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26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docx

6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

第六章职业卫生和劳动防护用品基本知识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

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05种。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分别是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我公司主要存在粉尘类、化学物质类和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下面详细叙述。

1粉尘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1.1来源

焊装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电焊烟尘、砂轮机工作时产生其他粉尘。

1.2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患,危害程度与粉尘的理化特性与吸入量有关。

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粉尘浓度越高,工人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

生产工人长期吸入大量粉尘可使机体防御功能失去平衡,粉尘在呼吸道沉积,损伤呼吸道形成粉尘性支气管炎;粉尘沉积在肺部可致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长期大量吸入电焊烟尘可致电焊工尘肺。

1.3电焊工尘肺的临床表现

1.3.1症状与体征

电焊工尘肺发病缓慢,发病工龄一般在10年以上。

临床症状轻微,在X线胸片上已有明显征象时,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体征。

并发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炎时出现的临床症状。

1.3.2X线胸片表现

尘肺病在X线胸片上出现“1级以上密集度的圆形小阴影”等特征性的改变,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1.3.3肺功能改变

早期肺功能属于正常范围,并发肺气肿时,肺功能才相应降低。

1.4砂轮机工作时产生其他粉尘

砂轮磨尘以碳化硅粉尘为主,另外还含有一些金属粉尘。

人体吸入砂轮磨尘后,可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慢性鼻炎、咽炎等。

吸入金属粉尘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和气管炎。

工人在长期接触高浓度生产性碳化硅粉尘后可引起尘肺病。

1.5防护措施

主要措施有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和佩戴防尘口罩。

2化学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2.1甲苯

2.1.1来源

主要产生于涂装车间调漆、喷漆、涂胶和总装车间玻璃涂胶安装工位。

2.1.2理化性质

甲苯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C7H8;CH3C6H5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分子量

92.14

蒸汽压

4.89kPa/30℃闪点:

4℃

熔点

-94.4℃ 沸点:

110.6℃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

稳定性

稳定

2.1.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时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

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

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2.1.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乳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1.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2二甲苯

2.2.1来源

主要产生于涂装车间调漆、喷漆、涂胶和总装车间玻璃涂胶安装工位。

2.2.2理化性质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C8H10;C6H4(CH3)2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分子量

106.17

蒸汽压

1.33kPa/32℃闪点:

30℃

熔点

-25.5℃沸点:

144.4℃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88;相对密度(空气=1)3.66

稳定性

稳定

2.2.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2.2.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2.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3锰及其化合物

2.3.1来源

主要存在于电焊作业时产生的烟气中。

2.3.2理化性质

锰是一种灰色硬脆有光泽的金属,其化合物超过60余种。

常见化合物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氯化锰、硫酸锰、铬酸锰等,以二氧化锰最稳定。

职业环境中,接触锰的机会有锰矿石开采、运输加工、冶炼,电焊条的制造和使用,干电池生产和染料工业中的部分岗位作业。

2.3.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锰主要以烟尘形式经呼吸道吸收,以离子(Mn3+)状态贮存于肝、胰、肾、脑等器官细胞中。

当细胞内锰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损伤细胞线粒、耗竭、多巴胺,阻止能量代谢,引起中毒。

职业环境中锰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多发于从事锰铁冶炼,电焊条制造和使用的作业工人。

引起发病的锰的空气浓度在1-173mg/m3之间,发病工龄一般为5~10年。

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的症状和体征:

嗜睡、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疼痛、小腿肌痉挛,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加重。

实验室检查可见粪锰、尿锰增加,脑电图异常。

2.3.4防护治疗措施

早期发现并脱离锰作业,症状常可减轻和恢复,并可胜任一般工作。

病情较重者需住院治疗。

对锰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体检和定期体检。

职业禁忌证有:

神经精神疾患,明显肝、肾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2.4氮氧化物

2.4.1来源

主要存在于电焊作业时产生的烟气中和整车下线测试产生的尾气中。

2.4.2理化性质

一氧化氮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NO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

分子量

30.01

沸点

-151℃

熔点

-163.6℃

溶解性

微溶于水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27/-151℃

稳定性

不稳定

二氧化氮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NO2

外观与性状

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

46.01

蒸汽压

101.32kPa(22℃)

熔点

-9.3℃沸点:

22.4℃

溶解性

溶于水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45;相对密度(空气=1)3.2

稳定性

稳定

2.4.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一氧化氮是无色、无刺激气味的气体,可被氧化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尤其对深部呼吸道刺激作用明显,重者可致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可致氮氧化物中毒。

2.4.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4.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5一氧化碳

2.5.1来源

电焊机是产生一氧化碳的主要设备,另外汽车下线测试产生的尾气也含有一氧化碳。

2.5.2理化性质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CO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

28.01

蒸气压

309kPa/-180℃闪点:

<-50℃

熔点

-199.1℃ 沸点:

-191.4℃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0.97

稳定性

稳定

2.5.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一氧化碳是经呼吸道吸入直接引起窒息作用气体,属于高毒物品。

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其失去携带氧的功能,从而造成组织缺氧,导致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a.轻度中毒:

出现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或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b.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出现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甚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c.重度中毒:

出现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迟发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恢复后,经2~60天“假愈期”,又可出现神经、精神障碍症状,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症状。

中毒急救:

迅速将工人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2.5.4防护措施

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应加强通风,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空气呼吸器,并有专人监护。

作业场所应设立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并防止设备、管道“跑、冒、滴、漏”,加强个体防护,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5.5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2.6二氧化碳

2.6.1来源

二氧化碳做为二氧化碳保护焊的焊接保护气体大量存在于各个焊接岗位中。

2.6.2理化性质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CO2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分子量

44.01

蒸汽压

1013.25kPa/-39℃

熔点

-56.6℃/527kPa沸点:

-78.5℃/升华

溶解性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56/-79℃;

相对密度(空气=1)1.53

稳定性

稳定

2.6.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二氧化碳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吸入空气中CO2超过3%时,长时间接触可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和听力减退,对体力劳动耐受力降低;CO2达5%,吸入30min时,呼吸中枢受刺激,轻微用力后感到头痛和呼吸困难;吸入空气中CO2占7%~10%时,数分钟即可使人意识丧失;更高浓度时则可导致窒息死亡。

2.6.4防护措施

提供良好的通风措施,高浓度作业环境中使用供气式呼吸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监测、监督和监护制度。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高浓度接触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6.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7硫化氢

2.7.1来源

主要来自于污水处理过程中。

污水在反应池中静置时,水中微生物易和其它无机营养物反应,从而生成硫化氢。

2.7.2理化性质

硫化氢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H2S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恶臭气体

分子量

34.08

蒸汽压

2026.5kPa/25.5℃闪点:

<-50℃

熔点

-85.5℃沸点:

-60.4℃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密度

相对密度(空气=1)1.19

稳定性

稳定

2.7.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落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急性中毒首先出现上呼吸道症状,鼻咽部有灼热感,中度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明显,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呕吐、咳嗽、胸部不适等,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和心脏骤停,有的出现急性肺水肿,可伴发肺炎而死。

中毒急救:

迅速将工人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输氧。

对有眼刺激症状者,立即用清水冲洗,对症处理。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脏复苏,就医。

2.7.4防护措施

生产过程密闭,作业场所提供良好的通风措施,提供洗眼器,空气中浓度超标时,进入作业场所的工人必须配戴放毒面具,高浓度作业环境中使用供气式呼吸器。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7.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8硫酸

2.8.1来源

在污水处理站对废水进行中和处理时需加入硫酸,作业人员在加料过程中可能接触到。

2.8.2理化性质

硫酸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H2SO4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分子量

98.08

蒸汽压

0.13kPa(145.8℃)

熔点

10.5℃沸点:

330.0℃

溶解性

与水混溶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83;相对密度(空气=1)3.4

稳定性

稳定

2.8.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浑浊以至失明。

吸入时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可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慢性吸入可致牙齿酸腐征、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

可导致的职业病为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灼伤及牙酸蚀症。

2.8.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汽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8.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2.9臭氧

2.9.1来源

来在焊接电弧高温下极易产生臭氧。

2.9.2理化性质

臭氧的理化性质统计表

分子式

O3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特殊的怪味,液态臭氧呈深蓝色,固态的呈紫黑色,在室温上会慢慢分解

分子量

48.00

沸 点

-112℃

熔点

-193℃

溶解性

不溶于水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71(-183℃)

稳定性

不稳定

2.9.3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具有强氧化能力,对眼睛结膜和整个呼吸道有直接刺激作用。

吸入后引起咳嗽、咯痰、胸部紧束感,高浓度吸入引起肺水肿,长期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强支气管炎,甚至并发肺硬化。

2.9.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9.5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10溶剂汽油

2.10.1来源

汽油主要存在于油化库和总装车间汽油加注工位。

2.10.2理化性质及主要危害

汽油是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和易燃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汽油属混合烃类,主要组成是C4~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有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

汽油中含正已烷5%左右。

沸点40~200℃。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和醇,极易溶于脂肪。

汽油为麻醉性毒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低浓度引起条件反射的改变,高浓度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汽油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因而其毒性也有所不同。

汽油对人的毒性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汽油中毒较少见,可发生于未用防护措施进入油塔,清洗贮油罐,或炼油厂蒸馏设备故障。

人发生急性中毒时,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乏力、恶心、易激动及眼验、舌、手指细微震颤等,重者表现为谵忘、昏迷、四肢痉挛等,吸入大量汽油时可引起肺炎。

人慢性中毒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

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心悸、乏力、多汗等,并有眼睑、舌、手指震颤。

周围神经病患者具体表现为四肢远程麻木、呈手套袜套型浅感觉障碍,少数伴有睑、跟腱反射减弱,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原性损害。

另外,长期接触汽油可引起皮肤干燥、皲裂和皮炎。

2.10.3防护措施:

作业环境采取通风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3物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3.1噪声

3.1.1来源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为冲压车间的冲压设备、钢板切割设备;装配车间的电动拧紧设备;焊装车间的焊接设备;以及涂装车间的风机设备。

公用辅助系统的空压房、污水处理站、制冷站、换热站、水泵房也存在较大的噪声。

3.1.2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噪声对人体危害是多方面的,它能引起听觉、心血管、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等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发生疾病,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听觉系统的损伤,引起噪声聋。

噪声引起的听力下降是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过程,有的在接触噪声几年后才发现,早期为暂时性听力下降,休息一段时间后可恢复,多发生在高频区,晚期为永久性的、病理性的听力下降。

长期接触强噪声主要引起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直至引起职业性噪声聋。

3.1.3职业接触限值

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时间不足8小时的场所,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但最高限值不超过115dB(A)。

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噪声车间办公室为75dB(A),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为60dB(A),会议室为60dB(A),计算机室、精密加工室为70dB(A)。

3.2高温

3.2.1来源

高温主要来自涂层烘干工段。

3.2.2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当生产环境温度过高(超过34℃),湿度过大时,人的体温增高,此时易发生中暑。

发生中暑病人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重症病人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高温作业人的排汗量增加,可造成人体严重脱水,并损失大量的氯化钠,引起水盐平衡失调,引起人体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并加重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在高温下体力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可使体温过度升高,血压下降,而不能继续劳动。

高温作业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还可影响到神经系统,使人的注意力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反应性降低。

人在热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可因热的远期慢性作用而使健康受损,热对人长期慢性作用所引起的疾病可称为慢性热致疾病。

慢性热致疾患的主要临床表现:

①胃肠功能障碍;②慢性热疲劳;③维生素B不足;④在高温、高湿(闷热)环境下劳动,易发生皮疹。

3.2.3防护措施

a.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

b.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

c.依据《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d.使用隔热服(面罩)等劳动防护用品。

尤其是特殊高温作业人员,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热服装(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等)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

e.注意补充营养及合理的膳食制度,供应防高温饮料,口渴饮水,少量多次为宜。

3.3紫外辐射

3.3.1来源

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亦称紫外线。

生产中常见的紫外线波长为220~290nm,电焊弧光的主频率分别为254nm、290nm、365nm。

由于工业焊接时温度极高,因此可产生很强的中、短波紫外线辐射,本项目中的紫外辐射主要来源于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等焊接以及切割机床等工作岗位。

3.3.2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对皮肤的损伤:

不同波长的紫外线为不同深度的皮肤组织所吸收。

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能引起红斑反应。

波长大于320nm和小于240nm的紫外线,红斑作用很微弱或没有。

对眼睛的损伤:

波长在250~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常因电弧光引起,故称为电光性眼炎,本病多见于电焊辅助工。

电光性眼炎的临床表现,早期轻症仅有双眼异物动和轻度不适。

重症者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并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眼睑痉挛。

紫外光对其他部位的损伤:

紫外光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的一些成分存在于皮肤中,皮肤暴露在紫外光下,使得免疫系统受紫外光照射,使其功能受到干扰。

研究表明,紫外光辐射的免役抑制作用可导致皮肤癌,同时引起一些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