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58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第四单元.docx

二年级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一)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用除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一课时分一分

(一)

2015年10月27日总3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掌握“按每几个

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谈话引入

操作:

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分成两堆,

可以怎样分?

交流:

你是怎样分的?

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

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

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

强调:

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

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

交流:

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追问:

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先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

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并板书。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交流结果。

追问:

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个性思考

教学

反思

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分一分

(二)

2015年10月28日总36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

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

他们如何分才公平呢?

引导学生说出:

将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人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1)学生独立尝试,想办法分。

注意:

公平——即平均分。

(2)交流:

把8个桃按几个小朋友平均分的?

(3)明晰分法。

提问:

刚才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说出自己的思路方法。

提问:

8个桃按2份平均分,结果知道了什么?

(4)引导学生归纳比较:

虽然分的过程不一样,但是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分出怎样的结果?

平均分成3份、4份呢?

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

平均分成()份,每份()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根,并板书。

引导:

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

第一次按2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6根);第二次按3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4根);第三次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3根)。

你觉得这里平均分都是按什么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板书:

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个]

小结:

(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平均分另一种分法。

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今天是先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看每份几个。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懂分的方法,交流连线结果,逐题说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分胡萝卜给几只小兔,要求按几份平均分?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这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个?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组织操作。

交流:

能平均分成几份?

四、完成“动手做”

1.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同桌商量怎样拼,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有几种拼法。

启发:

请看拼成的图想一想,怎样很快想到能拼成2排.每排4个?

(引导用二四得八或2×4=8想)

说明:

用几个几是8.想乘法口诀或算式,再把8个平均分,就能想到怎样拼。

比如,二四得八,或者2X4=8,就想到按2排平均分,一排可以摆4个;也可以想到按每4个摆一排,可以摆成2排。

2.用12个、l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用12个、18个能拼成长方形吗?

你选一种个数,用你的方法想一想、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交流拼法,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拼正方形。

提问:

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话,你最少用几个就能拼成正方形?

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

五、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的“平均分”你学到了什么?

能说说今天平均分的方法是按什么平均分,结果是什么吗?

和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方法不同在哪里呢?

 

 

教学

反思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2015年10月29日总37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难点:

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出示问题:

8根小棒

要求:

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

2.学生用小棒按要求操作平均分,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操作两种分法。

交流:

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3.小结归纳。

说明:

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

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教学例4

引导:

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

2.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如出现:

////////////

(1)交流:

这是平均分吗?

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

(2)提问:

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

(3)比较:

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

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4)小结:

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

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

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再次尝试

引导:

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

讨论:

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小组汇报,将不同的分法分别依次呈现在黑板上:

分成了12份;

////////////

////////////

////////////

////////////

每份2支,分成了6份;

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每份3吏,分成了4份;

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

每份4支,分成了3份;

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

启发:

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分法:

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结果:

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把两小题自己读一读,互相说说每题要求按怎样的分法分,然后看图填空。

提问:

看图说说,按哪两种分法来平均分的,结果怎样?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8个菠萝平均分的图,想想可以用哪些分法分得这样的结果,再填空。

提问:

这两种分法不同在哪里?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

小朋友看看有几个苹果呢,想想怎样分的,把结果填在()里。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比较:

请小朋友自己比一比这三小题不同在哪里,每小题是怎样看图、怎样想的。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

你从图上看到兔有几个几只,鸡有几个几只?

交流:

你看出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

追问:

每幅图都可以看成几种分法?

哪两种分法?

四、反思过程,全课总结

引导:

小朋友反思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习了平均分的什么内容?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

反思

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一)

2015年10月30日总38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

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

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

一共几个小朋友?

(板书:

6)每几人坐一辆车?

(板书:

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

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

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

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

追问:

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

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

(板书:

3)

(3)引入除法。

说明:

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

(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

(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

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

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

(板书课题:

认识除法)

说明:

这个符号叫除号。

(在“÷”下面板书:

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

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

(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

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

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

(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读算式。

追问:

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

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

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

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

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说10、2、5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

把10砖按每2块搬一次,求几次搬完,要用除法算。

2、选择答案(口答)。

(1)8个同学在跳绳,每2人一组,分成了()组。

列式是()。

A.2×4-8B.8÷2=4

(2)15个苹果,每只小熊分5个,可以分给()只小熊。

列式是()。

(3)12个萝卜,平均每只小兔吃3个,这些萝卜够()

只小兔吃的?

列式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

反思

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第五课时认识除法

(二)

2015年11月2日总39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

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

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

(板书:

63)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

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

交流:

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

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

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

引导归纳:

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

(板书:

2)

(3)引入除法。

说明:

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

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

(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

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

6和3各表示什么?

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

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

(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

为什么要写成“8÷2=4”?

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

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

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

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

为什么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

除数3表示什么意思?

商3呢?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

学生独立读题并完成算式。

交流两道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

为什么两小题都用除法算?

这两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知道了只要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求每份是几个,都要用除法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除法算式。

三、全课总结

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都认识了哪些知识?

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还有哪些体会?

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现在这样的除号吗?

请小朋友看课本第50页的“你知道吗”,把了解的内容互相说一说。

 

 

教学

反思

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第六课时练习八

(一)

2015年11月3日总40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读、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认知活动,感受实际生活里的除法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除法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理解除法含义

1.做练习八第1题。

(1)学生读题。

要求:

请同桌小朋友每人用10根小棒,互相合作按题里要求分一分。

交流:

(1)题怎样分的,结果是几份?

(教师演示,数一数分成几份)除法算式怎样列的?

(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除法算?

(2)题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演示,数一数每份几根)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板书算式)

为什么也用除法算?

(2)比较:

请小朋友观察分的小棒,用10根两次平均分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不过分法不同。

你能说说刚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吗?

请根据分法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

虽然看到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但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结果不同,一种是按5根一份平均分,结果是分成2份,除法算式是10÷5—2:

另一种分法是按2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5根,除法算式是10÷2=5。

所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或者是按几份平均分,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但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

2.做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里有多少个棉桃,分成了几个几,明确有12个,分成了4个3。

要求同桌根据两种分法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分的,并交流不同说法。

让学生填空。

交流填空结果和算式,呈现学生的练习。

追问:

为什么都能列成除法算式?

12÷3=4表示什么意思?

12÷4=3呢?

指出:

把12个棉桃平均分成几个几的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分法来观察:

可以看成每4个一份,分成3份;还可以看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看成不同的分法.写出的除法算式不同。

3.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

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让学生说说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

根据平均分写除法算式,要根据图意先想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再根据分法想算式怎样写,然后正确写出算式。

4.做练习八第4题。

引导:

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想一共几条金鱼,可以看成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

为什么要列成除法算式?

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

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列式时要联系分法想算式。

三、联系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练习了许多题目,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教学

反思

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读、写除法算式。

 

第七课时练习八

(二)

2015年11月4日总41课时

个性思考

【教学目标】

1.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2.发展形象思维和观察、分析、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并了解乘法和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感悟乘、除法联系

1.做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观察图意,说说有几个花坛,每个花坛几朵花,一共多少朵。

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填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

为什么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说说你是怎样看图的。

你在图里是根据什么列出两道不同除法算式的?

现在看一看,这幅图可以列出几道算式?

怎样的三道?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三道算式。

引导:

大家讨论讨论,上面列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时,每次是怎样观察这幅图的?

讨论好了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明确每次观察方法怎样看的。

指出:

像花坛这样几个几的图,可以看成“有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列出乘法算式;也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列出除法算式;还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

所以,根据这样有几个几的图,可以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口答练习八第7题。

观察:

请小朋友仔细看第7题里的图,柜台上有些什么蔬菜,每种蔬菜是怎样摆的。

交流:

哪位小朋友告诉大家,柜台上摆了哪些蔬菜,怎样摆的?

提问:

黄瓜是怎样摆的?

能说出哪些算式?

(口答、板书)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