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78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docx

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教案+课堂实录+类文+说课稿+资料001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4.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有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预设问题:

(1)谁的鱼钩?

(2)为什么是金色鱼钩?

(3)鱼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师:

刚才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其实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

大家有信心自己找到答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探提示读课文。

出示自探提示: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教师巡视,掌握学情,随机指导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读好书。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指名读):

稞筷拢熬蚯蚓瞻糙驼

(2)认读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瞻仰   抽噎    重重叠叠 

两鬓斑白   热气腾腾威胁    衰弱 

(3)理解词语意思 

支吾:

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

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

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瞻仰:

指怀着崇高的敬意看。

3.小组交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师提示引导)

4.通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

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把握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

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生交流讨论,师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一部分(1-2):

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3-23):

班长救病号

第三部分(24-33):

病号探班长

第四部分(34):

怀念班长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下来。

3.完成语文课堂练习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回顾导入梳理问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具体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进一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提高我们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水平。

(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自己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究呢?

(小组汇报,教师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

(1)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2.潜心批读自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

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注意关注学困生的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1.学生交流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2.学生品读交流老班长行动、语言、神态的句子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

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

„„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

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二)品味金色

过渡: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小组讨论为什么是金色鱼钩?

2.全班交流,评价并补充。

3.师总结:

鱼钩虽然生锈了,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将永放金色的光芒。

三、质疑再探

1.同学们再想一想,探究的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2.浏览课文,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疑问?

如果有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

文中写到老班长的两次笑有何作用?

四、运用拓展

1.盘点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

2.我当小老师

请根据所学内容,给自己或同桌编一两道测试题。

3.教师补充作业

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理解中心是重点。

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

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

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

“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

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

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

这句话是谁说的?

代表他个人吗?

生:

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

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

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

“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

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

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

(默读课文,略)

师:

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

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

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

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

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

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

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

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

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

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

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

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

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

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

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

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

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

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

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

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

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

“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

“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

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齐唱队歌)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

“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

“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

“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

“你看,鼓鼓的嘛。

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

”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着来路跑去。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

“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时为1课时。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会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做上批注(重点)。

4.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重点)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难点)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一是做好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自读课文,为课文标段;借助课文内的拼音为课后的生字注音组词;画出文中的好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标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搜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二是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课文导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教法

本节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课前让学生预习字词,课上进行认读和书写;抓入导学问题,以老班长的外貌和课文中感动的地方两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备课,但是更要注重课堂上的生成,在找学生问答问题时,以学生的回答和读贯穿整个课堂,不能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课前听《长征》这首歌曲)引到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长征是世界军事历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认读本课的生字并组词,在本上书写“颧”、“鬓”。

(对应目标1)

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对应目标2)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对应目标4)

1.再次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

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对应目标3)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1.读最后一段,重点是“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对应目标2)

2.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草地夜行》。

(如有时间分享学生们搜集的长征故事)

2.过渡语: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如果有一天,你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这只钓鱼钩,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要怎么做呢?

请写一写。

(放歌曲《十送红军》)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七)检测。

六、说板书设计

长征 -历史事件

所属类别:

历史事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