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8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乡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巢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境内气候宜人,雨量、日照皆佳,盛产粮、油、棉、麻蔬菜及水果等,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基地县之一。

水面560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3万多吨,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享誉中外。

拥有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电石用灰岩、水泥用泥灰岩、冶金用白云石岩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巢湖风光秀美,景色怡人。

湖光、奇花、温泉、溶洞被称之为“四绝”,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安徽省优秀旅游县(区)。

滨湖旅游观光大道临湖蜿蜒,坐拥800里巢湖烟波浩淼;

姥山岛三山错落、九峰起伏,如入画境;

银屏仙人洞幽深宜人,悬崖上的千年牡丹独特奇异,每年谷雨时节含芳怒放;

半汤温泉是安徽休闲疗养的主要区域,富含30多种活性元素;

北郊的王乔洞,是江淮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

紫微洞长达千米,被誉为江淮第一自然溶洞。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沿江经济带中部、“合芜宁”金三角中心,距合肥市区和芜湖各60公里,是皖江开发开放及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地带。

宁西高速铁路、淮南干线铁路,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南京、合肥、芜湖3个航空港及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构成了巢湖通往国内外的快速通道。

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

“十一五”以来,巢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和全国十大钢构生产基地之一。

2010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较快攀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4亿元,同比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7亿元,增长40.2%;

财政收入7.4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亿元,增长18.7%;

农民人均纯收入5844元,增长18.5%;

外贸进出口总额6100万美元,增长10.9%。

巢湖民俗

不同的夏至节

我们家乡不少乡镇有“轻端午重夏至”之习。

时至夏至,农事已定,且新谷登场,农村多以新菜油、新麦面制成点心,品尝咸鸭蛋、绿豆糕、五香蛋等庆贺

夏至又称“牛节”。

牧童于当日可散放耕牛,人、牛均休假一日。

家长中雇主给牧童草帽一顶,大手巾一条,并糕点一包以犒劳。

牛角普遍系上红布,添加精料,牧童于当晚则成群结队于荒野高处烧“谷墩”,以火焰越高越吉利,兆“五谷丰登”。

牧童在夏至日可随意摘取各家瓜果尝新,物主一般不加干涉。

送灶的习俗

巢湖区域旧俗认为,凡六口之家,皆有灶神常驻,少于六口者,灶神巡视。

时值农历腊月中旬,道士即挨门散发“灶疏”,以作送灶之用。

送灶日有“官三民四”之分,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平民百姓腊月二十四。

送灶前,多作室内外彻底打扫,俗有“七金八银”之说,即腊月十七、十八打扫,谓之“掸尘”。

到送灶日,锅台两侧贴有“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红纸楹联,灶前置“灶糖”,好让灶神吃罢粘住嘴,上天不“说三道四”。

而后,燃烛、焚香、祈祷、烧“灶

疏”,送灶神上天。

建国后,此俗已趋淡化,但室内外大扫除之习仍存,农村部分村落,送灶仍偶或可见。

过周的由来

婴儿出生盈年(一周年),谓之过周。

旧时,巢湖区域城乡兴外婆馈赠银项圈、手镯、脚镯、长命锁、饰有十八罗汉的狗头帽并衣服鞋袜等,同时给孩子“抓周”。

所谓“抓周”,即用“筛镜”(取一稻箩,内放一面镜子,箩上置一米筛,筛内摆放有象征意义的各类物品,如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等)让孩子随意抓取,以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向,嗣后设宴庆贺。

“抓周”在建国后已淡化,转为拍摄“周岁照”、“全家福”、“母子乐”照片以作纪念。

想一想: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

请写出来。

巢湖方言

巢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巢湖境内各地方言差异明显,但长期共存必定会带来相互的融合,因此,巢湖方言在整体上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呈现出多种方言长期交错共存且相互影响的总体风貌。

巢湖方言词汇大部分受北方话词汇的影响。

因此,总的来说,巢湖方言

词汇与北方话词汇(普通话词汇的基础)差异不大。

建国以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不会不受到普通话的渗透和影响,但还没有明显的语音变异发生。

方言中,有一些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而词义相异,例如“爹爹”指

“祖父”,“姥姥”指“姑母”,“香油”指“菜子油”,“停当”是夸妇女心灵手巧,“姐”也可以用来称“嫂嫂”,“茶”也能指“白开水”,“饭”则专指“米饭”等等。

写一写:

请你按称谓类、时态类、物体类、人体类、生活类、神态类分别写出家乡方言词汇跟普通话的差异比较。

巢湖典故

构木为巢

《韩非子•五蠹》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史进程。

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初期人类生活环境极为恶劣。

其中自然界的猛兽,随时可能侵害人类。

有巢氏看到飞禽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伤害它们。

于是,带领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树上筑巢而居,即构木为巢,又叫巢居。

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

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

夏阁奇冤

春秋时期,夏桀被商汤起兵打败,流放到了南巢(今巢湖市域),即《尚书•仲虺之诰》云:

“成汤放桀于南巢。

”商汤为何能战胜夏桀?

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国君,为政残暴,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对外滥施征伐。

相传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不服,桀以大兵讨伐。

有施国佯和,向桀献了一位名叫妹喜的美女。

商汤也向桀献一位御厨叫伊尹。

其实,妹喜和伊尹负有同样使命,用现代的话说叫间谍。

他俩在夏桀身边,一个获取情报,一个传递情报,为汤败桀立下了同等功劳。

伊尹为此当上商汤的宰相;

妹喜却同夏桀一起被流放。

据说,今巢湖市夏阁镇因曾关押他俩而得名。

不久夏桀流放到放王岗,妹喜仍禁镇里的阁楼上,直至老死。

因此,夏阁有中国第一起冤案所在地之说。

 

柘皋之讹

位于夏阁西北10公里的巢湖市柘皋镇,古称橐皋,春秋殷商时期曾为橐皋国。

史载公元前483年,鲁哀公会吴王的使者于橐皋,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两国结盟。

后来,吴王夫差为显示其威武,亲会诸侯于橐皋,故此地又称“会吴城”。

南宋名将刘琦,曾在此大败金兀术。

传说,橐皋的地名,历经岁月沧桑,人们讹“橐”为“拓”,继而又以“拓”讹为“柘”,古代的“橐皋”变成了今天的“柘皋”。

也许“橐”远没有“柘”简洁,然其终究是变形又变音,以讹传讹竟被认可的结果。

现在,人们借柘皋之讹,形容以假成真。

但康熙《巢县志》又载:

“今考《春秋》胡传,橐字章夜反,与柘同,非讹也。

”如此可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

陷巢州长庐州

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

春秋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

二为“庐子国”,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

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

据康熙《巢县志》载:

“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

”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嘴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

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

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

姥山尖出状元

巢湖姥山顶上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

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至四层。

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至七层。

姥山文峰塔属风水塔,是一种取塔形式的风水文化建筑,与佛教中放置舍利瓶的佛塔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文峰塔是据传统的周易八卦风水学原理,用来提振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

儒家认为建造文峰塔可以“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以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

同时建塔还能够镇水驱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

明清时期,“塔”遂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祥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

明严尔圭和清李鸿章两位朝廷大员,顺应时风民意,修建姥山文峰塔,表达了“姥山尖,出状元”的美好愿望。

说一说:

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请你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传说与典故,分别写出传说或者典故的名称。

巢湖民歌

安徽一向为蕴藏民歌艺术的宝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难以数计,遍及南北,各具特色。

巢湖是鱼米之乡,也是盛产民歌之乡,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

“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

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

“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秧时,他们直起身子歇口气,会面对田野歌唱:

“十里也,长冲也,好风光呀依也,麦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万年长啊。

“(《十里长冲好风光》)在劳动中,他们也会嘲讽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看到路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他们会唱:

“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

”(《拎着尾巴扔上天》)把好逸恶劳的人比作偷吃的老鼠之类。

巢湖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

境内槐林的灯歌,沿湖一带的渔歌,山区的山歌,银屏的秧歌,各有风格,丰富多彩,早在50年代就驰誉国内。

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朴素自然,优美感人。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

巢湖民歌起源于南宋和元朝,是巢湖市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代表,是中华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

建国后,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有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集成(安徽)》,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

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代表,是中华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其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巢湖市申报巢湖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省级验收。

唱一唱:

同学们都喜爱唱歌,但是你会唱家乡的歌曲吗?

搜集一下巢湖民歌,并且唱一唱。

江淮古镇烔炀河

烟波浩淼的巢湖北岸,蜿蜒曲折的烔、炀两河的交汇处,烔炀镇象一颗珍珠镶嵌在这里。

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距合肥市30公里、巢湖市25公里。

淮南铁路,105省道,滨湖旅游观光快速通道、京福高铁穿境而过,。

全镇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烔炀镇历史悠久,将星闪烁,文化底蕴丰厚。

烔炀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厚重。

烔炀镇取名于烔炀河,烔河原名桐河,发源于肥东县桐山南麓,炀河原名杨河,发源于镇西的杨子山,两河交汇于镇南,形成桐杨河,注入巢湖。

因镇区经常遭受水灾,百姓为避水患,意以火来克水,将桐杨河的“桐”、“杨”二字的木字旁,改为火字旁,形成了今天的“烔炀河”。

新华字典中的“烔”字,注释为安徽巢县烔炀河镇专用字。

“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

”公元239年,在烔炀河境内的居巢古城神秘消失了。

它给我们留下了“陷巢州;

长庐州”的传说,给这块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古城遗址位于巢湖沿岸烔炀镇唐家嘴一带,因地震而沉入湖中,被称为东方亚特兰帝斯(注)。

近年来,考古专家在该镇唐嘴村前的湖滩上发现湖下有座古城遗址,使传说得到初步的印证。

居巢古城陷落后,幸存百姓择烔炀河口而居,生息繁衍。

烔炀镇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史书记载,烔炀镇建于南宋谆熙年间年间(1174—1189年),有近千年的历史。

烔炀镇虽然形成较早,但发展繁荣于明清时期,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清同治年间建制设镇,是烔炀镇的兴旺时期,常住人口近4000人。

烔炀镇商贾云集,街景繁荣,是当时巢县西乡重镇,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在300多米长的烔炀老街上现在还保存着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

在烔炀老街东闸口墙上,镶嵌一块清朝同治7年的“政府公告”,即“正堂陈示”石碑,石碑上面刻有禁赌、禁烟、禁宰杀耕牛、禁唱庐剧等内容的社会治安内容的公告。

占地1000平方米的李鸿章当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高大宽敞,其木雕、砖雕十分精美,具有典型江淮建筑风格,是目前安徽省保护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巢湖三上将之一李克农同志诞生于此,更加为这个千年古镇增添了光彩。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生前曾欣然命笔为烔炀镇题词“江淮古镇烔炀河”。

“滨湖新镇”。

新世纪新阶段,烔炀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里是传统的“渔米之乡”,民生殷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现雏形。

这里是正在崛起的滨湖新镇,集镇建设日新月异,风格各异的住宅小区高楼鳞次栉比,绿树掩映。

较为完善的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当地工业发展和外商投资兴业,提供了肥壤沃土,形成了以建材、服装棉纺、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4个支柱产业。

较早起步的商贸流通和第三产业,培养了烔炀人开放的现代市场意识。

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缔造出一方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乐土。

2009年,烔炀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