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84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docx

届高二历史单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过关解析版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

6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天津南开高三二模)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多为同姓封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族残余势力就分布在这些封国以东,如宋国。

这样,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拱卫周王室的目的就非常明显。

“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是西周兴起之地,统治稳固。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2.(2020·广东梅州高二期末)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这说明

A.小国寡民的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B.分封制下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

C.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变动D.宗法关系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家谱体现的是宗法制,“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说明宗法关系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故选D;中国疆域辽阔,排除A;材料信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0·湖南高二竞赛)据《周礼)记载,西周通过设置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地图,以掌握天下的土地,辨别各诸侯国、公卿和大夫及王子弟的采邑、四夷国、八蛮国、七闽国、九貉国、五戎国,六狄国的人民以及他们的财物数目,遍知他们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据此可知

A.少数民族与周王朝融为一体B.西周的影响力得到扩大

C.周王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D.西周控制范围空前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通过掌管天下地图,掌握各诸侯国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详细情况,使西周的影响力扩大到这些地区,故选B;材料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但不能体现“融为一体”,可排除A项;西周对地方的管理不是直接的,可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知西周版图得到扩大,可排除D项。

4.(2020·山东济南�高二期末)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魏冉(秦昭王之舅)封于陶,为诸侯。

秦昭王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齐,取刚、寿,子穰侯(魏冉)。

这表明当时分封制

A.开始走向崩溃B.有助于秦国扩张

C.有利于加强皇权D.巩固了秦朝疆域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魏冉作为秦国的诸侯,他的客卿攻取了齐国的地盘,此举有利于秦国疆土的扩张,由此说明当时分封制有利于秦国扩张,故选B;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战国时期尚未建立起皇权,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扩张秦国疆土,而非巩固疆域,排除D。

故选B。

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郡县制的推行C.刺史制的建立D.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郡县制的长官是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中问“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是中央官职,刺史制是西汉的监察制度,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封建势力崩溃是指地方上的分封制不符,故ACD错误。

6.(2020·天津高三二模)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

“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

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

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B.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C.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答案】B

【解析】“耗羡归公”是对合理损耗的补贴,而非惩贪,故A项错误;“耗羡归公”为政府正常税收而补贴官员,有利于规范税制和澄清吏治,故B项正确;“耗羡归公”补贴官吏的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要将“耗羡归公”取代增长税收,故D项错误。

7.(2020·福建龙岩高二期末)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

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

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A.提高政务处理效率B.六部行使行政权力

C.消除官僚贵族特权D.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A

【解析】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和军机处各有分工,这有利于提高政务处理效率,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六部的信息,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错在“限制”,排除。

8.(2020·福建龙岩高二期末)明朝中后期宦官通过代批皇帝奏章、监理廷杖、监军统兵、操纵厂卫等方式广泛干预朝政,得势之时甚至可以升黜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

这反映了明朝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参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宦官权力较大,广泛干预朝政,这是君主专制加强导致的结果,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材料反映的实质是皇帝权力日趋强化,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宦官没有决策权力,排除D。

9.(2020·黑龙江尖山�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

这体现了唐代

A.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B.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

C.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D.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叙述了唐代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宰相的职位不单单授予一个人,而是多人共为宰相,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不准确,宰相的权力被多次分割,不只是一分为二三;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确定完全避免重大决策失误;D选项说法错误,宰相的权力最终集权于皇帝。

10.(2020·福建宁德高二期末)雅典城邦的官员任职前,要经过资格检查;任期内,要接受十次任职审查和信任投票;离职前,要接受账目和职司审查,如无问题方可离职。

这些措施旨在三

A.防止官员腐败B.维护民主政治

C.完善司法体系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官员的任命要经过多重的考核与审查,主要是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尽量避免官员腐败与不称职的现象,故B正确;A项不是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排除C;材料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

11.(2020·山东济南高二期末)在古罗马的正式诉讼中有一个中间性的程序一争讼程序,即当事人通过在执法官面前缔结诉讼契约来界定争议的事项和范围,此后审判员就在此范围内展开工作。

这一程序

A.是罗马平民斗争的胜利B.加强了公民内部团结

C.提高罗马司法运作效率D.保护了私有财产权力

【答案】C

【解析】争讼程序划定了诉讼的范围,从而减少范围外的不必要的诉讼的出现,该做法有利于明确范围,减少工作量,提高司法运作效率,故选C;题意无法体现这一程序是平民斗争的胜利以及可以加强公民内部团结,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诉讼程序,没有体现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

故选C。

12.(2020·山东齐河�高一期末)俄国的伊凡四世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

这些“特使”的出现

A.破坏了“特辖领地制”B.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

C.使基辅罗斯陷入分裂D.抵御了蒙古远征军的侵扰

【答案】B

【解析】伊凡四世派遣易于操控的“特使”到各地进行监督、审判和征税,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特使和“特辖领地制”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双方并不矛盾,A项错误;伊凡四世即位时,基辅罗斯时代已经结束了近三百年,C项错误;特使不是军事力量,与抵御蒙古远征军的侵扰无关,D项错误。

13.(2020·天津一中高三月考)“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该条款出自

A.美国1787年宪法B.《权利法案》

C.法国1875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根据的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中规定法国的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选举产生,与材料主旨相符,故C正确;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排除A;英国没有总统,排除B;中华民国的总统任期没有七年,排除D。

14.(2020·湖南高二竞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总统对于国会送交的法案,如果在10天之内总统不进行签署的话,而这时候如果国会休会,那么就意味着这项议案失效了。

如罗斯福总统前后行使了635次这样的否决,被称为“法案杀手”。

这反映了

A.国会立法权受到了严重削弱B.总统与国会间矛盾日益激化

C.权力制衡体制存在异化倾向D.国家事务管理效率非常低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总统对国会送交法案的否决,并不是正常地使用否决权,而是借国会休会进行变相否决,这是权力制衡体制异化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项;无论总统正面使用否决权还是变相使用否决权,都没有削弱国会的立法权,只不过对国会立法造成了一些障碍,A项错误;材料中总统与国会的矛盾属于权力分割间正常现象,而不能体现激化,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在某程度上有利于总统办事效率的提高,并非完全导致效率低下,D项错误。

15.(2020·重庆江北高一期末)

英国在北美渐次建立的13州殖民地,其政治和法律地位在特许状中有明确的界定:

各个殖民地都是由英王创设的“法人和政治实体"或“永久政治实体和法人团体"。

这-规定表明

A.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的是异族统治B.英国正式承认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C.北美殖民地在法律上与母国地位平等D.北美殖民地拥有自己的国家元首

【答案】C

【解析】北美殖民地都是由英王创设的,说明英王是殖民地的元首,从而在法律上说,北美殖民地和英国实际上是平等的,故选C;北美殖民地的开拓者多为英国移民,因此不属于异族统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没有体现殖民地的独立,排除B;北美殖民地除英王外并没有自己的国家元首,排除D。

故选C。

16.(2020·重庆一中高二期末)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

英国这一现象

A.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D.表明国王立法权受到限制

【答案】B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但国王还拥有行政权,在1689年至1727年“外国国王”时期,行政权逐渐转移,从而推动了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选择B项;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外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就已经没有了立法权,排除D项。

17.(2020·威远中学校高三其他)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

这一规定

A.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的愿望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速亡

C.奠定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基础D.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答案】A

【解析】“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是由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定的,因此这一规定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的愿望,故选择A;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排除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排除D。

18.(2020·山东德州高二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山东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

6月15日到9月上旬,有1336.5万余人听取宣传报告并参加讨论,共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达134332条。

这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答案】C

【解析】有1336.5万余人听取宣传报告并参加讨论,提出大量修改、补充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C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刚建立,尚未达到完善程度,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题干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

19.(2020·江西上高二中高一期末)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

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致同意。

这一建议表明

A.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转变B.“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

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A

【解析】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A正确;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C;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

20.(2015·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自秦以来,虽然专制,“然而两汉之外戚,六朝之世家,唐代之藩镇,其权尚足与君勒,及宋而外戚、世家、落镇无存矣……”。

这位学者的观点主要表明了()

A.与后世王朝相比秦朝专制的程度较弱B.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外戚、世家和藩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自秦至唐代并未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自秦以来,虽然专制……及宋而外戚、世家、落镇无存矣”反映了地方分裂势力逐渐消亡,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1.(2020·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4分)

【答案】

(1)西周:

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

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西周:

根据材料“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可知,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有城墙等防御设施;根据材料“‘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

古希腊:

根据材料“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可知,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材料“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材料“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020·安徽省太湖中学高一期末)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

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札记》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大国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图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伯里克利为防止公民“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而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所示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民主政治中“权力制衡”的具体表现。

(3分)

(4)据材料如图二所示,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立法原则。

概述美国权力部门之间的“制衡关系”。

(4分)

【答案】

(1)表现:

秦:

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

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

废丞相,设内阁。

(2)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3)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拥有行政监督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通过立法提案权和下院多数党地位影响议会立法;两党相互制约。

(4)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通过监督权和弹劾权制约总统,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违宪;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立法违宪;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

【解析】

(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内容分析可知,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可知,唐设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可知,明废丞相,设内阁。

(2)特点,根据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任何人······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可知,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3)表现,根据示意图一,从内阁的角度分析可知,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拥有行政监督权;根据示意图一,从议会的角度分析可知,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通过立法提案权和下院多数党地位影响议会立法;根据示意图一,从政党制度的角度分析可知,两党相互制约。

(4)根据图二及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根据图二,从总统的角度分析可知,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通过监督权和弹劾权制约总统,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违宪;根据图二,从国会的角度分析可知,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立法违宪;根据图二,从最高法院的角度分析可知,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

23.(2020·辽宁锦州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

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

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

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

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

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

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孙中山指出: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

“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