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5376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oc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摘要:

心理学把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称为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它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因此,动机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

本研究运用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目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学习动机的特点、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以及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就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等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生学习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激发、引导和维持某种行为的内在过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的方向指向目标,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例如,有的人喜欢数学,便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有的人写小说可能从来没有出版过,但他从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乐趣。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到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例如,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取得好分数,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

对学习来说,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实是互动的,是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很多小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可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

无论小学生成绩如何其背后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如何使小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变为活动状态,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近几年小学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密切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可谓用心良苦可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小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减弱。

学习不主动,兴趣不高。

越是到了高年级厌学的学生就越多。

不少学生缺乏学习需要、兴趣,甚至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

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情况。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95%的小学生需要调整学习动机,教师对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缺乏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成为当前教师们最需解决的问题。

三、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当代小学生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时代。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是无法寄予厚望的一代,可是我们在看到社会为当代小学生提供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中的不良文化信息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花八门的网络文化充斥在小学生周围,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这对于某些自制力稍差的小学生来说都是极大地诱惑。

同时,由于网络的盛行以及信息的高速流通,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老师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反感。

现在“6+1”的家庭模式使得每一个家庭都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来使孩子获得最好的发展,因而当代小学生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很难自觉地为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并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而维持自己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目的和目标可能是被动确定而且自己经常变换学习目的和目标,这是由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不稳定的需要而经常变换,可能今天想得到小奖品而学习,明天是害怕受到批评而学习,因此,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2、外因性动机占主导地位

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重要作用,可将动机分为外因性动机和内因性动机。

外因性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

如有的学生纯粹是为得到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表扬和奖励作为外在条件即诱因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并非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有兴趣,这类动机就属于外因性动机。

父母的奖惩,亲朋和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羡慕和各种竞赛荣誉如优秀学生等都是激发外因性动机的条件。

作为成年人,外因性动机对人的行为作用较小,内因性动机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低,往往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的基础上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所以希望得到的表扬和受到同龄伙伴(如同学)的赏识是小学生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3、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如果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与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

如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认真做好作业,有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复习功课,有的因父母许诺而学习。

这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动机,而且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随情境改变而改变。

近景性动机主要是依赖于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或者外界强制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来使学生投入精力从事某种活动,不需要学生十分强的自控能力。

远景性动机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等,这种动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不随情境变化而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主要靠对活动本身的带来的兴趣与外界的压力来维持某种行为。

所以,近景性动机是小学学习动机的主要动机,部分小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偏外部的、远景的,而缺乏内部的近景的有关。

四、部分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例外。

我们认为探讨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有利于教师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影响部分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设置脱离实际能力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

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

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

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

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

有的学生动机不当,认为是为父母和老师学的。

或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他们学习起来肯定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太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不好,可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渐渐地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给孩子定下比较高的目标,如果他们完成任务就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如果做不到就什么都休想拿到,甚至进行语言恐吓或软性威胁。

学生为了完成父母下达的任务也跟着制定较高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却对自己的基本能力与现实条件估计不足,结果常常因为期望过高、目标过大而事与愿违,事后又不善于调整和总结,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

2、缺乏关爱与自尊

小学生如果经历了学习上较多的困难与挫折,就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当在他们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却又得不到老师、父母及时的心灵关爱,受一些社会歪理邪说影响,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物质需求,极少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交换意见并提供心理援助,如果学习挫折、生活不幸打击多了,学生难免失落,甚至认为我本来就是这个样,本来就不是读书做学问的好料,渐渐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对成功观点的偏激认识

目前一些家长仍然没有转变观念,总认为“高分才是硬道理”,不允许孩子有课余活动,把学生的爱好特长当“败家”行为。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才有用,才是成功的标准。

殊不知,小学生的发明创造,业余爱好幸许成为最大的成功,也许是他们日后最大的人生财富。

另外一部分家长则认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好事与自己无缘,只要求孩子能认得几个字,会数钱会算帐就满足了,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法改变注定命运的。

4、自我效能感低,缺乏信心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关于自己胜任能力的信念,它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人的自我效能信念决定其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越强,付出的努力越大,坚持的时间也越长,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反应模式,进而影响到他们行为的进程与结果。

一些农村小学生缺少优越的家庭教育、经济等条件,幼儿教育又较为落后,相对来说一部分人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在好强的攀比风气里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成就感,导致自信不足。

5、把失败归于外部原因

不可否认,如今的社会生活五彩斑斓,校园外缤纷繁华的世界对小学生的诱惑和不利干扰也越来越强烈,对于意志不坚定、心智不成熟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于是,部分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就将失败归为运气不好、社会风气败坏、家庭环境恶劣等外部原因,而极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大量的研究显示,那些将自身表现归因于内部的、基本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比起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等原因的人更努力,坚韧性更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6、意志缺乏,持续性不高

一些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人生目标往往雄心勃勃,刚开始时确实也意气风发,勤勤恳恳,刻苦认真。

但坚持不了多久,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接踵而至就慢慢松懈下来,只好降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高标准追求,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学习的连续性不高,特别遇到较大困难与挫折时更是萎靡不振,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和理想信念。

五、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发展方向,延续不断的发展趋向。

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内因的转化、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朱熹就说过:

“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

曰:

……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只看志如何?

”诸葛亮《诫子书》也说: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都强调“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

“志”,即“立志”,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

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原则之一。

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视。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习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外,还要了解学生本身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

从学习机动方面看,教师教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而努力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尊重学生,提高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自我实现理论这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都有要自我实现的愿望,但他们又有很多的担心和忧虑,正是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小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部分缺乏学习动机的小学生应予以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爱和归属感,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学习在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找出学习上不够成功的症结所在,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一种期待和信心,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进步。

2、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曾感到过只有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才会主动寻求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因此在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以调动外部动机为辅,予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小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因而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应该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而绝不可以搞一刀切,妄想通过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4、努力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就记住了、学会了,效率相当的高,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满足小学生的一种交际和追求时尚的需求,从而使得他们乐于学习。

5、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

内部动机是个体自发的意识,外部动机是指外在条件对个体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小学生个体发展的内部矛盾常常产生于个体发展愿望与自身现实水平的差距上,如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小学生往往具有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如果小学校园里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的鼓励和同学关怀,这些外在的因素对这个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小学生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内外动机结合作用下获得成功。

6、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相结合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排列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基础上的一种最高级需要。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自我实现需要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项主要动机。

我们不否认自我实现需要的存在,但自我实现更要制约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即在社会生活条件下通过个体所从事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来完成的。

只有将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个人实现为社会做贡献双赢的目标。

7、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相结合

在小学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逐渐在发展但不成熟,为社会做贡献、在某方面取得成就的远景动机表现的不明显而取得好成绩、得到赞赏和鼓励的近景动机表现特别突出,尤其是在小学一二年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以及各种奖励措施来激发小学生的直接学习动机,还可以通过有目的的阐述学生达到一定标准教师就给予表扬和鼓励,把小学生微弱的远景动机和表现明显的近景动机结合起来。

七、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在实习这段时间,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质疑,可是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耗时多而效率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小学老师,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何在?

我以为,除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与滞后等诸多原因之外,主要是不少老师忽视了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展和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动机所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在教学生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愿学。

但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对社会上众多的诱惑,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到乐学、好学似乎很难。

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艰难的的任务。

1、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

实践已经充分说明:

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

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也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要的就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在课下时间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将一些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采用生动形象的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直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

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

同时要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给学生讲一些语文中的名人事迹,使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奋斗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用设问方式、作业方式提出,也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情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以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情境使学生掌握方法。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励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

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

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据此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

通过表扬与帮助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另方面要求教师表扬和奖励使用要恰当。

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

“你做得很好。

”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

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其实教师的评价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5、训练积极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成绩不是一成不变的。

影响成绩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并非单一,它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等,所以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种因素一起考虑。

我国青年学者隋光远提出的“积极归因训练”是一个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结果归因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积极的归因方式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发挥特长,克服不足,而消极的归因方式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

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为自己笨、运气差等不可控因素的学生很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感到情绪低落;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题目难度大、环境不好等可控因素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努力、改进学习方法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学习者今后的学习行为,因此,正确的学习结果归因也是我们小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6、适当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同样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争强好胜也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小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

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

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

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

并且,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

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

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7、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

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

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

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