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6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味”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张成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出彩中国人》栏目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歌声和绚丽的舞台赢得广大观众的点赞。

B.他写文章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诉诸笔端,从不矫饰,率真而自然。

C.为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D.为了防止教育“三乱”事件不再发生,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房子》中与桑桑家关系最密切的邱二爷家一个极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孩子,后来他

们从邱大家过继来一个儿子,他是细马。

B.《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风烛残年的他一连八十四天都没

有捕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C.《简·

爱》中,除了罗切斯特先生以外,还有一个人差点走进简爱的内心——圣约翰,他对简爱有真挚的爱情,可简爱对这份爱情却坚定地拒绝了。

D.《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将是指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驱车追赶

C.庶竭驽钝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D.猥自枉屈猥:

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贤于材人远矣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C.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入则无法家拂士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报先帝”照应了文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这两段文字,寓情于叙,寓情于议,感人至深。

C.“北定中原”是作者出师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

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欧阳文忠公①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②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

“渊明为小邑。

”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

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

②蘧(qú

),作者何薳(yuǎn,又读wěi)自称。

9.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划一处。

(1分)

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

11.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3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6分)

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①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③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

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ēi):

池塘。

③堑:

沟渠。

回塘:

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

n):

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12.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13.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两句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按诗文原句默写。

(每题1分,共7分)

①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③,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④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⑤,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⑥,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⑦《<

论语>

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方言

①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

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②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

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③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叶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

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

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以上海方言为例。

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

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

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

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上海鲜明的本土特色。

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

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⑤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

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

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

“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

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⑦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

语言的特点就是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

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

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文章内容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保护方言”的原因。

16.联系上下文,请在文章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本段段意的语句。

(写到下面的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18.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谈谈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二)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母亲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母亲要给接上;

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母亲要给修补;

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母亲的脸上。

母亲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母亲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

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母亲开始穿针走线了。

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母亲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母亲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母亲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

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

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

母亲说:

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

母亲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母亲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

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

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

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

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

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母亲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

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母亲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

母亲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

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母亲的美学课堂。

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母亲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19.文章以“葫芦架下的母亲”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分)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母亲的脸上。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

21.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葫芦架下的母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阅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你曾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600字

750字↑

2016年九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604)

一、(15分)

1.A(B、拈轻怕重(niān)C、叱咤风云(zhà

)D、勉强(qiǎng))(3分)

2.C(A谈笑风生B、随声附和D、浮想联翩)(3分)

3.B(A汗牛充栋: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用来形容人物之多是不恰当的。

B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正确C洗心革面: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

比喻彻底悔改。

用作褒义。

多指思想上的悔悟和转变。

与“继续提高”是矛盾的。

D遍体鳞伤:

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

形容受伤很重。

“全身”和“遍体鳞伤”语义重复了。

)(3分)

4.B(A中“眼花缭乱”与“歌声”搭配不当;

C缺少宾语;

D句式杂糅,防止和不再发生造成表意混乱。

)(3分)

5.C(并不是爱她,而是他需要一个有教养的传教助手)(3分)

6.B(解析:

B.驰:

奔走效劳)(2分)

7.B(解析:

A.在;

比B.用来C.就是;

如果D.认为;

把)(2分)

8.D(解析:

D.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并没有忧叹之情。

)(2分)

9.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评分意见:

本题共1分。

10.示例:

如果还是用最初的诗句,未免要被后人当成问题来批评疵议。

本题共2分。

句中重点词“若”“初”“疵议”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得2分。

重点词语的解释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1.示例:

通过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反复修改文章终成佳作的例子,我明白了“作文不惮屡改”(或: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道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勤于修改,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本题共3分。

结合选文内容,1分;

启示,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词人推敲文章字句的艰辛,甚至(或以至)有的人很多年才推敲定一个字,耗时十年才写成一篇赋文。

我怀疑白居易的诗词(朗朗上口,浅显易懂)都是随口而成的,等到见到了当代人所收藏的他的遗稿,(才知道他的诗稿也是)经过了多次涂鸦删改而成的。

欧阳修写完文章,把文章贴在墙壁上,端坐或是躺卧都看着文稿,(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

薳曾经在欧阳文忠公的孙辈家族较兴旺的地方,获得东坡先生的几份诗稿,其中有一篇《和欧叔弼》的诗,诗中有:

“渊明为小邑”一句,接着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后,又连涂“小邑”二字,改作“县令”二字,一共改三遍才成今日传世的句子。

到“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

”这句,最初乃是“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

”如果还是用最初的诗句,未免要被后人当成问题来批评疵议。

所以我又知道:

虽是(如东坡这样的)大手笔,也不会因为文笔来得快一次定稿,而懒得多次修改啊。

12.示例:

“输”是“输送”的意思,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天盎然的生机,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分析词义及句义,1分;

分析“拟人手法(或化静为动)”,1分;

分析内容及情感,1分。

13.示例:

诗人仔细地数着落花久坐,慢慢地寻觅芳草,很晚才回家。

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描绘画面,2分;

分析心情(闲适恬淡),1分;

14、①青山郭外斜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行到水穷处④弓如霹雳弦惊

⑤锦江春色来天地⑥不戚戚于贫贱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题共7分。

每小题1分,书写规范且无别错字方可得分。

三、(30分)

15、示例:

(1)方言是本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

(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

(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

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

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

围绕“语言本身的研究”和“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两个要素回答,各占1分,语言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

“胎记”本指“人体上生来就有的深颜色的斑”,这里是指方言是人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方言十分重要,值得尊重和保护。

答出语境意得1分;

答出修辞方法得1分;

答出说明内容得1分。

18、示例:

该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汉语方言”比作“活的化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汉语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不同特点,从而说明了方言也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

说明方法1分,表达作用1分,说明内容1分。

19.文章叙述了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全家人织补的几个画面,题目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朴素的美学的赞扬和崇敬之情,以及对心灵手巧的母亲的深深的爱;

题目富有情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共4分。

概括文意占1分,主旨占1分,叙事线索占1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占1分。

20.

(1)运用拟人,将叶子人格化,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葫芦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自然垂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描写母亲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