,挑个自己喜欢的。

最终我报了警校。

⑨我毕业的时候,为了爱情执意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

老胡生平第一次对我大发雷霆,我知道我应该留在他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我最终是自私的。

⑩走的时候,是凌晨4时的车,摩托车坏掉了,为了赶时间,老胡在楼下随便找了辆邻居没锁的破自行车,用袖子擦了下后车座,让我上车。

我有些迟疑,他却已经蹬上了车子,我小心地坐着,小城的街道很空旷,他的后背努力地向前弯,他的衣服被清晨的风吹起来,我突然便落了泪。

我上车的时候,他说,存折在你的口袋里。

我打开,一笔一笔,有百元的,也有千元的,我想像着他拿着它们去银行一点点地攒起来,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

11我看着老胡,眼圈就红了,我说:

“爸爸,你多保重。

”老胡一巴掌拍过来,说:

“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

”可是,车开出去之后,我看他扭过头去擦眼泪,比娘们儿还娘们儿。

我以为他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坚强的爷们儿样的支撑,没想到时光已经让他那么脆弱。

半年之后,我回家,带了我的女朋友,带了他爱抽的烟,还有一身好西服,而他已经躺在了床上。

12我请了假留下来照顾他,那是我们生平最快乐的日子。

天晴的时候,我推着他去近郊的每一介景点。

过马路的时候,即使推着他,我也会握住他的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握住他的手,厚实而温暖。

他像个孩子般地听话与依赖。

他的笑容始终没有停过,跟问候他的每一个人说,这是我儿子,老胡的儿子。

13公司有急事,我对老胡说我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我只要两天,你等着我。

可是,只隔了48小时,我回来的时候,客厅里已经有了他的遗像,他最终没有等我。

14他最后的时光,我却不在他的身边,这成了我一生的疼。

(摘自《航空报》,略有删改)

9.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3分)

___→眼圈红了___→最快乐的(日子)→___

10.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的情节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明线,老胡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是暗线。

B.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如第6段中,“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就很符合老胡作为包工头,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的特点。

C.这篇小说以“老胡”为题,一是因为老胡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二是为了突出“我”与继父的情感超越了与生父的情感。

D.小说地13段,前一句说“我只要两天”,后一句把“两天”改成了“48小时”很有深意,虽然表示的时间相等,但暗含的情感不同。

11.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12.根据5至10段内容,概括出老胡是从哪方面关心“我”的。

(3分)

 

13.仔细品味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2分)

 

14.小说最后—段,“这成了我一生的疼”—句含义深刻,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

(3分)

 

(三)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

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

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

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

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

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

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

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

再苦不能苦孩子啊。

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

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

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

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

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

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

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

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

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

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

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

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

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

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

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

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

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

人不能忘本。

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

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

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

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

疼得他直抽凉气。

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

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9.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3分)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①→哥②,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③,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0.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

像一尊塑像。

 

21.格局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4分)

⑴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⑵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

疼得他直抽凉气。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2.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4分)

 

(四)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1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2年轻男子说:

“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3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4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

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

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

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5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

“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

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6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

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7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8两个人都没再说话。

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9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10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

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11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12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

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

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13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

“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14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

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15医院里并不太安静。

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16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