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50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索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索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索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索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活动.docx

《探索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活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索活动.docx

探索活动

探索记录

班级

日期

时间

人数

观察人

小一班

2012、2、22

9:

00

2

冯丰婷

过程:

 

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交流中,有人汇报说看见“娃娃家”的妈妈在打孩子。

佳佳马上告诉大家:

“因为她总是不好好喝牛奶,我告诉她快点喝,快点喝,她不听,结果热牛奶冷掉了也没喝完!

是孩子不听话我才打她的……”佳佳振振有辞地诉说着理由。

这时南希举手提问:

“为什么热的东西会变冷呢?

”他的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幼儿开始关注南希的问题了。

 

分析:

有人说:

“是因为热跑掉了”等等

这一教育活动的方案来自游戏后幼儿的交流,虽然这次分享活动已离开了游戏内容本身的讨论,但教师并没有强行把话题拉回到游戏,因为这时幼儿对新问题的探索兴趣已经形成,教师判断幼儿的当前兴趣更有价值,因此就顺应了幼儿并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方案。

 

探索记录

班级

日期

时间

人数

观察人

小一班

2012、3、12

8:

30

多个

李一帆

过程:

通过观察探索时钟、认识时钟的结构、组成部分后,在数学区里,陆亨和小伙伴拿起时钟,一边旋转着,一边研究时针、分针的关系,。

“我发现长的走得快,短的走得慢。

”皓文开心的告诉小伙伴,“我知道怎么看一点、两点、三点……”其他小朋友也说:

“我也会看!

”“我还会画呢!

”“那我们把会看的时间画出来,看谁画得对!

”恩汛提议道。

“好啊!

我把我家最漂亮的时钟画出来。

”孩子们直接用手画出圆形的时钟,但又画不圆,显得整个钟面变形。

“怎么办?

我的钟画歪了!

”豪豪说道。

“我的也不圆啊!

”又一个小朋友抱怨的说。

“我们还是找个东西描一下”陆亨建议道:

“该找什么呢?

”这时,他们都找到了不同的圆形玩具,描下它的形状后开始画时钟。

起初,个别幼儿把钟上的数字挤在一起,而整个圆空了一大格子,我介入提醒:

“你画的钟和真的钟有没有一样?

钟面上的数字应该怎么排列?

什么方法能更快的对齐数字”皓文边看着钟边想:

“12和6的相对的,可以先竖着画,3和9是横着画。

”其他幼儿好像受到了启发,纷纷都在圆形的钟上先画个十字形,再按数字顺序依次写下来,但最后画时针、分针时,由于有十字线的干扰,幼儿的指针长短表示得不清楚,因此,引导幼儿找寻其他办法,如二等分、四等分对折的方式继续画时钟。

分析:

该活动在认识时钟以它的构造、整点、半点为主,在区域里幼儿通过操作,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画时钟。

随着难度增加,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优点:

1、幼儿能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自发生成有关时钟的相关内容。

2、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摸索出多种画钟面的方法,并边探索边从中寻找出最合适的描钟面替代物。

3、在引导启发幼儿观察钟面数字后,幼儿懂得运用已学的知识:

等分进行操作活动。

不足:

1、圆形的钟面局限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在活动后期可提供其他较规则的图形当钟面,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寻找其他图形等分、合理安排钟面数字的方法。

2、应让幼儿画完时针、分针后,把时间用数字写下来,如:

8:

00,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个别幼儿不是以画时钟基本构造为主,而是重在装饰钟面的图案。

 

探索记录

班级

日期

时间

人数

观察人

小一班

2012、4、11

10:

10

1

冯丰婷

过程:

 

俊杰正在教室的一角玩沉浮游戏。

只见他把一个小盒放在水中,当小盒浮在水面上时,他就往小盒里装水,小盒慢慢地往下沉,最终沉到了水底。

然后他又把小盒内的水倒出,使小盒重新浮在了水面上,接着他又拿了一个玻璃小球放在小盒内,观察它的变化……

 

分析:

好奇、好摆弄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上述两个片段中不难看出,陈琦对事物的好奇探索存在于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会有探索行为产生,在作客时会有探索行为产生,甚至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也会有探索行为产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获得发展的。

对幼儿而言,探索就是玩,而玩是幼儿的天天性。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于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行为进行探究。

幼儿通过摆弄实物来发现问题,并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来假设可能的情况、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幼儿的认识能力就是在不断的试验、尝试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在不断地摆弄物体,提出问题,继而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探索记录

班级

日期

时间

人数

观察人

小一班

2012、5、7

15:

20

1

李一帆

过程:

 

瑞权在妈妈的朋友家玩磁铁飞标。

在玩的过程中,他无意间把两个飞标的顶端(飞标的头)碰在一起,结果发现两个飞标的头总是碰不到一起(互相排斥)。

接着他将所有的飞标头碰在一起,想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然后他又分别将飞标放在靶子的正面和反面,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发生。

 

分析:

既然探索是幼儿的天性,那么这一天性“呼唤”教师做些什么呢?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尤其是一种带有问题的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继而进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的这种天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带班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无意识的探索行为,并帮助他们将这些无意识的探索行为变为有意识的探索活动。

最后,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幼儿进行鼓励,耐心地倾听他们自己对探索活动的介绍,并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探索活动中。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保持这种好奇、探索的天性,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

 

探索记录

班级

日期

时间

人数

观察人

小一班

2012、6、5

10:

10

2

冯丰婷

过程:

 

最近,我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纸和一盆水,让孩子们自己玩。

他们有的折纸,有的把纸放在盆里玩,放进盆里的纸湿了一张又一张,玩了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

在今天的游戏中,我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的纸放在水里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小朋友专心地操作起来。

可是,我发现通过第一轮的操作,幼儿对每种纸的吸水性能都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餐巾纸的吸水性最强。

过了新鲜劲后,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已不高。

于是,我自言自语地说:

“怎样改变餐巾纸的吸水性能,让它慢慢地沉下去呢?

”并装模作样的拿了张餐巾纸在水面上摆动了几下,幼儿的活动兴趣再次被激活,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将餐巾纸双层叠,有的将纸折成小船,有的将餐巾纸放在牛皮纸的上面,有的将挂历纸折成小船,餐巾纸放在小船里……

一个小小的问题,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通过孩子的努力,一个个新奇的方案产生了,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游戏结束后,他们还在思考新的方法呢。

 

分析:

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活动的过程却给我留下了一些启迪。

幼儿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幼儿科学具有更多的直觉,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

在幼儿心目中,科学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科学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每一个行动本身。

正因为幼儿科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注重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解放

>幼儿的手脚,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做中学”;另一方面更要解放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跟随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寻找某个问题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教师在活动中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和讨论,对孩子多一些欣赏,使教师成为与孩子共同探索讨论的伙伴,从观察、了解到理解孩子,在真正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