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86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扩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概况

项目单位某茶业发展XX(由某集团茶业发展XX变更而来,以下简称“**茶业公司”)组建于2008年4月,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500万元,注册地址是某县生态科技产业园(某县城关镇任家沟村),是某集团子公司,现有职工120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8人。

经营围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黑木耳经营;政策允许的农副产品收购、包装、销售。

公司法人运转机制完善,经营管理状况优良。

某集团是“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茶业公司于2008年被省农机局命名为“省清洁化加工示点”,2009年,被某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10年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胜单位”,同年,又通过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1年4月,获得“省十佳清洁化茶加工厂”荣誉称号。

所开发研制的产品“秦露”牌“**雾峰”、“**翠芽”分别在2008、2009年中国()茶业文化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9年7月,“**翠芽”在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优质茶”称号;2011年4月,“秦露”牌“秦岭泉茗”产品在()茶叶节上荣获金奖。

财务状况

通过对**茶业公司进行了解,其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见表1-1。

公司财务状况简表表1-1

项目

2009年度

2010年度

备注

一、资产总额

4196

4773

流动资产

1354

2094

应收账款

122

474

存货

371

341

固定资产

1995

2809

减:

累计折旧

203

475

固定资产净值

1792

2334

在建工程

685

长期投资

无形与递延资产

364

256

其他资产

待处理资产损失

二、负债总额

2690

3593

流动负债

1244

3469

银行借款

1100

2124

其他借款

应付账款

84

153

长期负债

1446

124

其他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

1505

1180

产值

销售收入

4038

7271

利润

263

436

其中:

税金

13

154

资产负债率

64.10

65.27

净资产收益率

7.95

9.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茶业公司法定代表人**X,男,汉族,现年35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94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某县轮胎翻新厂工作;1995年11月至今在**集团公司工作,先后任会计助理、会计、财务科长兼总出纳、稽查科科长、监事长。

2008年4月任**茶业公司法定代表人。

1.2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与建设地点

a)项目名称: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项目

b)项目建设性质:

扩建

c)建设地点:

拟在某县生态科技产业园(某县城关镇任家沟村)茶叶综合加工厂扩建乌龙茶、杜仲保健茶生产线各一条。

考虑到茶叶鲜叶不便运输,拟在基地乡镇建三个初制加工厂。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茶叶加工厂:

某县生态科技产业园茶叶加工厂占地30亩,在其中扩建总建筑面积5900m2,购置乌龙茶生产线、杜仲保健茶生产线各一条。

建3个基地初加工厂,每个建厂房500m2,购置初加工设备1套。

项目建成后生产规模达年新增年产茶叶10万公斤。

项目建成实施后,实行以项目建设单位为龙头,以某县茶叶协会为纽带,以基地农户为基础的“龙头+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负责茶园生产管理,协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单位负责鲜叶收购、茶叶加工与销售,项目公司与农户以合同方式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依照“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谋发展、自负盈亏”的原则,统一生产方式,统一技术规,统一产品销售,确保农民增收。

技术、设备、建筑物

.1技术支持:

本项目乌龙茶和杜仲茶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均由某县茶叶协会负责,该协会精通上述技术和工艺,熟悉项目区建设环境,能熟练安装、调试上述生产设备,并掌握生产机械性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善的生产技术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

同时,为了提升茶叶品质和档次,项目单位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级农艺师、国茶业界享有盛誉的专家肖斌专门负责生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工作。

.2设备方案

乌龙茶加工设备选自省市裕能制茶机械XX成套设备,杜仲保健茶生产设备选用衢洲市上机械厂成套设备。

以上二家设备供应公司在行业中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可靠。

设备种类、数量详见第五章。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见下表:

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表1-2

序号

建、构筑物名称

单位

面积

结构类型

生产性工程

m2

4500

1

茶叶加工厂

m2

3000

1.1

加工车间

m2

2000

砖混,轻钢屋架

1.2

库房

m2

1000

砖混

鲜叶堆放厂

m2

200

砖混

毛茶库房

m2

300

砖混

成品库房(含保鲜库)

m2

300

保鲜库为玻璃钢

包装物库房

m2

200

砖混

2

初制加工厂

m2

1500

砖木,500m2/个

公用设施

m2

100

1

总配电室

m2

60

砖混

2

锅炉房

m2

40

砖混

3

厂区给排水与消防

行政福利工程

1300

砖混

1

厂区道路

m2

300

水泥硬化

2

绿化

m2

1000

3

厂区围墙

合计

5900

1.2.3.4建设期限:

1年。

1.3投资结构与资金来源

投资结构:

项目总投资1486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62万元,流动资金524万元。

资金来源:

项目单位自筹662万元,申请农发行贷款524万元(用于生产的流动资金),申请2010年省茶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

1.4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达产期可销售茶叶10万公斤,达产期可实现销售收入2750万元。

年可实现税金与附加182万元。

计算期项目年均利润总额为490万元。

静态计算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3.2年。

设定折现率为8%,经计算税后财务净现值为570.5万元,税收财务净现值为728.66万元。

税后财务部收益率为23.82%,税前财务部收益率为32.25%。

动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3.6年。

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高**茶叶的知名度,扩大**茶的社会影响,提高**茶叶品质和质量,使“中国茶叶之乡”——**在茶叶领域成为有影响品牌,跻身于乃至全国茶叶产业领先行列。

同时,项目建设能够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项目辐射带动全县6个乡镇,50个行政村,可带动2000户农户从事茶叶种植,茶农人均收入净增2000元以上。

项目建成将成为当地财源骨干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5.1可行性研究依据

a)《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09)》。

b)《2010年省茶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c)某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

d)财务效益评价按国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参数》进行规化计算和财务经济分析。

e)茶叶加工机械设备价格依据各专业生产厂家报价比较后综合估算。

f)土建工程依据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比较估算。

1.5.2可行性研究围

a)茶园布局、茶叶生产环境分析。

b)茶叶加工厂的扩建厂址条件。

c)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d)生产销售的可靠性。

e)编制劳动定员、工程投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评价。

1.6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

a)本项目符合省、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

项目实施地某县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基础好,产业化程度高,当地群众对新科技接受能力强,某县茶业协会服务工能全。

b)项目立项依据充分。

建设和生产条件优越;设计方案合理实用,投资风险小。

筹资方案合理可行。

资金预算合理科学。

c)应用技术路线先进。

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提高了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科技推广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有创新。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后能进一步加快某县乃至周边地区的茶叶产业开发,提高了茶叶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生产的商品适销对路,市场前景看好。

项目的微观、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结论与建议

1.6.2.1结论

项目投资合理,技术先进成熟,建设条件良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可行。

1.6.2.2建议

a)本项目属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项目,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建议政府给予政策优惠。

b)项目投资较大,除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外,申请2011年省茶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

 

第二章 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我国的茶叶分布于热带和边缘热带区域,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尤其是在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栽培最多。

我国的茶区分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项目区位于江北茶区。

某县地处省东南端三省八县结合部,已有47年的茶叶发展史,到2010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116个行政村,成为全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中国茶叶之乡”,被省政府确定为茶叶优势产区和重点生产县。

某县委、县政府将茶产业作为振兴**经济头号主导产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计划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干茶产量达到300万公斤,产值达到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700元,并明确提出了实施“茶树良种化、品质生态化、产品名牌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发展目标。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工作规划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引导农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是主要途径。

实施区域农业产业化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则是保证总体发展的战略措施。

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如《省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关于突破发展的决定》,某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结合本省、市、县实际,提出了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和产业发展思路。

项目建设能够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广运用无公害高新技术,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特色,通过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加速产业链延伸,建立完善的种植、加工、营销、市场和服务体系。

通过项目的示带动,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茶叶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产高效茶叶种植转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效农业调整。

项目建设是实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茶叶产业是**的优势产业,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然而,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很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户信息不灵,产品经常积压在茶农手中卖不出去。

本项目建成后,企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环环相扣,较好地解决茶叶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并以其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超前作用,促进茶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建设地点选择

.1选址原则、依据

根据茶叶加工企业的特殊要求,并从节约投资和经营费用等各方面考虑,初制加工厂必须建在茶园基地附近;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厂,在县城生态科技产业园(任家沟)**茶业公司厂区扩建。

.2地理位置

a)初制加工厂建设地点与辐射围

本项目茶叶基地建设选在312国道沿线与丹江沿岸的河谷川道、低山丘陵地貌区,项目覆盖6个乡镇50个行政村,初制加工厂分别设在茶叶基地附近;

富水茶叶初制加工厂:

覆盖茶坊、富水街、洋淇、桑树、王家庄、王家楼、黄柏、谢家店、黄土凸、马家沟、黑漆河、赤地、湖田、油房岭、龙窝等15个村;

试马茶叶初制加工厂:

覆盖观音堂、郭垭、红庙、大坪、毛河、石槽河、百鸡、琵琶、清泉、八龙、纸房、百家岗、栗子坪洋桥、吊庄、清油河、耀昌、硷场、后湾、团坪等20个村;

过风楼茶叶初制加工厂:

覆盖青山河、双垣、水利沟、徐家店、县河口、兴隆、楼、稻田河、冀家湾、太子坪、丹北、西湾、蒋家庄、二郎庙、梁家湾等15个村。

b)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厂建设地点选择

年产10万公斤茶叶加工厂,在县城生态科技产业园(任家沟)**茶业公司厂区扩建。

.3土地类型、来源方式、占地面积

**茶叶公司占地30余亩,属于国有土地,企业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其余三家茶业初制加工厂拟采用租赁或农户入股方式取得,每厂占地面积500㎡。

自然条件

某县位于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5′58″-110°01′43″,北纬33°05′53″-33°44′37″之间。

地处陕、豫、鄂三省结合部,总面积2307平方公里,占省的1.1%,市的11.9%。

某县境以低山丘陵为主。

西南和北部较高,呈西北向东南倾斜。

丹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把全县分为丹南、丹北两部分,境最低点位于双庙岭乡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谷,海拔为216.4米;最高点位于沙坪乡的琉璃庙,海拔为2057.9米。

全县平均海拔896.3米。

1000米的一下的低山丘陵地占总面积的77%。

某县地处我国中纬度偏南地带,属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交汇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全县历年平均日照1973.5小时。

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5摄氏度(7月),最低气温为零下12.1摄氏度(1月),无霜期216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803.2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

全县土壤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特点,土壤类型较多,有黄棕壤、棕壤、潮土、新积土等;海拔400-1000米的河谷高阶地、塬地和“312“国道沿线以黄褐土为主;海拔1000-1300米以上的山区以黄棕壤和棕壤为主;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以粗骨性黄棕壤为主。

全县土壤PH值为5.0-7.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9%,全氮含量普遍值为0.05-0.0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依次为40PPM、15PPM、100PPM。

PH值呈现弱酸性,符合发展无公害茶园基地。

社会经济状况

某县是1987年国定贫困县,1997年被国家确下为“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全县辖16个乡镇,166个村,173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3.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9万人,农业劳动力10.9万个。

某县是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某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了中药材、茶叶、干鲜果、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并逐步向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方向迈进。

2009年,某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3亿元,增长87.1%;财政总收入1.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88万元,分别增长30.7%和41.1%,增速居全市第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74亿元,增长24.9%,各项存款余额27.5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3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增长20.5%。

3.1.4本行业与关联产业发展

目前,某县已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以茶场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的茶叶开发体系,“公司+基地+农户”良好的种植、加工、销售网络,使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年产茶150万公斤,产值过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带动2.5万人脱贫致富,拉动二、三产业收入400万元,年上缴利税100万元。

茶业已成为兴县富民的头号主导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政策、资源、市场、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

.1政策、资源、市场和科技支撑条件

某县是省规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域,无矿山和工业污染,茶叶生产不使用农药,并且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符合人们现代消费观念,因而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容量,其发展前景广阔。

市政府将项目建设单位列为全市农产品加工的十大骨干企业之一,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要求企业抓住“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业”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打响绿色品牌产品。

某县人民政府将茶叶作为头号主导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中,并将本项目作为2010年重点建设工程,安排有专人配合企业工作,主管县长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本项目工作给予跟方面的支持,要求尽快建成投产。

项目区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地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主产绿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出**茶香高、味浓、回甜、耐泡的特点,具有汤绿明亮、香气清爽、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多年来,**茶主要销往本省各县和地区与、XX、等地,市场供不应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与保健强体的意识更加强烈,茶叶消费需求向优质、营养、健康、安全方向发展。

某县是省规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域,无矿山和工业污染,茶叶生产不使用农药,并且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符合人们现代消费观念,因而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容量,其发展前景广阔。

.2基础设施条件

**境以“312”国道为轴线,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312”国道经过县境40公里,商郧路、山郭路两条省际公路159公里,全县通车里程1051公里。

经过**的西南铁路已修通,在该县有客、货转运站,向西距210公里与陇海线相接,向东距省市190公里与焦枝铁路相接,向南距省襄樊市200公里与襄渝铁路相接。

邮电通讯实现了自动化,有以光缆传输为主的通讯网络,全球通移动通讯网,自动快速邮运网和可视系统,电力发展迅速,各乡村均通了网点或水电。

项目建设地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建设条件与环境理想。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市场分析

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与前景分析

某县目前茶叶生产企业规模较大的是茶叶联营公司,年产量约20万公斤,高档茶占10%,主要销往、、等城市和地区,在2000元-2500元/公斤,低档茶主要销往本市各区县。

但由于某县茶叶联营公司属国有企业,管理上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模式,体制和机制不活,企业缺乏市场竟争力。

项目单位**茶叶公司2008年新上茶叶生产项目,主要产品“**翠芽”、“**雾峰”、“**绿茶”一经上市,受到消费者广泛亲睐。

**茶业公司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市场化运作,项目产品设计生产规模是茶叶联营公司的3倍,在县域中的龙头位置趋势明显。

除此之外,**尚有初制加工厂30余家,产品主要以低档茶生产为主,产量约在20万公斤左右。

市产茶区域除**外,镇安县和山阳县也生产茶叶,产量分别为9万公斤和5万公斤。

通过调查,区域生产的茶叶目前主要满足于区域的消费需求,部分高档茶叶销往、、等城市。

中低档茶消费以个人消费为主,高档茶消费以礼品消费为主,因此,大力发展**茶产业,前景非常乐观。

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a)技术和装备

本扩建项目所引进的加工设备技术成熟,工艺先进,是目前国茶叶加工生产所普遍使用的工艺设备。

b)新产品研发能力、产品质量性能、价格、商誉等

某县已有40余年茶叶生产历史,某县茶叶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拥有一直专业研发队伍,新产品研发能力极强;同时,企业所聘请的高级农艺师肖斌是省茶叶专家,具有丰富的制茶经验,项目新产品研发具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持,完全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实现较好收益,维护**茶地域品牌声誉。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品牌销售策略

茶叶产品品牌是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本项目建设单位已设计出适合本项目产品特征、功能的“秦露”商标,并已取得中华人民国商标局商标注册证书。

为培育本项目商标,需筹集一定的资金,利用电视广告、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制作户外广告牌等诸多形式不断传播品牌的标识。

同时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本项目产品进行宣传。

组织现场推广会,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创造企业形象,在全国围实施品牌经营。

产品销售方案和模式

由于产品未在社会上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在导入市场的初期,采用渗透定价策略——低价格策略,即在本项目产品投入市场时,价格定得较低,本项目建设单位对出厂价格、经销商的中间价格、最终消费者的接受价格进行合理考虑,在保证公司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销商的利益,调动经销环节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并兼顾最终消费用户的消费能力。

建立与完善销售激励机制,为销售人员提供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

项目公司分配政策将重点向营销体系倾斜,销售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要高于机关和生产系统的平均水平,并全部与业绩挂钩。

4.3市场风险分析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就目前的茶叶市场情况而言,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着巨大的市场,在有效的市场推广运作下,项目产品将会迅速占领市场,并显出强大生产力。

本项目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

a)在进入市场初期,未在社会上形成品牌效应,会处于相对的弱势;

b)本项目种植需要大量的肥料与其他动力材料,材料供应变化而导致鲜茶种植成本变化,对项目生产经营造成直接影响;

c)在市场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出现不法分子推出假冒本项目的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对项目的营销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d)推向市场还须建立完善的营销计划、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

防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a)加强市场的前期辅导和市场营销力度,使有关企业尽快认识本产品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在形成一定的客户资源后,努力开拓新的需求市场;

b)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升级,开发多种系列产品,以保证合理的市场份额;

c)加强产品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不断扩大本产品的市场占有量;

d)建立与完善项目公司产品的售后服务制度;

e)加强市场监管。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茶叶初制加工厂

分别在富水、试马、过风楼三乡镇各建一个茶叶初制加工厂,每厂建厂房500㎡,购置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各一条。

5.1.210万公斤茶叶加工生产线

在县城生态科技产业园区(**茶业公司厂区)扩建车间、库房等设施,购置乌龙茶和杜仲保健茶加工生产线各一条。

形成年加工生产乌龙茶5万公斤、杜仲保建茶5万公斤。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项目建设围绕“312”国道和丹江两岸茶叶适生区和茶园集中区为轴线,建设初制加工厂。

在茶园基地中心地带--县生态科技产业园(**茶业公司厂区)扩建车间建设10万公斤茶叶项目,对各初制加工厂产品进行精选、包装、储藏和销售。

形成以综合加工厂为中心,以初制加工厂为纽带,与广大茶农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5.3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5.3.1建设标准

由于茶叶鲜叶不便长途运输,因而在茶叶基地建3个茶叶初制加工厂,按照清洁化茶叶生产标准建设乌龙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