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35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9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心理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讲义.docx

《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讲义.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讲义.docx

心理学讲义

第一讲绪论主讲人:

刘希平

主要内容一、心理学是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三、研究心理学有什么意义四、为什么心理现象能够研究五、怎么研究心理现象六、西方心理学派别七、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八、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一、心理学是科学

1特定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独立的理论体系:

3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事求是、有目共睹

二、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的成年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的具体内容

n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n普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研究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1理论意义n克服唯心主义n不同的心理观n心理的实质n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实践意义n有利于教育:

教育心理学等n有利于交往:

社会心理学等n有利于生产:

工程心理学等n有利于人才选拔和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学等n有利于商业:

广告心理学等n有利于军事:

军事心理学等n有利于司法:

犯罪心理学等n有利于医疗:

临床心理学等n……3科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n描述(description)n描述的目的是将研究问题时所获知的表面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描述出来;只求事实的真实性,不涉及问题发生的原因。

n解释(explanation)n解释的目的是将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清楚。

解释以陈述的事实为根据,进一步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

n预测(prediction)n预测的目的是只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推测将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适于因果关系明确的问题。

n控制(control)n控制的目的是指设法控制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可能发生的问题不致于发生;或将可能发生问题的严重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为什么心理现象能够研究

1原因n从时间上看n过去

n现在

n过去+现在

n内容上看n生理原因

n心理原因

n环境原因2言行n从时间上看n即时n延时n从表现形式上看n内隐的n外显的五、怎么研究心理现象

1基本原则n发展性原则n客观性原则2具体方法1)观察法

n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感知,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n适用情况n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n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n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特点

n观察法的对象可以是具有一定的表达自我和主观判断的能力的成年人,也可以是还不具有这些能力的儿童,或者动物等。

n观察法的随机性比实验法更大,从实际情况抽取变量和数据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在观察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n观察法受到观察手段的限制。

n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做到不让被观察者发觉自己正在被观察,否则其行为就会与正常状态下的行为模式有差别。

n要做到这一点,就对观察手段提出了要求。

一般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让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以此掩盖观察者的真实身份。

n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

n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对当事人进行观察,可能会侵犯其隐私权。

这一点在做研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要保护被试的权益不受损害。

§观察法的原则

n观察法的一般原则n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被观察的特征应有明确的界定,并作好计划;n观察必须是系统的;n必须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n应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

n影响观察法成败的重要因素n观察的目的任务n观察和记录的手段n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两种观察

n自然观察法n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情景下,不对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n控制观察法n控制观察法是与自然观察法相对应的一种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的观察方式,通常在具有某些仪器设备(如录音机、摄像机、单向透镜等)的特殊环境中进行,或者在事先经过相应程序控制的自然场所中进行(如教室、实验室、活动室、会议室等)。

§自然观察法

n自然观察是许多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

n天文学的发现主要是靠观察得到。

n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创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之上,法布尔的《昆虫记》主要也是运用了自然观察法。

n在心理学领域,自然观察法在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控制观察法

n使用控制观察法时应尽量遵守如下几条原则:

n每次只按既定目的观察一种行为;

n事先界定要观察的行为特征;

n事先准备好记录表格;

n尽量使用精密工具;

n采用时间抽样的方式。

2)心理测验法

n定义:

心理测验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n没有经过标准化的问卷所进行的只是调查,而不是心理测验。

n分类n按内容分:

n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n按形式分:

n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n问答测验,纸笔测验,计算机测验,网上测验n按测验规模分:

n个别测验,团体测验§心理测验的两个基本要求

n测验的信度(reliability)n定义: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n信度高:

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

n测验的效度(validity)n定义: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n效度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n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n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n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3)实验法

n定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n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n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n1879年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n简单地说科学研究方法可归于描述性、分析性和验证性研究三类。

实验法属于验证性研究方法。

§实验法分类

n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n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对研究对象进行干涉和控制的基础上,获取信息或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

是相对于自然(现场)实验而言的。

n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也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实验实施过程与步骤n实验设计n提出假设n确定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n包括对象的选择n材料的选择n操作步骤n操纵:

自变量n测量:

因变量n控制:

无关变量n数据的收集和分析n结果处理与讨论n书面报告(论文)§实验法优缺点

n优点n实验者可通过对研究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验证变量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n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内部效度高。

n重复性好。

n缺点n外部效度差。

n实验者的影响等。

n结果受现有的技术方法、仪器的限制。

六、西方心理学派别n构造主义与实验心理学n机能主义n行为主义n格式塔心理学n精神分析学派

1构造主义n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n主要观点:

n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n研究方法采用内省法n经验可以被分为各种基本元素n元素:

感觉,意象,激情状态n评价:

n意义和贡献:

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束缚,走上了实验的道路。

n局限:

还原主义,内省法2机能主义

n代表人物:

詹姆斯,杜威,安吉儿等n主要观点:

n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机能,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n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

n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n评价:

n意义和贡献:

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3行为主义n代表人物:

华生n主要观点:

n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反对研究意识n主张用实验方法,反对内省n刺激-反应(S--R)n评价:

n意义和贡献:

强调客观行为表现,主张客观研究方法n局限:

人与动物等同起来,是有机的机器;不研究心理的内部过程与结构,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

4格式塔心理学n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n主要观点:

n似动现象n整体大于部分之和n存在各种知觉组织规则,如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对称性原则n头脑中存在知觉的“格式塔”或“完形”n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过程n评价:

n意义和贡献: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的组织原则n局限:

主观唯心的色彩5精神分析学派n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n主要观点:

n行为的原则: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n人格的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n本能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n释梦n评价:

n意义和贡献:

把意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对心理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动机等方面的强调。

n局限:

过分强调性在人心理中的作用,同时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

七、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n研究取向(researchapproach):

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这种研究方式,我们就叫做研究取向。

n生理心理学的研究n行为主义的研究n心理分析的研究n认知心理学的研究n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n特点:

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n研究的问题n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

完成某种心理功能的脑区及脑区间的关系n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

身心健康的关系n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心理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n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

以心理参数为自变量,分析或记录生理参数随心理活动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生理参数是因变量。

n方法:

生理信号的采集与分析技术,特别是脑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技术。

n生理心理学(Physiopsychology):

以脑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

n方法:

临床方法,电刺激法,局部切除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n因变量:

本能行为,习得行为,情绪行为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n年代:

20世纪20年代n代表人物:

华生(Watson),斯金纳n特点:

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n强调:

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n探索的问题:

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

n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

n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n50年代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但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研究领域。

3、心理分析的研究

n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Freud)n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n一个人的人格n本我:

人先天具有的,消除紧张获得满足。

n自我:

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

n超我:

内化了的道德标准,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

n精神分析理论n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其中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n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后弗洛伊德主义

n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后n代表人物:

nAnnaFreudnErikEriksonn特点:

n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n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n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n1967年,奈塞尔(U.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n观点:

n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人是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n通常用模型表示人的心理过程和结构。

n一般的模型:

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n特有方法:

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n认知神经科学:

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n特点n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n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不同n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n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n观点n人都是单独存在的。

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n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主观内部体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八、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1古老2年轻3蓬勃发展n国内心理系排名本章思考题

•心理学究竟是不是科学?

“心理学”与“盲人算命”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在学过本章之后,你对“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讲神经系统与反射

主讲人:

刘希平

主要内容

一、脑的进化二、神经系统发育水平与心理发展阶段的关系三、神经系统的微观结构和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宏观结构和机能五、脑机能的各种学说六、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七、反射一、脑的进化

n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n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

机械,物理的和化学的n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

生物的n随着物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物质的反映形式也相应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n生命产生的标志——感应性n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n心理产生的标志——条件反射n条件反射的建立,使有机体能够把一个事物当成另一个事物的信号§动物脑的发育

n无脊椎动物的脑发育

n肠腔动物,网状神经系统

n环节动物,梯形神经系统

n节肢动物,索状神经系统

§肠腔动物:

网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

梯形神经系统

n蚯蚓-brainwithsegmentednervoussystem§节肢动物:

索状神经系统

nInsects-morecomplexnervoussystem§脊椎动物的

神经系统进化§脑进化的特点n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n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的脑的大小的比值,考虑体重与脑重的关系)的增加。

n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n皮层指数(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类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大小的比值)的增加。

n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n皮层机能的增加。

二、神经系统发育水平与心理发展阶段的关系三、神经系统的微观结构和机能n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n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n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4神经元的结构5神经元的类型

n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n联结神经元(中间神经元)n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n兴奋性神经元n抑制性神经元6神经冲动n形成n极化(静息电位,膜电位):

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的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外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

n去极化: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

n反极化:

去极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膜电位的逆转,即内正外负,为反极化。

n复极化:

膜内电位迅速回降并恢复静息水平,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

n传导§传递n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n突触: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轴树突触)或胞体(轴胞突触)相联系(接触)的。

n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起传递作用的中介物质。

n神经元的这种联系方式叫作突触传递。

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

n改变脑功能的药物都可以看成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系统而起作用。

四、神经系统的宏观结构和机能n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n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n躯体神经系统n脑神经共12对,分布在头面部n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n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反射活动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肉的运动。

n躯体神经系统受意识的控制。

§植物性神经系统n分布n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它也包含感觉(传入)神经和运动神经。

n它传入内脏器官的运动变化信息,对机体内的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n传出神经,保持相对平衡和有节律性的内脏器官的活动。

n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n交感神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机体的唤醒水平以适应环境的变化n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使机体得以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两者具有拮抗的作用。

相互交替处于主导地位。

n植物性神经通常不受意识的支配;但经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节。

n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中枢神经系统n包括脑和脊髓n脊髓n重要通路n负责本能活动n脑又分为小脑、脑干和大脑两半球。

n脑干n基本的生命中枢n重要通路n网状结构n小脑n负责身体平衡n协调肌肉运动n大脑脑干(brainstem)§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n大脑两半球主要通过胼胝体进行神经冲动的相互传递,大脑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活动的。

n割裂脑的研究,提供了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

n手术后大脑两半球分割的病人n视力、听力、运动能力都正常n命名、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理解语言的能力等出现选择性的障碍n说明:

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分裂脑

§两半球各自优势n左半球:

n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

n右半球

n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两半球机能的分工与协作n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

n例如,右半球同样参与语言的加工,在语言理解中有重要的作用

n人的许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

§一般情况

n右利手,大脑两半球的大致情况是n以左半球(言语半球)为主,右半球为辅n左半球是意识活动的主宰者n每半球上各中枢有联络的机能,两半球之间也有联络机能n两半球借助连合传递信息n开发右脑五、脑机能的各种学说n定位说

n整体说

n机能系统说

n模块说

1定位说

n脑功能的定位说(localizationtheory)始于颅相说(phrenologicaltheory)n大脑皮层机能分区的思想,开始于19世纪欧洲的一批颅相学(phrenology)家

§颅相学

n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

n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脑功能的定位说n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n波伊劳德(Bouillaud,1825)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

n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1860)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localizationism)。

n脑功能的定位说的基本观点:

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2整体说

n研究方法:

脑损伤法n弗罗伦斯(Flourens,1794-1867)n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n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Lashley,1929)最早提出了整合论(integrationism)。

n均势原理: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n总体活动原理:

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细胞集合”理论

n整合论得到40年代末出现的“细胞集合”(cellassembly)理论的支持(Hebb,1949)。

n“细胞集合”理论的观点n神经细胞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神经通路系统,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不能离开细胞群而单独地进行活动。

n一个神经细胞可以是某条通路上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另一条通路的组成部分。

n记忆“痕迹”并不依靠某一固定的神经通路,它涉及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神经元的相互联系。

3机能系统学说n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n动力系统

n信息处理系统

n行为调节系统

§动力系统n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n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n基本功能

n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

n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

n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信息处理系统n第二机能系统也叫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n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n基本作用n接收来自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行为调节系统n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n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n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n前额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n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n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n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系非常密切。

n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

n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

n在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种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要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

n鲁利亚认为n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n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n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4模块说n模块说(module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Fodor,1983)。

n基本观点n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n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六、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n内分泌腺的概念

n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n神经-体液调节

1内分泌腺的概念n内分泌腺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

n这种机制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

n人身上的腺体有两类

n有管腺(外分泌腺):

汗腺

n无管腺(内分泌腺):

荷尔蒙

§内分泌腺的作用n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很大影响,决定

n身体的发育

n一般的新陈代谢

n心理发展

n第二性征的发展

n情绪行为

n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内分泌腺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比较n共同点n内分泌腺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从共同的系统演化而来的,都是细胞间实现沟通的化学信使(messenger)n差异n神经递质对其邻近的细胞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迅速发生的n荷尔蒙对远方的细胞发生作用,其作用是缓慢实现的2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n已发现27种内分泌腺n与人们心理现象直接有关的几种内分泌腺n甲状腺:

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n副甲状腺:

副甲状腺素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n肾上腺n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是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n肾上腺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