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实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24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实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统计实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实务.docx

《统计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实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实务.docx

统计实务

统计报表制度:

是政府统计部门实施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是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

统计报表的特征:

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是各级国家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别。

周期性普查

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1)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每10年一次,逢6的年份实施。

标准时点是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2)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逢0的年份实施。

2、经常性调查制度:

现行30项。

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中国农村贫困检测统计调查制度》(持续开展)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者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

(二)、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

(三)统计调查项目的监督。

四、什么是合法的统计报表?

合法的统计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1、表号

2、制表机关

3、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4、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5、有效期截止时间

没有经过各级统计局批准(备案)的或没有标明法定标识的统计报表,均为非法报表,一经发现将给予废止和严肃查处。

五、统计报表制度如何贯彻实施?

(一)、普查制度

国务院设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负责制定普查方案和组织实施普查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当地的普查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国务院普查办公室指定的普查任务。

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一、什么是统计分类及标准化?

(一)统计分类:

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统计分类标准:

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

有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作用和特点有哪些?

(一)四点作用

(1)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统计分组的规范

(3)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4)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

(二)三个特点

(1)科学性与系统性

(2)统一性与强制性

(3)通用性与稳定性

三、常用统计分类主要内容和范围

(一)组织结构代码:

(国家标准)

1、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如:

12345678—9、JS123456—5

2、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使用的、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代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

(二)行政区划代码:

(两项国家标准)

由十二位有属性的数字组成。

其中:

县及县以上6位;县以下6位。

如:

32010200700232-江苏省;01-南京市;02-玄武区;007-锁金村街道;002-锁一社区居委会。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家标准)

1、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量性原则,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2、行业分类的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也可以是法人单位;

3、由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组成。

(四)一、二、三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服务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局标准)

(1)将全部企业划分为:

3个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6个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2)非企业可以参照执行。

(六)《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

(1)公有控股—国有控股、集体控股。

非公有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

(2)绝对控股(出资超过50%)、相对控股(出资最多者)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等七部门统计标准)

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为最小的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

(1)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划分。

(2)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别;

(3)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指标作为划分的依据,而且必须同时达到(二或三项)。

第三章基本单位统计

一、什么是基本单位?

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基本单位划分为两种:

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1、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三)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主要条件)。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

2、产业活动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一)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二)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三)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3、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1)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产业活动单位接收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2)法人单位只位于一个场所并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称为单产业法人。

单产业法人本身饿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3)法人单位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或者位于多个地点,称为多产业法人。

多产业法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

二、基本单位要统计哪些主要内容?

1、单位代码:

单位代码就是组织机构代码。

是根据《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办法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2、单位名称:

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与单位所使用的公章完全一致。

3、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

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产业活动单位填写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4、单位所在地及行政区划:

指单位实际所处的详细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

5、联系方式:

包括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和网址。

6、行业类别:

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

7、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

指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机关(或批准成立的机关)名称和登记注册号码。

8、登记注册类型:

指各类法人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具体类型。

其他法人单位参照执行。

9、控股情况:

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某种经济成分的出资人的实际投资情况,或出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时间控制、支配程度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五类。

10、执行会计制度:

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行政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情况。

11、机构类型:

坏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

12、产业活动单位数:

指法人单位所拥有的产业活动单位的个数。

13、从业人员数: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期末实有人员数。

14、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包括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等。

三、基本单位如何统计调查?

(1)、经济普查年度:

为全面调查;

(2)非经济普查年度:

一半为重点调查。

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一、什么是生产活动统计?

(一)生产活动统计是人们对生产活动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既要反映价值形态,也要反映实物形态。

(二)统计范围: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行业门类。

(三)统计对象:

从事生产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二、增加值如何计算

(一)增加值是指所以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说GDP(国内生产总值)。

(二)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总产出:

是已到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总产出=∑(货物X单价<含税>)+∑(服务X单价)

总产出一半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行业总产出如何计算呢?

农林牧渔业:

产品法计算。

总产出=产量X单价

工业:

工厂法计算。

以企业的为一个整体,按企业的最终成果(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工业劳务)计算,总产出=产量X单价+工业劳务收入。

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按现行价格计算。

建筑业:

总产出=实物工程量X单价+简接费+计划利润+税收。

按结算价格计算。

运输业:

总产出=营运收入+服务收入。

邮电通讯业:

总产出=全部营业收入。

批发零售业:

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毛利)-外购运输费-外购装卸搬运费。

餐饮业:

总产出=全部营业收入。

赢利性服务业:

总产出=营业收入。

非赢利性服务业:

总产出=总费用(工资+办公费+虚拟折旧)。

(2)中间投入:

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或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移的所以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计算公式:

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X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X单价)中间投入有两项计算原则:

一是范围一致原则。

即与总产出计算范围一致;二是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

3、增加值收入法: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营业盈余:

是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

三、价值量统计的范围是什么?

(一)工业:

指包装入库的成品和供销售的半成品,还包括自制设备和供本企业非生产部门等使用的成品,但不包括来料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价值。

(二)批发零售业:

商品购进总额:

从外单位和个人(包括从国外进口)购进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

商品销售总额:

对外单位和个人(包括出口国外)销售的商品总额。

其中:

零售额:

指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用的商品;批发额:

指售给生产、经营单位的商品和出口的商品。

商品库存总额:

在期末(时点)已取得所有权但尚未销售的全部商品。

四、实物量统计的范围是什么?

(一)农产品产量:

生产出的所有农产品数量,包括已经销售的、自己已消费的、准备销售的、留给自己消费的。

(二)工业产品产量:

生产量:

报告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数量(包括来料加工)。

销售量:

报告期内实际销售的产品数量(包括上期生产的)。

(三)交通运输业:

运输量:

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人数或货物数。

周转量:

人数或货物数X运送距离。

五、生产成果统计分析指标有哪些?

(一)增加值率(反映经济效益)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X100%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反映产销衔接)

工业产品销售率=(现价工业小时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出)X100%

第五章能源统计

一、能源统计指标的特点是什么?

能源统计指标按其不同的属性和计量分为价值量和实物量指标,以实物量指标为主(因为能够直接反映各种能源的使用价值数量)。

二、购进量和购进金额如何计算?

(一)购进量分能源经销企业和能源消费企业两种情况统计计算。

(二)购进量核算原则

(1)满足三个条件:

已实际到达本单位;

经过验收、检验;

办理完入库手续。

但是,在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使用或销售的,要计算购进量。

(2)谁购进,谁统计。

(三)购进金额:

核算原则与范围同购进量。

三、消费量如何计算?

(一)消费量统计的五个原则:

(1)谁消费,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第一道工序),何时计算消费量。

(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对反复循环使用的能源不重复计算)。

(4)耗能工质(如水、氧气等)均不统计。

(5)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

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

(二)企业消费量统计的具体范围

(1)工业企业:

包括企业生产用能源(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工艺用能源、非生产用能源;。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的用能。

交通运输工具能源消费:

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用能和生产交通运输工具企业向运输工具添加动力油。

(2)非工业企业:

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用的全部能源。

(3)交通运输工具用能:

指在厂区内、外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工具所消费的能源。

(三)能源加工、转换如何计算?

能源加工、转换是指为了特定的用途,将一种能源(一次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转换成另外一种能源(二次能源)。

1、投入量:

是指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所消费能源数量。

2、产出量:

是指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二次能源产品(包括不做能源使用的其他副产品和联产品。

3、损失量:

=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投入的能源量-产出的能源量。

(四)

综合能源消费量如何计算?

1、是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总和净值(需要将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的能源后计算)。

2、综合能源消费量=消费的能源合计-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

(四)库存量如何计算?

库存量核算四个原则:

时点性原则:

制度规定的时间盘点库存;

实际数量原则:

盘点数量为准;

以验收合格、办理完入库手续为准原则;

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销售的库存:

所有权原则;

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

使用权原则;

建筑业能源库存:

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

第六章财务统计

一、什么是财务统计?

(一)财务统计是通过搜集和整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统计资料,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的经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的统计活动。

(二)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桥梁。

(三)在规模(二限)以上企业设置独立的财务报表;在规模(额限)一下企业设置财务指标。

(四)在经济普查中,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均设置财务报表,分长表(指标较多且比较系统)和短表(指标较少)。

二、企业财务统计内容如何分类?

(1)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和编制资产负债表。

(2)损益财务统计: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分配。

用于肥西经济效益和计算增加值。

(3)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从业人员收入、纳税。

用于计算增加值。

三、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指标有哪些?

(一)关系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资料来源:

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

(1)资产分为流动资产、产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资产。

(2)流动资产:

分为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不超过一年)、应收及预付款和存货。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12个月各月月初、月末流动资产余额之和/24

(3)固定资产:

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用于生产经营的物品(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等);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二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固定资产原值为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时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额或通过固定资产重估价所确定的重置价值。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四)负债合计:

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五)所有者权益合计:

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全部资产-全部负债。

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六)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

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四、企业损益财务收入指标有哪些?

(一)关系式:

收入-费用=利润(亏损)

(二)资料来源:

企业会计《利润(损益)表》

(三)收入

有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指标。

主营业务收入是一个通用指标名,具体行业:

工业:

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

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

营运业务收入、批发零售业:

商品小时收入、餐饮业:

营业收入。

(四)成本及费用

(1)成本:

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费用:

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这个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注意点:

管理费用中有许多项目(如职工工资与福利、房产税等有关税收、劳动保险等有关保险、职工教育等有关费用中直接给职工的部分)均为企业的增加值。

(五)利润及分配指标

一、主营业务收入加:

投资收益

减:

主营业务成本加:

营业外收入

减: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减:

营业外支出

二、主营业务利润四、利润总额

加:

其他业务利润减:

所得税

减:

营业费用五、净利润

减:

管理费用

减:

财务费用

三、营业利润

加:

补贴收入

五、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指标有哪些?

(一)工资和福利

(1)工资:

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

(2)福利:

支付给劳动者的福利费用,构成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

(3)应付工资总额和应付福利费总额:

企业本年应提取额,而不是本年实际支付额。

(二)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纳的增值税金。

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指标有哪些?

(一)年末资产:

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资料来源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固定资产: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上年结余:

上年结转被年的经常性结余、转向结余、经营亏损。

(三)本年收入:

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资料来源于会计的《收入决算表》。

注意点: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有区别的:

行政单位:

收入是非偿还性资金。

没有经营收入。

事业单位:

有经营收入,它是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以外的活动,)取得的收入。

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为事业收入。

本年之处:

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结转自筹基建费。

资料来源于会计的《支出决算表?

(四)收支结余:

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

资料来源于会计的《收支决算表?

(五)经营税金:

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应交纳的税金。

第七章劳动统计

一、什么是劳动统计?

劳动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和研究劳动经济现象。

二、从业人员如何统计?

(一)从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包括:

在岗职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私营业主、个体业主、私营企业雇工、个体户帮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从村从业人员等。

(二)单位从业人员:

在企业、事业、机关、社团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

包括:

在岗职工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兼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等其他从业人员。

(三)在岗职工:

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不包括内部退养人员。

(四)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

谁支付劳动报酬谁统计。

即只要本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就统计为本单位从业人员。

(五)二个常用指标

(1)期末人数:

报告期(年、季、月)最后一天实有人数。

是个时点数。

(2)平均人数:

报告期(年、季、月)内平均每天的实有人数。

有二种计算方法:

月平均人数=(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月日历日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年)平均人数=个月平均人数之和/3(12)

三、就业与失业如何统计?

(一)就业人员:

指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调查周内从事1小时或以上)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在调查周内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也统计为就业人员。

(二)失业人员:

指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三)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X100%

城镇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反掌趋势的先行指标,也是分哪一市场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之一。

四、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如何统计?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者报酬总额。

构成包括六部分: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在岗职工工资的计算以直接支付的全部劳动报酬为原则,不论是计入成本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货币还是形式支付的还是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计入。

(三)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1)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平均人数

平均工资通常是指平均货币工资。

(2)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明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数量。

(3)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是指平均工资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之比,表明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和降低程度。

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实际工资/基期平均实际工资X100%

(四)计算实例

某地区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19000元,基期职工平均工资15000元,报告期城市军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

(1)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000/102.2%=18591元。

(2)

(2)平均实际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报告期平均实际工资/基期平均实际工资X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000/15000X100%÷102.2%=103.9%

第八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一、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一)固定资产界定标准

①企业:

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用于生产经营的物品(房屋、建筑、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等);单位价值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