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19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

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

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家老汉把田犁。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

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设计意图:

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他们一定的成就感,吸引其注意力,同时也提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二、解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

1.同学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预设答案:

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

2.归纳概括:

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能够提示人们该如何安排农事,这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环节改变原本乏味的科学概念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聆听自然之声

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

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观测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去了解自然的语言?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然的语言?

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设计意图:

三个大问题为主线,串起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能够有整体的把握。

问题设置上之所以用“自然的语言”代替“物候学”,一方面是希望以题目贯穿始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给学生以“学术性”的“专业”压力。

三、品读课文

细节深入——品味自然之声

1.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1)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的表程度的词:

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

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

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

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自由挑选文中你认为作者写得美的语言,朗读并谈谈它“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以减轻个人思考的压力,调动全员参与这种较有难度问题的探索,避免永远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这类问题的尴尬。

第二个环节重点在1、2段,采取反复朗读加重点字词赏析的方法来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说明文语言严谨而枯燥的认识。

3.细读课文6~10段,分组讨论作者对几个因素顺序安排的巧妙之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逻辑顺序。

四、拓展延伸

拓展思考——为保护自然发声

1.古诗中也有反映物候现象的。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PPT: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提问:

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这种自然现象之中所隐含的物候学原理吗?

明确: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当今社会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自然的气候变化?

示例:

造成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就是“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环”以及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变化;战争和大量使用核能;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地球温室效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3.请你为保护自然环境写一条标语。

示例: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劝君多走几步路,莫把草坪当马路。

…………

设计意图:

最后依然回到我们身边的事实,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真正与我们生活有益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

五、作业布置

1.说明文运用很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引用等。

请你从课文中个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为什么?

课外查找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

在教学课文时确立教学目标为:

1.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的意义。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从教学过程来看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成功之处:

1.通过欣赏一组优美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导入,并解题“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2.迁移拓展:

通过展示另一组自然环境遭破坏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从这组图片中读到什么信息?

从而让学生明白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要读懂它,善待它。

3.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不足之处:

1.对语言的品析不应该和后面的内容分开,这样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2.品析句子时,问:

你觉得哪些句子好,好在哪里?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回答离我的预想有很大的距离,不能达到快而准确品析语言生动性的目的。

这里可视为“无效提问”。

3.对文本研读不够深入,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

总之,今后要深入研读教材,尽可能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

4.课堂调控欠灵活。

课堂是多变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灵活地进行课堂调控。

面对沉闷的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疑惑,我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也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化解。

真正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调控更应灵活机智,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

改进措施:

1.重新设计一个主问题,使教学重点更突出、使课堂的生成丰富些,而不是单一的重复文本的知识。

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准确找到答案。

2.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

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阿西莫夫的两篇

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1.作者小档案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蟾(chán)蜍(chú)褶(zhě)皱

鸟臀(tún)目两栖(qī)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

四、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明确: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明确: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六、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七、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1—4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恐龙

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

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

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

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

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

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

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

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

2.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

3.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4.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

5.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2.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内容有些繁琐,简化程序是下次教学的突破点点。

说明文本身就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有些程式化,如果能用多媒体加入一些试听效果估计会不错。

 

7.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学习本文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2.揣测语句,增强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出示课题《大雁归来》这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课文,读了标题,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描写的对象是大雁,作者喜爱期盼之情)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对象是大雁,关于大雁,你了解哪些?

你知道哪些有关大雁的古诗词或者成语?

二、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一)1PPT出示《辞海》对大雁的描述提问:

从中获得哪些知识?

你能在文章中找到辞海里对大雁描写的相关文字吗?

学生读一读课文里节选的一些文字,和我们的文章比起来,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我们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分钟)

学生明确:

这一段文字,重说明。

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

形象性和抒情性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

请找出文章里你认为写得最形象或最富情感的句子,做做批注,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下,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在班里汇报(交流5分钟)汇报10分钟注意引导学生在汇报时感情朗读课文

3.教师小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明确形象性句子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感受抒情性句子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①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②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③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④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⑤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⑥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小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三.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

“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

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

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学生思考,明确:

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2.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

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学生谈课堂收获,教师课堂总结

《大雁归来》是一篇有没得散文诗,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

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

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