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9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docx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

修辞手法汇总(附练习)

比喻

0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02构成

本体、喻体、喻词。

03作用

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04类型

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有“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形式:

甲像乙。

【例1】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例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只出现本体和喻体,没有喻词,喻词有“是、成为、出现”等;形式:

甲是乙。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春天本该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

或者,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似着深巷里的酒呢。

可是,落日时分,吴家坡人却闻到一股血味,红红淋淋,腥浓着,从梁道上飘散下来,紫褐色,一团一团,像一片春日绿林里夹裹着几棵秋季的柿树哩。

谁说,你们闻,啥味儿?

把夜饭端到村口饭场吃着的人们,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饭碗,抬起头,吸着鼻子,也就一股脑儿,闻到了那股血味①。

静一阵,有人这样说了一句,人们就又开始吃着喝着。

谁都知道,明儿是三月底,月的最后一个集日,屠户家里当然是要杀猪赶集呢。

不过,往常的集日,李屠户都是起早宰杀,日出上路,当天到镇上卖售新鲜。

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

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②    。

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草呢,也相跟着疯生疯长。

要锄地,要施肥,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谁能过多地顾上谁哩。

月亮已经升了上来。

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能清晰地听见村街上走动的脚步声,踢里踏拉,由西往东,渐次地远了。

(节选自阁连科《黑猪毛白猪毛》)

1.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

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B、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

C、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蚂蚁搬家

D.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

【答案】A【解析】1.A项,是两个疑问句,没有用到修辞;B项,“睡醒”是拟人手法;C项,“如蚂蚁搬家”是比喻;D项,“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是夸张。

故选A。

比拟

比拟

01概念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启发想象,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

03类型

拟人、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例1】花儿含羞答答的垂下头来。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例1】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把人比作物)

【例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课堂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①  。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 。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

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B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运用了比喻。

“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比拟手法。

第二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等多处运用了引用。

选文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所以排除项A、C、D三项。

故选B。

借代

01概念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引发联想。

03类型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替本体事物。

【例1】用“锦鳞”代指游鱼: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2】用“几千双眼睛”代指几千个人:

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上银质的奖章。

(李株《这样的战士》)

(2)特征代本体:

即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其本体的名称。

【例1】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例2】用细脚伶仃的“圆规”代指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鲁迅《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1】用“戎马”代指“战争”: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例2】用“枪杆子”代指“武装夺取政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4)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1】用“杜康”代指“酒”: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例2】用“李公朴”代指无数像李公朴一样敢于仗义执言,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课堂随练

1.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世界强国发展历史规律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性阶段。

B.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给张勇,是马云与阿里巴巴合伙人群体最正确的决定。

C.严格落实对超市索证索票及进货查验制度,从源头守护好百姓的菜篮子。

D.中方有责任坚持对话,拆解矛盾,解决问题,渡过中美关系的险滩激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比喻为“爬坡过坎的阶段”。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张勇接替马云比喻为“接力火炬”。

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菜篮子”代指“蔬菜和菜肉蛋禽鱼等农副产品”。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美关系”比喻为“险滩激流”。

故本题选C。

夸张

01概念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进行故意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

03类型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象、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我还没有端起酒杯,就先醉了。

 

对偶

01概念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02作用

使表达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感。

03类型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课堂随练

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

它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

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

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

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 ①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② )。

我崇拜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腔。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拟人 比喻 排比 设问 

B.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C.排比 反问 借代 比喻

D.拟人 排比 设问 夸张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分析,运用夸张手法。

结合“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膛”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结合补写句子“( ),给朝霞以靓丽;傍晚守候日落,( )”分析,应运用对偶手法。

没有运用反问、设问手法。

故本题选B。

排比

01概念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设问

01概念

故意先提出问题,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语言富有变化。

【例】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01概念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肯定形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中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说服力,引起思考,求得共鸣。

【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课堂随练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③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A.对偶拟人反问

B.对偶比喻设问

C.排比比喻设问

D.排比比喻反问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两个分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对偶 ;排比需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的分句,排除C、D。

把松树的松脂比作泪珠,是比喻;松树流泪,把松树人格化,是拟人。

②自问自答,是设问;反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排除A。

故本题选B。

对比

01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02作用

能把好坏、善恶、美丑等对立面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有突出、强调、鲜明等效果。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引用

01概念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03类型

直接引用、间接引用

(1)直接引用

【例】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间接引用

【例】恩格斯在谈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曾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课堂随练

1.下列诗句中,不含对比的是()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不含对比”。

A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与内心“愿天寒”的想法形成对比;C项,女子行为"不爽”,即没有差错,而男子有了二心,行为不端,二者形成对比。

D项,“忠骨”之岳飞与"奸佞"之秦桧形成对比。

B项,”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并非相反,故构不成对比。

反复

01概念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02作用

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方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03类型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衬托(映衬)

01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

02作用

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03类型

正衬、反衬

(1)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反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例】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课堂随练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  ①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   ②  ,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以上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和比拟,还有(  )。

A.夸张  反复 

B.排比  对偶 

C.排比  反复 

D.夸张  对偶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

顺着这大道走去,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目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

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

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

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

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

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浅。

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①   ,有佳荫处有村舍。

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

②   ,这初春的天气。

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

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

顷刻间这周遭你没了清晨富丽的温柔。

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

“春”!

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

“春”!

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衬托、借代

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1.C  2.B

【解析】

1.C项“排比、反复”正确。

原文“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原文“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和“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娉婷的尖阁”句中“妩媚”“娉婷”赋予了“康河”“尖阁”以人的形态,运用了拟人。

“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运用了比喻、排比。

“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用“远处牛奶车的铃声”反衬环境的静谧,运用了反衬。

“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清浅”代指康河,运用了借代。

文段中运用了比拟、比喻、衬托、借代、排比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夸张和对偶,这样排除A、C、D三项。

通感(移觉)

01概念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02作用

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回味无穷。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互文(互辞)

01概念

指诗文相邻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02作用

互为渗透,互为补充,使内容更充实、丰富、饱满。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的意思。

实际上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

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

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课堂随练

1.下列句子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D.他有着鹰一般的眼神和肥厚的嘴唇。

2.下列诗句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米  

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答案】1.C  2.B

【解析】1.C项,“气韵”的含义是抽象的,而“流动”的气体“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流动”的液体“水”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

通过这样的感觉移用,原本抽象的意境和韵味就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传神,让人容易理解,而且给人强烈的印象,语言也显得新鲜别致。

2.A项,运用了对比、对仗;B项运用了互文;C项,运用了借代;D项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反问。

故本题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