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48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备考资料重庆市七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

重庆市七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七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重创chuāng别扭biè和稀泥huò喟然长叹kuì

B.果脯fǔ悭吝qiān三通鼓tòng牵强附会qiǎng

C.胴体tóng平仄zè一沓纸tá乳臭未干xiù

D.估量liáng说服shuō捅娄子lóu溯流而上s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光碟桥墩见风使舵启用人才

B.厮打就序共商国是立杆见影

C.歉收松驰挑肥捡瘦和言悦色

D.飘渺坐镇以逸待劳厉行节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

该诗将弃妇遭弃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那时呀,我们这些小职员十有八九爱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但出门在外仍旧是西装革履的。

D.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使用得最多的就是语言。

说话一定要注意对象——“卖什么吆喝什么”,否则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就中国人大会议修正后的“选举法”而言,省级地方人大将修订现有配套的“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实施细则”。

B.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C.导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仅仅是信号设备软件设计缺陷?

还是非正常行车下的调度指挥失误?

D.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何其芳先生就指出过: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思想”“不高明”。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为国学?

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就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艺术、类书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其中蕴含着祖国医学的大量宝藏,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科学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可以与文、史、哲并列。

B.狭义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

C.“国学”这个概念有人认为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不可用。

D.广义的国学即“一国所有之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学界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B.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广义的国学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史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杨烈妇传(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

“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则贤矣。

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

厥自兵兴,朝廷宏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

彼何人哉?

若杨氏者,妇人也。

孔子曰:

“仁者必有勇。

”杨氏当之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赏以令烈士,其必济济:

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乘:

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固:

固守

D.朝廷宏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旌:

旗帜

9.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杨氏深明大义、见识不凡的一组是()

①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

②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③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⑤杨氏至兹犹存。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李侃等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并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断句(2分)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

(2)翻译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2分)

译文:

②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分)

译文:

③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鱼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⑴诗人以为顺序展开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描写,借所见所闻之物抒发了

之情。

(2分)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层层推进写出所要表达的感情的。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

⑴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命《归去来兮辞》)

⑵,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⑶,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山居秋暝》)

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⑸以南明灭亡为内容的传奇剧本《桃花扇》的作者是。

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属于(流派)小说。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留出不多的时间,来稍稍直面屈原的文学成就了。

有一个通行的说法: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个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

“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篇诗,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更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还不足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个人。

在《诗经》里,不管是由宫廷采来的乐歌,还是从乡间取来的民谣,都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整理,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

把诗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开端。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

这也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诗意地栖居”。

在诗意上,人类有一种共同失落。

几个伟大文明的开端都有一个史诗阶段,都以诗的语言来奠基一个民族的基础话语。

遗憾的是,就像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的,大家越到后来越没有诗意了。

中国与其他古文明的史诗传统有一点差别,那就是,中国的《诗经》主要是散篇抒情诗,特别在乎脚下的现实悲欢,在乎散散落落的亮点,而不太在乎叙事的整体结构。

在我看来,西方民族诗情的宏伟性和整体性也许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生态方式有关,而中国的农耕文明决定了诗情的真切、简短、随性。

《诗经》是四言为主的诗体。

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达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我佩服。

现在不少人在呼吁让孩子们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些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们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实际上,当年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走来走去的时候,心中总是回荡着那些诗。

这是当时上层社会的风尚。

墨子行走十天十夜,他看到树丛,看到炊烟,看到草堆,脑子里一定会出现《诗经》中的相关句子,更不用说孔子、孟子了。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话语。

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

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浑身的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完全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

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

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我这么一说大家都听出来了,这么一个孤独人物的出现,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丛治辰:

《诗经》中华先祖的歌吟,确实是一种集体话语,我觉得这可能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的早期文明长期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千里旷野,那里适合于聚族而居、相邻而居;而在屈原被放逐流浪的地方,交通不便,物产又丰裕,适合满足个体生存,于是就容易产生个体化的诗。

秋雨老师您也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

诗人是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与思想家的自立不同,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或者说,有一种天人之间的互动。

你说到他的流放地交通不便而物产不乏,保障了精神上的个体生存,这说得不错。

我可能更看重他流放地的另一种环境,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塑造了他。

结果,像《诗经》那样的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万小龙: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

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

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物,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过,至少我们没有看到。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

一种就是你所说的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比他写出来的诗更像诗。

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一团痴迷的天籁。

他有点怪异,不擅长交际,大家都不太愿意把太多的荣誉交给他。

结果,“诗人”的桂冠,常常落到了第一种人,也就是“写诗的人”头上。

顺着这个话题我想起一件小事。

两年前我看到一些文章和著作在论述二十世纪的古体诗,还排出了名次。

有的以内容的重要性来排名,有的以作者的社会地位来排名。

我觉得不妥,便自己动手排了一至十名。

出乎很多学者的意料,我排列的中国二十世纪古体诗作者名次,第一位是郁达夫,第二位是苏曼殊,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骨子里就是诗人,而不仅仅是“写诗的人”。

我一排出来,很多深谙此道的研究者都点头了。

原来他们也知道其中深味,却没有胆量避开重要人物和重要话题。

其实,诗人就是诗人。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从北大到台大》第二十课)

14.解释下面句子和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②“悬崖独吟曲”

15.文中围绕“何为诗人”展开讨论,请分析其思路。

(6分)

16.作者批评了有些人呼吁让孩子们从小读古代经典但在阅读篇目中却没有《诗经》的现象,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请分条作答。

(6分)

17.文章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举例简析余秋雨老师论述相关内容时的思维方式。

(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8.阅读语段,概括微博的四个特点。

(4分)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客草根性很强,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

微博的四个特点:

19.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4分)

①举办园博会在提升城市环境和竞争力的同时,为重庆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尤其会为重庆国际化大都市的打造增加筹码。

②三亚展园搬来了大海、沙滩、椰林,就连“南天一柱”的景色也布置好了等你来“看海”。

如果不怕冷,穿个短袖往三亚展园一站,“咔嚓”拍张照片,亲朋好友看了还真以为你“瞬移”海边了呢。

③据了解,“园博会•城市日”已于本月20日启动,将持续至明年5月。

在此期间,多个国内外城市将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与游客亲密互动。

有语病的一项是:

针对性修改:

20.请将你从下面材料中获得的认知简要陈述出来,不超过50字。

(4分)

日前,网上流传北大副校长的“撑腰”文: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

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这条被称为“校长撑腰体”的微博在网上红起来说明了什么?

21.观察下面的漫画,为它拟定题目并写出寓意。

(4分)

题目:

寓意: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不应该只把名利的成功作为首选,内在的优秀更应是我们优先选择的目标。

内在的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真实的才学、独立并丰富的精神。

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和积极意义的人生。

相反,一个平庸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风光十足,他也只是在混日子,至多是混得好一些罢了。

文段中的观点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2012学年(上)高2012级期末语文答案

1.C胴体dòng一沓纸dá

2.BB.就绪立竿见影A起用人才C松弛挑肥拣瘦和颜悦色D全对

3.CC打肿脸充胖子,比喻虚撑场面,硬装了不起;A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B“一挥而就”形容一动笔就完成,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D卖什么吆喝什么: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4.DA两处双引号改书名号,B第一处逗号改冒号,C第一处问号改逗号。

5.AA国学不能与文、史、哲并列。

6.BB“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订《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7.DA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部是收录在新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且医家应归在“子”部;B国学在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

8.D表彰

9.B

10.A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11.

(1)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

(“//”可断可不断,“/”处三处全对2分,错一处扣一分)

(2)①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

(2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应译为判断句,1分;“死焉”可译为“为此而死”。

②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守住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3分,关键词“相与”“以”各1分,全句通顺1分)

③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

(3分,“爨”“食”译对各1分,全句通顺1分)

12.

(1)时间思乡之情(一空1分,共2分)

(2)先写暮色中,枫叶凋尽,时光流逝,在凄清冷寂中隐隐有离情乡思;紧接着写暮色渐深城门关闭,独鸟背人远去;夜幕降临,新月升起,该晚归的渔船未归,又一次触动诗人的乡思之情;尾联在乡思离愁正浓时,却又听到传来的“捣衣声”,声声敲在诗人心上。

乡思之情剪之不断,拂之不去,久久萦绕。

(每一联分析对1分,共4分)

13.⑴临清流而赋诗⑵明月松间照⑶梧桐更兼细雨⑷剑阁峥嵘而崔嵬⑸孔尚任⑹意识流

14.(共4分,每小题各2分)①只看重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情绪感悟。

②像《离骚》(或其它屈原作品)一样的表现个人身处困境的思索的诗作。

15.(共6分,每条2分)①先提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的通行说法,指出更早的诗作《诗经》是集体创作而非个人创作;②然后讨论屈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的原因;③最后以两种诗人和有关二十世纪中国古体诗排名的现象进一步论证诗人应该是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16.(共6分,每条2分)①《诗经》是族群精神的经典,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作品;②《诗经》运用四言为主的简洁短句真切、随性、大气从容地表达出经典的喜怒哀乐;③我们现在向往的诗化的生活在《诗经》里就有具体地呈现。

17.(共6分,每条3分,只偏向一种思维方式并举例正确最多给4分)

(1)对比思维:

①最早的诗集《诗经》是集体创作,到了屈原,才有了独立的个体创作;②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呈现出导师形态、教主形态,而屈原呈现的却是个体的独特情感;③关于两种诗人的对比。

(2)类比思维:

①由丛治辰同学有关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论述类比联想到精神环境对屈原的影响;②联想到二十世纪中国古体诗排名的相关内容。

18.微博的四个特点(4分)信息简短即时分享(即时通讯)草根原创背对脸交流

19.(共4分,每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